此條目介紹的是可能有償或無償、專業或非專業的照護者。关于商業或家庭僱傭的照護者,请见「
監護工 」。关于專業的照護者,请见「
看護士 」和「
執業護理師 」。
照顧者陪同療養院 的住客到戶外放鬆心情
照顧者 、照護者 、看護者 、介護者 或關護者 (英語:caregiver, carer ),是在某個需要照顧者的社會網絡 中,幫助他們維持日常生活的接觸者,一般是指協助老年 、身心障礙 、疾病 或精神疾患 的照顧人員。[ 1] [ 2] [ 3] 照顧者可以是有償或無償的服務者,也可以是專業或非專業的照顧者。非專業照顧者由於沒有接受過專業培訓,所以通常被描述為非正式的看護(informal caregiving);然而,非正式的看護可能會遇到不同的問題,而對彼此的健康 、福祉和就業 前景產生負面影響。
照顧者的典型職責可能包括:照顧患有慢性疾病或疾病的人;代表某人管理藥物 ,以及與醫護人員 進行溝通;幫助體弱或身心障礙者洗澡 、上廁所 或穿衣服;或者,為無法獨自做事情的人處理家務和料理膳食,以及處理有關醫療保健的正式和非正式文件。
隨著發達社會的人口老齡化 ,越來越多老年人在家中接受家庭成員的照顧,無論是在功能和經濟層面,照顧者的作用都被認為是越來越重要,許多為被照顧者提供協助的組織,也為照顧者開發各種不同形式的支持。
意義
基本而言,照顧者是對無法完全照顧自己的人,承擔主要照顧責任的人。主要的照顧者可以是家庭成員 、受過照護培訓的專業人員或其他社會工作 人員。根據不同地區的法律和文化背景,有些家庭成員必須擔當照顧責任,這個概念在依附理論 和家庭法 中尤為重要,例如體現在法定監護 和兒童撫養 的方面。[ 4]
一個人可能由於健康受損、喪失記憶、疾病發作、意外跌倒、焦慮抑鬱、陷落喪慟、身心障礙的各種狀況,而需要接受他人的照顧。
技能
基本原則
照顧者提供護理的一個基本原則,是要與被照顧者進行良好的溝通。 照顧者給予護理時,必須顧及被照顧者的尊嚴 。 照顧者須要與護理人員 及初級照護 提供者保持聯繫,通常既是醫生或護士,並幫助被照顧者就他們的健康,以及影響日常生活的事項做出決定。
照顧者在提供護理的過程中,要負責管理自己、被照顧者和生活環境的衛生 。 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必須經常洗手 ,最大限度地減少感染風險。 如果被照顧者因定期注射而產生銳器廢物 ,那麼照顧者應該對此進行處理。 照顧者應當定期進行清潔工作,擦拭生活區域並洗濯 衣物。
照顧者須要管理被照顧者的個人議程,特別是編排被照顧者的醫療預約。 照顧者還要安排日常的生活行程,例如管理復健任務及採購醫療保健產品。
監測
照顧者是與被照顧者保持密切聯繫的接觸者,所以應該以合理的方式,監測被照顧者的健康狀況。
有些被照顧者須要注意他們的呼吸 ,密切留意呼吸的變化,並且如果醫生 建議照顧者注意某些事項,那麼應該按照醫生的指示監測患者。
有些被照顧者須要監測他們的體溫 ,如果需要這樣做,醫生會建議照顧者如何使用溫度計 。 對於需要血壓 監測、血糖監測 或其他特定健康監測的患者,醫生會建議照顧者如何執行操作。 照顧者應該注意被照顧者的精神狀況,包括變得不快樂、孤僻、不感興趣、困惑或其他方面,不如他們以前那麼健康。 照顧者的職責是記錄任何異常情況,並及時與醫生分享資料。
維持個人的精神愉悅
心理健康 和身體健康之間存在聯繫,身心干預 可以通過改善心理健康,來達到增進身體健康。照顧者可以通過幫助被照顧者與他人交往 、保持友誼 、愛好 和享受任何適當的體能鍛煉 ,來提高他們的生活質量 。
照顧者應該鼓勵被照顧者走出戶外,由此產生適當的身心活動,獲得其所帶來的健康益處。根據被照顧者的個別情況,步行穿過社區或參觀公園,可能需要計劃並有些風險,但在可能情況下,這樣做都會有些好處。
根據被照顧者的個別情況,結識其他擁有類似狀況的人,可能對他們會有所幫助。 許多地方可以加入互助團體,社交俱樂部有舉辦藝術興趣課、文娛社交活動或遊戲,樂齡俱樂部組織的「一日遊」行程。
飲食協助
照顧者應該幫助被照顧者獲得均衡飲食 ,滿足被照顧者一切所需的食物熱量 和營養需求。 這些幫助可能包括:根據營養師 的建議提供人類營養 、監測體重 、解決吞嚥障礙 、遵守飲食限制、協助使用任何營養補充品 ,以及安排愉快的用餐時間。
當被照顧者無法活動或臥床不起時,他們會面臨不健康飲食、獨居、生病、進食困難、受到藥物影響、鬱悶、感覺器官出現障礙、無法獲得他們喜歡的食物,或者有溝通的問題。 不良飲食會導致許多健康問題,包括感染風險增加、手術或傷口癒合時間變長、皮膚問題、日常生活活動 有困難、疲勞和易怒。 老年人可能感覺不到口渴 ,須要定時提醒喝水。
吞嚥障礙通常會引起進食困難的問題,這種症狀在中風 、帕金森氏症 、多發性硬化症 及失智症 患者中尤其常見。 幫助吞嚥障礙者的最常見方法,是改變食物的質地,使其更柔軟易入口。 另一種方法是使用特殊的飲食設備,使他們更容易進食。 在某些情況之下,照顧者可以提供輔助餵食 ,通過將食物放在他們嘴裡,並耐心地幫助他們吞嚥食物。
