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贵妃 (明世宗)端和恭順溫僖皇貴妃(16世纪—1550年),王氏,名失考。河北文安縣豐富屯人[1]。錦衣衛後軍都督府都督僉事王隆(亦作王龍)之女,明朝明世宗朱厚熜之皇貴妃,皇次子莊敬太子朱載𡓝之生母。 生平王氏的出生時間無考。嘉靖十三年(1534年)八月,嘉靖帝諭示內閣,稱自己已請示聖母皇太后,打算挑選女子填補九嬪之缺。大學士張孚敬、李時與尚書夏言上奏,稱這關係到國本,不可不慎,請求嘉靖帝依據先年事例,派遣官員前往南北直隸、河南、山東選拔賢淑女子,但嘉靖帝下令只在京城內外選拔。嘉靖十四年(1535年)三月,官員呈上登記民間女子姓名的簿冊,嘉靖帝下旨稱選來的女子若不教以詩書,將與普通侍寢者無異,應該讓她們的父母監督教導,等過了夏秋再進行選拔,或者可以培養出善良賢淑的女子來輔佐他。十月二十一日,禮部請求按照前旨執行,擇日候選女子入宮,聽候皇太后的篩選。嘉靖帝說:「聖母慈命,令朕自擇以補九嬪,其留者仍待歲月,然後冊封。」因此,當日嘉靖帝開始選進女子[2]。 嘉靖十五年(1536年)二月初九日,嘉靖帝勑諭禮部曰:「今月二十六日,冊淑女王氏為昭嬪、李氏為敬嬪、王氏為靜嬪」[3]。二月二十六日,嘉靖帝命侯郭勛、伯陳鏸、衛錞為正使,輔臣李時、尚書夏言、張瓚為副使,冊封錦衣衛正千戶王隆之女為昭嬪、李拱臣之女為敬嬪、王瓚之女為靜嬪[4]。五月二十一日,嘉靖帝在賜給大學士張孚敬的敕書中提到「原選淑女內曰曹、王二氏,朕御而各有喜期將近,已先冊封為端、昭二嬪」[5]。十月初六日,王昭嬪生皇次子[6]。十二月二十五日,皇次子正式取名為朱載𡓝,次日登於玉牒[7]。 嘉靖十六年(1537年)四月十一日,陞王昭嬪之父錦衣衞正千戶王隆為本衞指揮僉事[8]。四月二十三日,嘉靖帝御奉天殿,遣武定侯郭勛等為正使,大學士李時等為副使,進封元子生母昭嬪王氏為貴妃、皇四子生母靖嬪盧氏為靖妃,並且補封劉英之女為淑嬪、王俊之女王氏為宜嬪、王受之女王氏為徽嬪、王欒之女王氏為裕嬪、陳瓚之女陳氏為雍嬪[9]。 嘉靖十八年(1539年)二月,皇次子被立為太子。嘉靖十九年(1540年)正月初六日,嘉靖帝傷嘆閻貴妃之薨,下詔表示本月十日告廟冊封「諸妃嬪曾出皇子及皇女者」[10]。正月初十日,正式進封貴妃王氏、貴妃沈氏為皇貴妃,榮嬪趙氏為懿妃,恭嬪江氏為肅妃,雍嬪陳氏為雍妃,徽嬪王氏為徽妃,並冊封王氏為宸妃、余氏為榮嬪、徐氏為昭嬪、王氏為寧嬪,派遣翊國公郭勛為正使持節,成國公朱希忠、京山侯崔元、駙馬謝詔、左都督方銳、大學士夏言、顧鼎臣、尚書許讚、嚴嵩、張瓚、霍韜、溫仁和、王廷相充副使捧冊寶[11]。 嘉靖二十八年(1549年)三月十七日,太子朱載𡓝病逝,後賜謚號曰莊敬太子。嘉靖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日,皇貴妃王氏薨逝[12]。嘉靖三十年正月二十九日,嘉靖帝稱皇貴妃王氏與閻氏合葬,哀沖太子和莊敬太子應該葬入天壽山,附葬於旁,諭令禮部立即擇日執行。禮部回奏稱貴妃閻氏的神主已經安置於孝潔皇后的陵室,如今皇貴妃王氏既與閻氏合葬於同一墓穴,其神主理應也安置於孝潔皇后的陵室,而兩位太子之墓既然應該靠近他們的母親,兩位太子的神主也應安放在兩妃左右,這建議最終得到嘉靖帝的批准[13]。同年十月初十日,端和恭順溫僖皇貴妃王氏發引,喪儀依照貴妃閻氏之例辦理[14]。嘉靖四十五年之後,孝潔皇后享殿之內,正中安置孝潔皇后陳氏的神主,東邊第一室安置榮安惠順端僖皇貴妃閻氏及哀冲太子的神主,西邊第一室安置端和恭順溫僖皇貴妃王氏及莊敬太子的神主,東邊第二室安置恭淑安僖榮妃楊氏與懷榮賢妃鄭氏的神主,而西邊第二室則安置榮安貞妃馬氏的神主[15]。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