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穆尔-悌曼反应 (英語:Reimer–Tiemann reaction )是苯酚 类化合物和氯仿 在强碱 水 溶液 中反应,在酚基的邻位 引入一个醛基 (-CHO)的过程[ 1]
[ 2] [ 3] [ 4] 。这个反应是一个典型的亲电芳香取代反应 ,亲电试剂 是二氯卡宾 (:CCl2 ),但仅有苯环上富电子的酚类(实际上是酚基负离子)才可发生此类反应。反應首先由卡爾·雷默
和 Ferdinand Tiemann 報道[ 5] 。
例如,苯酚 在氯仿 、氫氧化鉀 的作用下生成水楊醛 [ 6] ,反應式如下:
反应机理
瑞穆尔-悌曼反应的機理 如下[ 7] :
氯仿 (1 )与强碱 溶液 反应产生氯仿碳负离子 (2 ),该阴离子 会立即发生α-消去反应 (alpha-eliminate)形成二氯碳烯 (3 )。二氯碳烯能与苯酚 (4 )酚羟基 邻位(5 )的碳 原子 反应,使该次甲基 上的氢 原子被新形成的基团 取代 (7 )。碱 水解 后,便能获得期望产物 (9 )。
反应机理
選擇性
由於二氯卡賓(3 )上的兩個氯,使得其非常缺電子,而被富電子的(5 )所吸引。這相互作用令甲酰化反應發生在鄰位。
反應條件
氫氧化物 不易溶於氯仿 ,所以反應通常在一個兩相的系統進行,即是以氫氧化物水溶液作水相,氯仿作有機相。因此,兩個反應物分隔兩相,需要快速攪拌、相轉移催化劑 或者乳化劑 (例如以1,4-二噁烷 作反應的溶劑)使兩者能夠反應。
反應一開始需要加熱,但反應一旦開始,可能會大量的放熱 ,容易發生熱失控 的情況。
應用範圍
瑞穆尔-悌曼反应也可以被用來合成其他酚類化合物 ,例如萘酚 [ 8] 。富電子的雜環化合物 如吡咯 、吲哚 等也可以發生反應,然而,二氯卡賓會引發擴環,生成3-氯代吡啶 或3-氯代喹啉 。這反應稱作Ciamician-Dennstedt 重排 ,以化學家GL Ciamician 和 M. Dennstedt而命名[ 9] [ 10] 。
然而,二氯卡賓 可以與碳碳雙鍵(烯烴 )、胺 反應,分別生成二氯環丙烷和异腈 。所以,這反應可能不適合擁有上述官能團 的底物。另外,很多底物不能與氫氧化物 加熱。
變體
以四氯化碳 取代氯仿 ,可以生成酚酸 [ 11] 。例如,苯酚 在四氯化碳、强鹼水溶液生成水楊酸 ,而不是原先的水楊醛 。
與其他方法的比較
除了瑞穆尔-悌曼反应,加特曼反应 、加特曼-科赫反應 、维尔斯迈尔-哈克反应 、达夫反应 等都可在芳香環上引入甲酰基 。然而,考慮到反應的難易度和安全,瑞穆尔-悌曼反应很多時候會是有機合成 中最具優勢的甲酰化反應 。在以上提及到的反應之中,瑞穆尔-悌曼反应是唯一一個不需要在酸 性或(和)無水條件之下進行的反應[ 2] 。而且,加特曼-科赫反應不適用於酚 類的底物。
参考文献
^ Reimer, K.; Tiemann, F. Ber. 1876 , 9 , 824 & 1268 & 1285.
^ Wynberg, H. Chem. Rev. 1960 , 60 , 169. (Review)
^ Wynberg, H.; Meijer, E. W. Org. React. 1982 , 28 , 2. (Review)
^ Wynberg, H. Comp. Org. Syn. 1991 , 2 , 769-775. (Review)
^ March, Jerry (1985).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 , third Edition, John Wiley & Sons. ISBN 0-471-85472-7 .
^ 2.0 2.1 Wynberg and Meijer, Egbert, Hans; Meijer, Egbert W. The Reimer–Tiemann Reaction. 2005: 14. ISBN 9780471264187 . doi:10.1002/0471264180.or028.01 .
^ Dauben, William G. The Reimer-Tiemann Reaction. Organic Reactions, Volume 28. Hoboken, NJ: Wiley-Interscience. 1982: 1–36. ISBN 978-0471861416 . doi:10.1002/0471264180.or028.01 .
^ Wynberg, Hans, Trost, Barry M.; Fleming, Ian , 编, 3.4 - The Reimer–Tiemann Reaction , Comprehensive Organic Synthesis (Oxford: Pergamon), 1991-01-01: 769–775 [2022-02-28 ] , ISBN 978-0-08-052349-1 , doi:10.1016/b978-0-08-052349-1.00048-2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22) (英语)
^ Reimer, Karl; Tiemann, Ferdinand . Ueber die Einwirkung von Chloroform auf alkalische Phenolate [The effect of chloroform on phenol and especially on the alkaline solution of aromatic oxyacids] . Berichte der Deutschen Chemischen Gesellschaft. 1876, 9 : 824–828 [2023-08-21 ] . doi:10.1002/cber.18760090124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1) (German) .
^ Brühne, F.; Wright, E., Benzaldehyde, Ullmann's Encyclopedia of Industrial Chemistry , Weinheim: Wiley-VCH, 2005, doi:10.1002/14356007.a03_463.pub2
^ Hine, Jack; Van Der Veen, James M. The Mechanism of the Reimer-Tiemann Reaction.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Chemical Society. December 1959, 81 (24): 6446–6449. doi:10.1021/ja01533a028 .
^ Russell, Alfred; Lockhart, Luther B. 2-HYDROXY-1-NAPHTHALDEHYDE. Organic Syntheses. 1942, 22 : 63. doi:10.15227/orgsyn.022.0063 .
^ Ciamician, G. L., Dennstedt, M. Ber. Deutsch. Chem. Ges. 1881 , 14 , 1153-1163.
^ Dennstedt, M., Zimmerman, J. Ber. Deutsch. Chem. Ges. 1885 , 18 , 3316-3319.
^ Gaonkar, A.V.; Kirtany, J.K. ChemInform Abstract: Reimer-Tiemann Reaction Using Carbon Tetrachloride. ChemInform. 2010, 22 (41): 1991. doi:10.1002/chin.199141092 .
参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