協助管理藥物
照顧者在協助被照顧者居家管理藥物 方面,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慢性疾病 患者可能有著複雜的藥物治療 方案,在一天當中的不同時間,須要使用多種藥物和劑量。照顧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協助管理藥物,可能包括:藥房 取藥、幫助使用韋伯斯特藥包(Webster-pak)或劑量盒 等給藥輔助設備,或者在居家實際協助給藥 。這些藥物可能包括片劑 、乳膏、注射 劑或液體藥物,診所的醫療提供者必要幫助指導照顧者,因為這些照顧者通常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為家中患有慢性疾病的患者管理藥物。[ 17]
家居變化
生活安排
當一個人需要獲得他人照顧時,被照顧者可能須要決定他們住在哪里,以及和誰住在一起。 彼此之間必須見面,這可能意味著被照顧者搬到與照顧者一起生活,或者照顧者搬到與被照顧者住在一起。 照顧者也有可能只是偶爾到訪,以及能夠提供遠程援助;或者,被照顧者能夠獨自前往他處,獲得所需的照料服務。
典型常見的例子,是長年獨自生活並開始變老的雙親,須要孩子們成為照顧者,那麼孩子們可能回去與父母同住,或是讓父母搬去與孩子們住在一起。
居家安全
被照顧者經常需要符合無障礙環境 的居所,照顧者要檢查地板是否有導致跌倒 的危險,是否有合適的溫度控制 ,以及方便易用的把手、家電 開關 和水龍頭 旋鈕。 為了降低任何重大意外的風險,應該安裝煙霧探測器 ,並採取適當的物理安全 措施,以確保居家安全。
複雜難題
停止不必要的治療
對於晚期癌症之類的絕症,可能已經沒有可以延長患者壽命,或者提高患者生活質量的疾病治療方法。這種情況之下,標準的醫療建議是讓照顧者與患者,聯同醫生進行醫療對話,瞭解接下來的治療將會帶來哪些風險和助益,並尋求姑息治療 或臨終關懷 的選擇。[ 20]
絕症患者在臨終護理 期間,照顧者可以協助患者討論不再需要的篩查 項目。[ 20] 在維持生命健康狀況中進行的篩查,例如結腸鏡檢查 、乳腺癌篩查 、前列腺癌篩查 、骨密度 篩查和其他測試,對於在生命末期不接受這些治療的人來說,可能都是無意義項目,患者在得知他們須要進行篩查時,往往會感到極度不安。[ 21] 照顧者也可以對篩查的潛在好處及有用性進行討論,其中一個需要照顧者干預的案例,是與接受透析 的患者進行交談,這些患者不能接受癌症治療,也無法從癌症篩查中受益,但他們仍然可以考慮接受篩查。[ 22]
療養院中接受照顧的糖尿病患者,經常在使用滑尺量度胰島素 (sliding-scale insulin)治療時遇到問題,即是根據患者的血糖使用不同量的胰島素。[ 23] 對於接受照顧服務的患者,使用不同劑量的長效型胰島素(long-acting insulin)治療效果較差,如果須要例外施打劑量,則使用長效型胰島素並在一天中最重要的一餐之前,使用小劑量的滑動式胰島素進行糾正。[ 23]
為個人制定預先護理計劃 的時候,應該注意患者是否正在使用植入式心臟復律除顫器 (ICD),並說明在何種情況下將其激活會違背患者的目標。[ 24] ICD是預防心臟病患者心律失常 的設備,對於有長壽目標的人來說,這是一種救命設備;但在面臨生命結束時,照顧者、患者和醫療衛生提供者 應該要討論是否停用這項設備。[ 24] 因為對於臨終患者而言,這項設備很少能按預期防止死亡 ,在生命末期使用ICD可能會給患者帶來痛苦,並使任何看到患者經歷這種痛苦的人感到難受;[ 24] 同樣,不應將ICD植入給任何不可能活超過一年的人。[ 25]
應對失智症
失智症患者極需要照顧者的協助,但照顧者並不總是有足夠的指導,來使用針對患者的多種干預措施。2021年《應用老年學雜誌 》對文獻進行系統回顧的結果發現,失智老人療養院的照顧者沒有足夠的工具或臨床指導,來解決失智症的行為和心理症狀(BPSD)以及正確的使用藥物。[ 26] 與此同時,一些簡單的措施,例如與患者談論他們的興趣,可以改善失智症老人療養院住客的生活質量。英國國家健康研究所 (NIHR)的一項研究計劃顯示,這些簡單措施能夠減少住客的焦慮和抑鬱,讓他們減少家庭醫生診治和住院機率,這也意味著該計劃可以就此節省成本。[ 27] [ 28]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變得焦躁不安或具有攻擊性,但使用抗精神病藥物 治療這些行為改變,並不是一個可取的選擇,除非患者似乎可能傷害自己或他人。抗精神病藥物具有不良副作用,包括增加患糖尿病 、肺炎 、中風、認知技能 障礙和精神錯亂 的風險,因此應盡可能避免使用。替代方法是嘗試找出易怒和煩躁的原因,也許可以通過安排患者花更多時間進行社交或鍛煉,抗抑鬱藥 也可能有所幫助;或者,嘗試其他選擇的照顧者可以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失去記憶 和認知技能,多奈哌齊 和美金剛胺 等藥物可以減緩功能喪失,但對患者生活質量的益處很少,在某些情況下可能沒有任何益處。[ 29] 此類藥物還具有許多不良副作用,使用這些藥物應該事先討論,並考慮患者的治療目標。[ 29] 如果使用藥物的十二週後發現沒有達到目標,則應該停止使用藥物。[ 29]
