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 (嘉靖進士)

王畿
大明南京兵部職方司郎中
籍貫浙江承宣布政使司紹興府山陰縣
字號汝中,号龙溪
出生弘治十一年(1498年)五月初六日
逝世萬曆十一年(1583年)癸未
配偶張氏
親屬曾祖王可旺,祖王理,父王經
母陸氏(封孺人)、(子)王應吉
出身
  •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同進士出身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龍溪浙江紹興府山陰縣[1]明朝哲学家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学有重要发展,并深远影响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其进一步吸纳了道家佛家的思想方法与成果。

生平

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浙江鄉試第五十六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王畿拜王阳明为师。 嘉靖五年(1526年)与同学钱德洪(王阳明学生,与王龙溪齐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赴會試,中會試第十八名,不就殿试归。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逝世,之后王畿守丧三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赴殿试,与钱德洪同登壬辰科三甲二百二十七名进士。吏部觀政,授南京兵部主事,歷升员外郎、郎中,不久称病归。之后讲学四十余年,致力传播研习发展王学,足跡跨越中國的東南各省,在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都設有講舍。其善於言辭并能打動觀眾,所到之處聽者雲集。他的演講均混有禪機,并不忌諱。學者都稱他為“龍溪先生”。在他以後,很多荒誕不逞的士大夫們都紛紛自稱是“龍溪弟子”[2]

家族

曾祖王可旺;祖父王理,知縣贈監察御史;父王經,中憲大夫貴州按察司副使;母陸氏(封孺人)。永感下。兄朝;廷;國;臣;輔;邦。子應楨(生員);應斌(武舉、福建都司);王應吉(萬曆己卯舉人、壬辰進士、中書舍人)。孫繼晃(生員);繼樸(生員);繼炳(生員);繼耀。

論良知

在王龍溪看來,良知原本即具備一切倫道德法則,只要循著法則自然發行,人際關係一定正常運作,這就是格物。

格物是致知下手實地;格是天則,良知所本有,猶有所謂天然格式也。

天生蒸民,有 物有則;良知是天然之則,物是倫物所感應之迹。……感應迹上循其天則之自然,而後物得其理,是之謂格物。[3]

(良知)原是無中生有,即是未發之中,此知之前, 更無未發,即是中節之和。此知之後,更無已發,自能收斂,不須更主 於收斂;自能發散, 不須更期於發散。 當下現成, 不假工夫修證而後 得。致良知原為未悟者設,信得良知過時,獨往獨來,如珠之走盤,不 待拘管,而自不過其則也。以篤信謹守,一切矜名飾行之事,皆是犯手做作。[4]

然而龍溪自以為最能發明陽明之學,但是他未經陽明事上的磨練、意志的鍛鍊和深刻的體認,竟掠取他的良知自足論,認為良知當下現成,先天地包含了一切善念,一切發用流行都是良知所使,從而廢除了致良知的道德修養工夫,[5]倘若順著龍溪「良知時時見在」的風格做去,以良知本體無分於未發和已發,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已發之和,「見本體而工夫自不容已」的任知不拘、蔑視宋儒修養工夫的言論,有可能會誤引人至「虛玄而蕩」、 「情識而肆」(劉蕺山語)的流弊。[6]

影響

明中晚期,陽明學因有王畿而風行天下,但也因王畿「不主收斂」的「唯心」空論,造成後學恣肆放縱,言行不顧,甚至 破壞名教,蔑視倫常,走盡禪門,不屬於儒家。明末,東林君子曾探討此流弊的原因,都怪罪于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立教不慎惹的禍。當他們看到王朝內外交困,而王學心學泛濫,士大夫之間競相侈談,只求自反諸心以為學,置天下事於不問,與佛氏之無善無惡,一切都不管, 遺世出家之自私相同。為了矯正王學末流之弊,避虛歸實,遂不期然而 然地走上返的道路。[7]

參考文獻

  1. ^ 《嘉靖十一年壬辰科進士履曆便覽》:民籍,治《詩經》,年三十五歲中式嘉靖十一年壬辰科第三甲第二百二十七名進士。五月初六日生,行十四,曾祖王可旺;祖王理,知縣贈監察御史;父王經,中憲大夫按察司副使;母陸氏(封孺人)。永感下,妻張氏,兄朝;廷;國;臣;輔;邦,子應楨(生員);應斌(武舉福建都司);王應吉(萬曆己卯舉人壬辰進士中書舍人),孫繼晃(生員);繼樸(生員);繼炳(生員);繼耀。由國子生中式浙江鄉試第五十六名舉人會試中式第十八名。觀吏部政
  2. ^ 明史》(列传第一百七十一):“王畿,字汝中,山阴人。弱冠举于乡,跌宕自喜。后受业王守仁,闻其言,无底滞,守仁大喜。嘉靖五年举进士,与钱德洪并不就廷对归。守仁征思、田,留畿、德洪主书院。已,奔守仁丧,经纪葬事,持心丧三年。久之,与德洪同第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进郎中。给事中戚贤等荐畿。夏言斥畿伪学,夺贤职,畿乃谢病归。畿尝云:“学当致知见性而已,应事有小过不足累。”故在官弗免干请,以不谨斥。畿既废,益务讲学,足迹遍东南,吴、楚、闽、越皆有讲舍,年八十余不肯已。善谈说,能动人,所至听者云集。每讲,杂以禅机,亦不自讳也。学者称龙溪先生。其后,士之浮诞不逞者,率自名龙溪弟子。”
  3. ^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卷12,〈浙中王門學案〉二,頁107、109. 
  4. ^ 黃宗羲. 《明儒學案》. . 卷12,〈浙中王門學案〉二,頁101. 
  5. ^ 于化民. 《明中晚期理學的對峙與合流》. 臺北: 文津出版社. 1993: 頁53。. 
  6. ^ 林月惠. 〈良知學的轉折—聶雙江與羅念庵思想之研究〉. 國立臺灣大學中國文 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5. 
  7. ^ 吳秀玉. 〈救正王學現成良知說的 羅洪先思想研究〉. 《人文及管理學報》. 2007年11月, (第四期): 1-22. 

外部連結

參見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