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畿 (嘉靖進士)
王畿(1498年—1583年),字汝中,号龍溪,浙江紹興府山陰縣人[1]。明朝哲学家。阳明学派的代表人物,对阳明学有重要发展,并深远影响日本阳明学的形成与发展。其进一步吸纳了道家、佛家的思想方法与成果。 生平正德十四年(1519年)己卯科浙江鄉試第五十六名舉人,嘉靖二年(1523年),王畿拜王阳明为师。 嘉靖五年(1526年)与同学钱德洪(王阳明学生,与王龙溪齐名的哲学家、思想家)同赴會試,中會試第十八名,不就殿试归。嘉靖七年(1528年)王阳明逝世,之后王畿守丧三年。嘉靖十一年(1532年),赴殿试,与钱德洪同登壬辰科三甲二百二十七名进士。吏部觀政,授南京兵部主事,歷升员外郎、郎中,不久称病归。之后讲学四十余年,致力传播研习发展王学,足跡跨越中國的東南各省,在江蘇、浙江、安徽、福建等地都設有講舍。其善於言辭并能打動觀眾,所到之處聽者雲集。他的演講均混有禪機,并不忌諱。學者都稱他為“龍溪先生”。在他以後,很多荒誕不逞的士大夫們都紛紛自稱是“龍溪弟子”[2]。 家族曾祖王可旺;祖父王理,知縣贈監察御史;父王經,中憲大夫貴州按察司副使;母陸氏(封孺人)。永感下。兄朝;廷;國;臣;輔;邦。子應楨(生員);應斌(武舉、福建都司);王應吉(萬曆己卯舉人、壬辰進士、中書舍人)。孫繼晃(生員);繼樸(生員);繼炳(生員);繼耀。 論良知在王龍溪看來,良知原本即具備一切倫道德法則,只要循著法則自然發行,人際關係一定正常運作,這就是格物。
然而龍溪自以為最能發明陽明之學,但是他未經陽明事上的磨練、意志的鍛鍊和深刻的體認,竟掠取他的良知自足論,認為良知當下現成,先天地包含了一切善念,一切發用流行都是良知所使,從而廢除了致良知的道德修養工夫,[5]倘若順著龍溪「良知時時見在」的風格做去,以良知本體無分於未發和已發,良知即是未發之中、即是已發之和,「見本體而工夫自不容已」的任知不拘、蔑視宋儒修養工夫的言論,有可能會誤引人至「虛玄而蕩」、 「情識而肆」(劉蕺山語)的流弊。[6] 影響明中晚期,陽明學因有王畿而風行天下,但也因王畿「不主收斂」的「唯心」空論,造成後學恣肆放縱,言行不顧,甚至 破壞名教,蔑視倫常,走盡禪門,不屬於儒家。明末,東林君子曾探討此流弊的原因,都怪罪于陽明「無善無惡心之體」立教不慎惹的禍。當他們看到王朝內外交困,而王學心學泛濫,士大夫之間競相侈談,只求自反諸心以為學,置天下事於不問,與佛氏之無善無惡,一切都不管, 遺世出家之自私相同。為了矯正王學末流之弊,避虛歸實,遂不期然而 然地走上返朱的道路。[7]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參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