失智症患者可能會變得難以進食和吞嚥,有時會使用餵食管 給患者進食,特別是當他們住在醫院或療養院的時候。[ 23] ,雖然餵食管可以幫助他們維持進食,但會帶來出血、感染、壓瘡 和噁心 等風險。[ 23] 因此只要有可能,應該優先使用輔助餵食,握著他們的手幫他們進食,除了作為餵食管的更安全替代方法,還為彼此創造社交互動的機會,也讓被餵食者感到尊重和安慰。[ 23]
行為改變
照顧者可以幫助被照顧者理解,以及應對他們的行為變化。
照顧者應盡可能幫助被照顧者,找到使用安眠藥 的替代方法。[ 30] 安眠藥對大多數人沒有太多好處,並且會產生副作用,包括導致記憶混亂問題、增加血栓風險和增加體重。[ 30] 照顧者可以通過其他方式幫助被照顧者改善睡眠衛生 ,例如定期鍛煉、遵守睡眠時間表和安排寧靜舒適的睡眠場所。[ 30]
照顧者應幫助被照顧者尋找替代方法,減少使用食慾興奮劑 或食物熱量 高的營養補充劑 。[ 29] 這些治療方法並未被證明比替代方法更有益處,卻確實有增加各種健康問題的風險。[ 29] 使用食慾興奮劑的一種替代方法是提供社交支援,因為許多人在與他人分享食物時,會覺得吃起來更加愉快。[ 29] 進食困難的人可能會喜歡照顧者從旁的輔助餵食。[ 29] 根據具體情況,照顧者、患者和醫生可能會決定放棄任何飲食限制,例如低鈉飲食 ,並為患者提供他們喜歡吃的食物,儘管這些食物似乎會帶來不良的健康影響,但仍比食慾興奮劑更加可取。[ 29]
促進自我照顧
自我照顧 (Self-care)被定義為「通過健康促進實踐和管理疾病,來維持健康的過程。」[ 31] 患者出於多種原因可以實施自我照顧,無論是應對疾病或受傷、管理慢性病、保持健康還是為了保護自己。[ 32] 有許多不同的因素可能會影響自我照顧,僅舉幾例包括知識 與教育背景、身體限制、經濟狀況、文化和社會支持 。此外,自我照顧的過程可以單獨進行,也可以在照顧者的協助下進行。[ 32]
「照顧者」於此可以指照顧患有慢性病的人,或是影響他人進行自我照顧行為的支持者。他們與患者的互動形成動態關係,這些關係因多種因素而異,包括疾病、合併症、依賴程度 、個人關係和其他因素。夫妻關係經常會形成與彼此健康關聯的相互依賴 關係,這些關係的密切動態可以影響自我照顧行為,並將其從「以自我為中心」的行為,轉變為「以關係為中心」的行為。[ 33] 採用以關係為中心的態度,可以增強彼此進行自我照顧行為,並在此過程中獲得相互支持的動力。[ 33]
多項研究表明,照顧者在促進患者自我照顧方面,發揮著重要作用。一項觀察「照顧者的支持性干預對心力衰竭患者的影響」研究發現,干預組的自我照顧行為得分更高,且具有統計意義。[ 34] 另一項研究確定擁有較高的社會支持,是慢性阻塞性肺病 患者改善功能,以及提高生活質量相關的主要因素之一;[ 35] 較高的社會支持也對他們的身心健康,產生正面的影響。研究發現有照顧者照護的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抑鬱率較低,肺康復度更高,即表示照顧者在影響患者復原方面,發揮著積極的作用。[ 35]
如前所述,照顧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促進自我照顧。黎巴嫩的一項研究發現,以家庭為中心的自我照顧,有可能降低心力衰竭 患者再次入院的風險。[ 36] 此外,如果獲得家庭成員的支持,可以激勵患者進行充分的自我照顧,並提高對治療計劃的依從性。患者和疾病周圍的環境,被證明是改善臨床結果的重要因素。[ 34] 具體而言,以家庭為中心的照顧者提供支持性干預,有助於改善不同患者的自我照顧行為。[ 34] 當患者被要求描述家庭或照顧者支持的影響時,他們肯定這些支持者在保持藥物治療、飲食選擇和運動方面,所引起的關鍵作用。[ 37]
臨床決策
儘管有自我照顧促進的證據,但照顧者在臨床接觸期間,始終未能得到充分利用。[ 38] 照顧者可以為促進患者健康做出的貢獻,包括促進患者的獨立性和自我照顧。然而,儘管研究表明照顧者對患者自我照顧的日常和積極貢獻,以及他們提供想法、見解和擔憂的能力,但在慢性病照護管理的決策過程中,醫療保健提供者並沒有以更具意義的方式,讓照顧者參與其中。[ 39] 忽視照顧者並將疾病負擔留在患者肩上,且可能阻止照顧者提供臨床有效護理,以及促進自我照顧所需的知識。[ 40]
照顧者的看法和需求並不一致,很少被納入干預措施的設計和實施計畫。[ 40] 《醫療保健期刊 》發表的一份支持性研究得出結論,當照顧者參與到醫患接觸時,患者對臨床體驗的滿意度更高。[ 41] 照顧者參與臨床決策過程的好處包括(但不限於):更好地理解醫療保健提供者的建議、加強患者與提供者之間的溝通、更好地確定患者關注的優先級,以及照顧者對患者的情感支持。[ 41] 這些好處對於自我照顧的表現至關重要。
照顧者的壓力
年輕照顧者 述說著他們的工作計劃,以及遇到的某些難題
照顧慢性病家屬的負擔,可能會給照顧者帶來壓力,包括更多的精神消耗[ 42] 、增加身體健康問題的風險[ 43] 、較差的免疫力 [ 44] 、和高血壓 。[ 45] 根據英國的一項研究顯示,幾乎三分之二照顧失智症患者的人會感到孤獨 ,參與這項研究中的大多數照顧者,是患者朋友的家人。[ 46] [ 47]
在家中長期照護 失去自理能力家人的照顧者,例如配偶 、年邁父母的子女 和父母 ,實為國家經濟貢獻出巨額金錢。[ 48] 但在大多數情況下,人們並沒有考慮或量化家庭照顧者的經濟貢獻;然而,伴隨著看不見和下落不明的經濟貢獻,照顧者的工作損失、機會損失和身心流失也變得嚴重。有些時候為生病的人提供食物,也是一種巨大的身體和精神壓力;就專業護理人員而言,經過幾十年的充分研究和記錄,這種精神壓力遠高於為家庭成員提供照顧的人。[ 48] 照顧者為家庭成員提供照顧,尤其是為智障 或精神疾病 的伴侶提供照顧,精神緊張程度相當高,以至於照顧者本身會因為有高規格要求、缺乏工作安全 和護理設備的非專業工作環境、安全問題和行為問題,而面臨複雜身心創傷的風險。[ 48]
家庭照顧者 的身體、情感和經濟壓力,可能帶給照顧者壓倒性的負擔,因此造成令人擔憂的結局。精神疾病患者可能會遭受到負責照顧者的暴力[ 49] ,老年人似乎也面臨類似的風險。[ 50] 暫托服務 (Respite)是家庭照顧者最常需求的服務,可以為面臨挑戰的家庭照顧者緩解壓力,在令人筋疲力盡的工作中,提供一個急需的暫時休息。然而,無論是針對老年或殘疾人士的暫托服務,都嚴重短缺、難以運作或令人負擔不起。關鍵重點是多數人認為家庭照顧者可以在家提供照顧與休息,很少關注他們想要暫托的短期需求。
如果沒有暫時休息的機會,不僅整個家庭會在經濟和情感上遭受痛苦,照顧者本身也可能因為持續照顧帶來的壓力,而面臨嚴重的健康和社會風險。美國聯邦基金 調查19至64歲的家庭照顧者中,有五分之三健康狀況一般或較差、患有一種或多種慢性病及身體功能失常;相比之下,只有三分之一的非照顧者有這些狀況。
今日美國約有61,600,000人在家照顧家人,包括年邁的父母、配偶、殘疾或慢性病兒童。如果沒有這些家庭照顧者的貢獻,這些被照顧者大多數將要永久安置在醫療保健機構,並給社會造成巨大損失。
2021年考科藍 評論報告,遠程提供的干預措施包括支援、培訓和資訊,可以減輕非正式護理人員的負擔,並改善他們的抑鬱症狀。[ 51] 然而,研究結果基於26項研究的中等確定性證據,當中並沒有確定的證據表明,這些可以改善健康相關的生活質量。
照顧者和職業治療
無償照顧者的健康
無償照顧者,例如成年子女或配偶,經過會面臨身心壓力 增加的風險。[ 52] 照顧工作可能需要24/7 的關注和監督,他們必將減少參與其他行事,例如有償工作和休閒的時間。[ 53] 美國一項針對配偶照顧者對中風倖存者的作用研究中,許多無償照顧者提出報告,說他們的經歷非常令人筋疲力盡和具有挑戰性。[ 54] 除此之外,與普通人群相比之下,配偶及其他無償照顧者出現身心健康問題的風險更高。[ 52] 英國GP病患調查 顯示,無償照顧者的健康狀況,明顯低於非照顧者的同年齡人。[ 55]
事實證明,社會工作者和職業治療師 的指導,有助於減少無償照顧者的焦慮,以及減輕他們的身心負擔。[ 53] 職業治療師提供照顧者培訓,以促進自我照顧、整體健康、預防跌倒 、家居改造 和在地老化 。職業治療干預的目標,是希望能夠減輕照顧者的照護負擔,典型的護理計劃始於「照顧者負擔量表」問卷、家庭環境風險評估及確定被照顧者的自主能力水平,以衡量減輕照顧者壓力所需要的資源。職業治療的基本框架,是基於參與有意義的任務,以促進心理、身體和情緒健康。[ 56]
職業治療師還可以通過遠程醫療與諮詢服務,評估及進行某些干預措施。對於在遠程生活、工作或其他方式而無法獲得醫療保健的照顧者來說,這是一項至關重要的服務。其他醫療保健提供者越來越常向照顧者提供服務,例如心理諮詢師 和社會工作 輔導 者。[ 56]
社會與文化
不同國家的照顧者
照顧者在不同國家之間,有著不同的社會計畫及實踐方式。2004年2月27日,來自澳大利亞 、英國 、瑞典 、荷蘭 和美國 的家庭照顧組織,發起創立國際照顧者組織聯盟(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Carers Organizations, IACO)。該國際非政府組織 的使命和目標是:提高對家庭照顧者的關注和尊重、促進各國之間分享照護計劃的最佳實踐 方法、鼓勵及向有興趣發展家庭照顧者組織的國家提供援助。[ 57]
IACO最初的項目包括宣傳聯合國照顧者日,並於2004年8月4日在新加坡舉行的國際老齡問題聯合會 會議上作為半天研討會的部分內容,鼓勵所有國家的家庭照顧者組織加入聯盟。
照護認證
有些機構要求照顧者擁有合格認證,作為就業的條件,例如美國的療養院 和輔助生活 社區。美國大多數州都有照顧者資源中心,可以幫助尋找有信譽的照顧培訓班。在許多情況下,當地的大學 、職業學校 、紅十字會 等組織,以及全國和地區的照顧者協會團體,都有提供基本的護理培訓。美國全國性的照顧者組織包括:全國家庭照顧和臨終關懷協會(NAHC)、家庭照顧者聯盟 (FCA)和全國家庭照顧者協會(NFCA)。[ 58]
以美國華盛頓州 為例,要成為該州認證的家庭照顧助理,候選人需要完成家庭照顧助理申請,提供一份就業驗證(Employment Verification)表格;並且接受華盛頓州社會與健康服務部 (DSHS)的犯罪背景調查,以及完成該部門批准的75小時基礎培訓課程;同時,通過家庭照顧助理的知識和技能認證考試。[來源請求]
社會心理
對患有後天殘疾的人進行非正式的護理,需要改變彼此的社會角色 ,這可能具有挑戰性。後天性殘疾人士要成為被照顧者,為獨立生活而奮鬥,並面臨社會污名 的風險。[ 59] 同時,家人和朋友要成為非正式的照顧者,這是一個要求高且通常不熟悉的角色。[ 60] 適應這些角色變化是複雜的事情,照顧者和被照顧者經常要在一起生活,以避免污名化和抵消殘疾所帶來的後果。[ 61] 然而,彼此都有經歷不同的現實、社會和情感需求,這也可能會破壞關係,造成分歧和誤解。[ 62]
英國研究發現照顧者和被照顧者在許多事情上存在分歧,包括護理需求、風險壓力和知識水平。[ 63] [ 64] 同時發現比起被照顧者對自己的評價,照顧者對被照顧者的評價,大多以為其自理能力 要更加低。[ 65] 另外也發現家庭成員想要以從旁支持,作為重點強化的干預措施;然而,被照顧者則更加強調促進獨立 的干預措施。許多分歧集中在照顧者的身上,特別是當他們過度的保護、阻礙、獨斷和自負的時候。[ 63] [ 66] [ 67]
有些研究認為,這些分歧和誤解的部分原因,源於照顧者隱瞞護理需求。[ 68] 照顧者經常隱瞞照顧的需求,以使被照顧者感覺更加獨立。[ 69] 但是,這可能會導致被照顧者誤以為他們有超乎實際的自主,從而導致一系列的誤解。也有些研究認為,隱瞞照顧負擔的照顧者,最終可能會破壞他們自己的身份,因為他們沒有獲得創造積極身份所必需的社會認可,使他們付出的辛勞變得無形。[ 68] 這被稱為「照顧約束」(caregiving bind),即照顧者隱瞞照顧需求以保護和支持被照顧者的身份,最終可能會破壞自己的照顧身份。[ 68]
經濟
照顧者作為無償工作 完成的工作量,遠超過作為僱傭工作 完成的工作量。[ 70] 例如,美國於1997年的一項研究估計,無償照顧的勞動價值 為196,000,000,000美元 (相等於2024年的約383,914,593,700美元),而在正式的家庭保健工作部門產生32,000,000,000美元 (相等於2024年的約62,679,933,700美元),療養院護理產生83,000,000,000美元 (相等於2024年的約162,576,077,900美元)。[ 70] 這意味著,在此領域投入 支持提高照顧者效率和功效的社會計劃,使得照顧者易於獲取所需的資源,將為社會帶來巨大的利益。[ 70]
術語
英國照顧者組織(Carers UK)將「照顧者」這個術語,定義為「通過無償照顧患病、體弱或殘疾的家庭成員、朋友或伴侶的人。」這個詞語可以加上不同前綴,如:住家 、家庭、配偶、孩童、父母、年輕 和成人,以區分不同照顧者的特質,也可以區分他們最終是自付工資 的照顧者,或是聘僱的個人照護助理 (PCA)。由於照顧弱勢親人或朋友的繁重要求與責任,實際上大約有半數的照顧者,被排除在其他有償工作之外。「照顧者」一詞也可能用於表示有償、受僱、簽約的看護工作者。[來源請求]
家屬護理(Dependent care)即是「照顧受撫養人」(care of a dependent),也是用於提供幫助的術語。成年人在撫養自己孩子之外,同時還要照顧年邁父母,通常被稱為「三明治世代 」。
偶爾也會使用「義務照顧者」(voluntary caregiver)和「非正式照顧者」(informal carer)等術語,但這些術語被照顧者批評為用詞不當 ,因為這些描述可能暗示缺乏更好的選擇,輕視親屬照顧關懷家庭成員,可能對個人生活產生的巨大影響。
另見
參考資料
^ Informal Caregiver Law and Legal Definition . US Legal. [2020-08-1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4).
^ Van Den Berg, Bernard; Brouwer, Werner B. F.; Koopmanschap, Marc A. Economic Valuation of Informal Care: An Overview of Methods and Applications . The European Journal of Health Economics. 2004, 5 (1): 36–45. JSTOR 3570100 . PMID 15452763 . S2CID 23720519 . doi:10.1007/s10198-003-0189-y .
^ Caregiver Support . dhss.alaska.gov. [2021-03-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6-15) (美国英语) .
^ Primary Care-giver Doctrine Law & Legal Definition . US Legal. [2 September 201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3-21).
^ Ferguson; et al. The caregiver role in thromboprophylaxis management in atrial fibrillation: A literature review. European 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Nursing. 2015, 14 (2): 98–107. PMID 25125352 . S2CID 5469526 . doi:10.1177/1474515114547647 .
^ 20.0 20.1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 Ten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Clinical Oncology), 24 April 2014 [25 August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12)
^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College of Surgeons), September 2013 [2 January 20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0-27)
^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Society of Nephrology), 24 April 2014 [15 September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14)
^ 23.0 23.1 23.2 23.3 23.4 AMDA – The Society for Post-Acute and Long-Term Care Medicine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DA – The Society for Post-Acute and Long-Term Care Medicine), February 2014 [10 February 20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4-09-13)
^ 24.0 24.1 24.2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Academy of Hospice and Palliative Medicine ), [August 1, 20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01)
^ Heart Rhythm Society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Association of Blood Banks), 24 April 2014 [25 July 2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04-14)
^ Harper, Alexandra E.; Rouch, Stephanie; Leland, Natalie E.; Turner, Rose L.; Mansbach, William E.; Day, Claire E.; Terhorst, Lauren. A Systematic Review of Tools Assessing the Perspective of Caregivers of Residents With Dementia . Journal of Applied Gerontology. 2021-07-07, 41 (4): 1196–1208 [2022-10-04 ] . ISSN 0733-4648 . PMID 34229505 . S2CID 235758241 . doi:10.1177/0733464821102869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6) (英语) .
^ The WHELD programme for people with dementia helps care home staff deliver person-centred care . NIHR Evidence (Plain English summary). 2020-11-26 [2022-10-04 ] . S2CID 240719455 . doi:10.3310/alert_427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12) (英语) .
^ Ballard, Clive; Orrell, Martin; Moniz-Cook, Esme; Woods, Robert; Whitaker, Rhiannon; Corbett, Anne; Aarsland, Dag; Murray, Joanna; Lawrence, Vanessa; Testad, Ingelin; Knapp, Martin. Improving mental health and reducing antipsychotic use in people with dementia in care homes: the WHELD research programme including two RCTs . Programme Grants for Applied Research. July 2020, 8 (6): 1–98 [2022-10-04 ] . ISSN 2050-4322 . PMID 32721145 . S2CID 225489651 . doi:10.3310/pgfar0806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8) (英语) .
^ 29.0 29.1 29.2 29.3 29.4 29.5 29.6 29.7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 Ten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Geriatrics Society), [August 1, 20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09-01)
^ 30.0 30.1 30.2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Five Things Physicians and Patients Should Question , Choosing Wisely : an initiative of the ABIM Foundation (American Psychiatric Association ), September 2013 [30 December 20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3-12-03)
^ Riegel B., Jaarsma T., Stromberg A. A Middle-Range Theory of Self-Care of Chronic Illnes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2012, 35 (3): 194–204. CiteSeerX 10.1.1.682.479 . PMID 22739426 . S2CID 1029333 . doi:10.1097/ans.0b013e318261b1ba .
^ 32.0 32.1 Godfrey C.M., Harrison M.B., Lysaght R., Lamb M., Graham I., Oakley P. Care of self - care by other - care of other: The meaning of self-care from research, practice, policy and industry perspectiv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vidence-Based Healthcare. 2011, 9 (1): 3–24. PMID 21332659 . doi:10.1111/j.1744-1609.2010.00196.x .
^ 33.0 33.1 Lewis M.L., McBride C.M., Pollak K.I., Puleo E., Butterfield R.M., Emmons K.M. Understanding health behavior change among couples: An interdependence and communal coping approach .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06, 62 (6): 1369–1380. PMID 16146666 . doi:10.1016/j.socscimed.2005.08.006 .
^ 34.0 34.1 34.2 Shahriai M., Ahmadi M., Babee S., MSc, Sadeghi M. Effects of a family support program on self-care behaviors in patients with congestive heart failure. Iranian Journal of Nursing and Midwifery. 2013, 18 (2): 152–157.
^ 35.0 35.1 Chen Z., Fan V.S., Belza B., Pike K., Nguyen H.Q. Association between social support and self-care behaviors in adults with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 . Annals of the American Thoracic Society. 2017, 14 (9): 1419–1427. PMC 5711401 . PMID 28719225 . doi:10.1513/annalsats.201701-026oc .
^ Deek H., Chang S., Newton P.J., Noureddine S., Inglis S.C.; et al. An evaluation of involving family caregivers in the self-care of heart failure patients on hospital readmission: Randomised controlled trial (the FAMILY stud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Nursing Studies. 2017, 75 : 101–111. PMID 28772186 . doi:10.1016/j.ijnurstu.2017.07.015 .
^ Mead, H., Andres, E., Ramos, C., Siegel, B., & Regenstein, M. (2010).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79(1), 69-76.
^ Boehmer K.R., Egginton J.S., Branda M.E., Kryworuchko J.; et al. Missed opportunity? Caregiver participation in the clinical encounter. A videographic analysi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2014, 96 (3): 302–307. PMID 24998721 . doi:10.1016/j.pec.2014.05.016 .
^ Boehmer K.R., Egginton J.S., Branda M.E., Kryworuchko J.; et al. Missed opportunity? Caregiver participation in the clinical encounter. A videographic analysis. Patient Education and Counseling 96(3), 302-307.; Clark, A.M., Spaling, M., Harkness, K., Spiers, J., Strachan, P.H., Thompson, D.R., Currie, K. (2017). 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 heart failure self-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perceptions. Heart. 2014, 100 (9): 716–721.
^ 40.0 40.1 Clark A.M., Spaling M., Harkness K., Spiers J., Strachan P.H., Thompson D.R., Currie K. Determinants of effective heart failure self-care: a systematic review of patients' and caregivers' perceptions. Heart. 2017, 100 (9): 716–721. PMID 24548920 . doi:10.1136/heartjnl-2013-304852 .
^ 41.0 41.1 Rosland A.M., Piette J.D., Choi H., Heisler M. Family and friend participation in primary care visits of patients with diabetes or heart failure: Patient and physician determinants and experiences . Medical Care. 2011, 49 (1): 37–45. PMC 3712763 . PMID 21102357 . doi:10.1097/mlr.0b013e3181f37d28 .
^ Gallagher, S.G.; et al. Prior depressive symptoms and persistent child problem behaviours predict future depression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he growing up in Ireland cohort stud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2018, 80 : 170–179. PMID 30032060 . S2CID 51712153 . doi:10.1016/j.ridd.2018.07.001 .
^ Gallagher, S.G.; Hannigan, Ailish. Depression and chronic health conditions in parents of children with and without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the growing up in Ireland cohort study.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2014, 35 (2): 448–54. PMID 24361813 . doi:10.1016/j.ridd.2013.11.029 . hdl:10344/4354 .
^ Gallagher, Stephen; Phillips, Anna C.; Drayson, M; Carroll, D. Parental caregivers of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mount a poor antibody response to pneumococcal vaccination. Brain, Behavior, and Immunity . 2009, 23 (3): 338–46. PMID 18595654 . doi:10.1016/j.bbi.2008.05.006 .
^ Gallagher, Stephen; Whiteley, Jenny. Social support is associated with blood pressure responses in parents caring for children with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Research in Developmental Disabilities . 2012, 33 (6): 2099–105. PMID 22771985 . doi:10.1016/j.ridd.2012.06.007 .
^ Most people caring for relatives with dementia experience loneliness . NIHR Evidence (Plain English summary). 2020-07-22 [2022-10-04 ] . S2CID 243269845 . doi:10.3310/alert_4057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7) (英语) .
^ Victor, Christina R.; Rippon, Isla; Quinn, Catherine; Nelis, Sharon M.; Martyr, Anthony; Hart, Nicola; Lamont, Ruth; Clare, Linda. The prevalence and predictors of loneliness in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findings from the IDEAL programme . Aging & Mental Health. 2021-07-03, 25 (7): 1232–1238 [2022-10-04 ] . ISSN 1360-7863 . PMID 32306759 . S2CID 216028843 . doi:10.1080/13607863.2020.175301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22) (英语) .
^ 48.0 48.1 48.2 W.Q.Lou, Vivian; kwan, Chi Wai; Chong, Ming Lin Alice; Chi, Iris. Associations Between Secondary Caregivers' Supportive Behavior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of Primary Spousal Caregivers of Cognitively Intact and Impaired Elders. The Gerontologist. 23 December 2013, 55 (4): 584–94. PMID 24367070 . doi:10.1093/geront/gnt156 .
^ Labrum TK, Solomon PL. Rates of victimization of violence committed by relatives with psychiatric disorders. Journal of Interpersonal Violence. 2017, 32 (19): 2955–2974. PMID 26231334 . S2CID 23338445 . doi:10.1177/0886260515596335 .
^ Labrum T, Solomon PL. Physical elder abuse perpetrated by relatives with serious mental illness: A preliminary conceptual social–ecological model.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2015
^ González-Fraile, Eduardo; Ballesteros, Javier; Rueda, José-Ramón; Santos-Zorrozúa, Borja; Solà, Ivan; McCleery, Jenny. Remotely delivered information, training and support for informal caregivers of people with dementia . Cochrane Database of Systematic Reviews. 2021-01-04, 1 : CD006440. ISSN 1465-1858 . PMC 8094510 . PMID 33417236 . doi:10.1002/14651858.cd006440.pub3 .
^ 52.0 52.1 Jellema, S. Valued activities and informal caregiving in stroke: A scoping review. Disability and Rehabilitation. 2019, 41 (18): 2223–2234. PMID 29661038 . doi:10.1080/09638288.2018.1460625 .
^ 53.0 53.1 Kniepmann, K. Family caregiving for husbands with stroke: An occupational perspective on leisure in the stress process. OTJR: Occupation, Participation and Health. 2014, 34 (3): 131–140. PMID 24695365 . S2CID 36786767 . doi:10.3928/15394492-20140325-01 .
^ Knecht-Sabres, L.J. Caregivers of Stroke Survivors: Exploring the Role of Spousal Caregivers through an Occupational Therapy Lens. Internet Journal of Allied Health Sciences and Practice.
^ Why support for unpaid carers matters . Health Service Journal. 19 May 2021 [4 July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18).
^ 56.0 56.1 Occupational therapy practice framework: Domain and process (3rd Edition).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Occupational Therapy. 2014, 68 (1): S1–S48. doi:10.5014/ajot.2014.682006 .
^ International Alliance of Carer Organizations (IACO) . UIA . [2022-10-07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8).
^ Certified Caregiver . Chron. [2012-06-0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0-08).
^ Goffman, E. (1963). Stigma: Notes on the management of spoiled identity. London, UK: Penguin
^ Emslie C., Browne S., MacLeod U., Rozmovits L., Mitchell E., Ziebland S. ' Getting through' not 'going under': A qualitative study of gender and spousal support after diagnosis with colorectal cancer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9, 68 (6): 1169–1175. PMC 2706322 . PMID 19195750 . doi:10.1016/j.socscimed.2009.01.004 .
^ Brittain K. R., Shaw C. The social consequences of living with and dealing with incontinence: A caregiver's perspective.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7, 65 (6): 1274–1283. PMID 17509743 . doi:10.1016/j.socscimed.2007.04.002 .
^ Bevans M., Sternberg E. M. Caregiving burden, stress, and health effects among family caregivers of adult cancer patients . JAMA: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2, 307 (4): 398–403. PMC 3304539 . PMID 22274687 . doi:10.1001/jama.2012.29 .
^ 63.0 63.1 Gillespie A., Murphy J., Place M. Divergences of perspective between people with aphasia and their family caregivers (PDF) . Aphasiology. 2010, 24 (12): 1559–1575 [2022-10-04 ] . S2CID 143729609 . doi:10.1080/02687038.2010.500810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8-06).
^ Bar-Tal Y., Barnoy S., Zisser B. Whose informational needs are considered? A comparison between cancer patients and their spouses' perceptions of their own and their partners' knowledge and informational needs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5, 60 (7): 1459–1465. PMID 15652679 . doi:10.1016/j.socscimed.2004.08.003 .
^ Horowitz A., Goodman C. R., Reinhardt J. P. Congruence between disabled elders and their primary caregivers . Gerontologist. 2004, 44 (4): 532–542. PMID 15331810 . doi:10.1093/geront/44.4.532 .
^ Noble L. M., Douglas B. C. What users and relatives want from mental health services. Current Opinion in Psychiatry. 2004, 17 (4): 289–296. S2CID 72357604 . doi:10.1097/01.yco.0000133832.42167.76 .
^ Croteau C., Le Dorze G. Overprotection, 'speaking for', and conversational participation: A study of couples with aphasia. Aphasiology. 2006, 20 (2–4): 327–336. S2CID 145215323 . doi:10.1080/02687030500475051 .
^ 68.0 68.1 68.2 Moore, Helen; Gillespie, Alex. The caregiving bind: Concealing the demands of informal care can undermine the caregiving identity (PDF) .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14, 116 : 102–109 [2022-10-04 ] . PMID 24996218 . doi:10.1016/j.socscimed.2014.06.038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1-22).
^ Power A. Caring for independent lives: Geographies of caring for young adults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ies.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2008, 67 (5): 834–843. PMID 18573581 . doi:10.1016/j.socscimed.2008.05.023 .
^ 70.0 70.1 70.2 Arno, PS; Levine, C; Memmott, MM. The economic value of informal caregiving. (PDF) . Health Affairs. Mar–Apr 1999, 18 (2): 182–8. PMID 10091447 . S2CID 44565524 . doi:10.1377/hlthaff.18.2.182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19-02-23).
延伸閱讀
Dorling Kindersley. Caregiver's handbook 1st American. New York: Dorling Kindersley . 2013. ISBN 978-1-4654-0216-5 .
Mitnick, S.; Leffler, C.; Hood, V.; American College of Physicians Ethics, P. A. H. R. C. Family Caregivers, Patients and Physicians: Ethical Guidance to Optimize Relationships .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2010, 25 (3): 255–260. PMC 2839338 . PMID 20063128 . doi:10.1007/s11606-009-1206-3 .
Carol Levine, ed. (2004) Always On Call: When Illness Turns Families into Caregivers (2nd ed.) , Vanderbilt University Press for the United Hospital Fund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ISBN 0-8265-1460-X
Dr. Marion Somers Elder Care Made Easier: Doctor Marion's 10 Steps to Help You Care for an Aging Loved One , Addicus Books, 2006. ISBN 1-886039-80-1
Joyce Cavaye (2006) Hidden Carers , Dunedin Press, Edinburgh, ISBN 1-903765-66-8
Bonnie Campbell McGovern (2007) Taking Care of Barbara: A Journey Through Life and Alzheimer's and 29 Insights for Caregivers . ISBN 0-595-40536-3 OCLC 145511953
Ann Burack-Weissi, "The Caregiver's Tale: Loss and Renewal in Memoirs of Family Life",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 69, no. 1 (2007): 271-272 ISSN 0022-2445
Sylvia Barron Baca (2007) Caregiver Daily Journal Gardners Books ISBN 1-4303-2102-4 OCLC 176917554
Maria M Meyer, Derr RN, Stanley, Tandberg (2014). Caregiving in the Comfort of Home: A Complete Guide for Caregivers . CareTrust Publications. ISBN 978-0-9851391-5-5
外部連結
背景概念 生活安排 特別注意事項 各國照顧者 照顧者的類型 對照顧者的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