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豐 (東漢)
田豐(?—200年),字元皓,鉅鹿郡鉅鹿縣人[1]。東漢末年爲袁紹下的謀臣,計破公孫瓚,平定河北,官至冀州別駕。為人剛直犯上[2],曾多次向袁紹進言而不被採納,反對發動官渡之戰,後在官渡之戰時極力諫阻袁紹征伐曹操,被袁紹下令監禁。官渡之戰戰敗,袁紹對不聽田豐之言一事感到羞愧,此時逄紀忌憚討厭田豐,就在袁紹面前說了一些對田豐不利的話,害田豐被處死。 生平志存聘命田豐自幼天資聰慧,少年時喪親守喪,守喪的時間雖然已過,但他仍笑不露齒,因此為鄉鄰所看重。而且田豐博學多才,在冀州很有名聲威望,最初被太尉府徵辟,舉薦為茂才,後來被選為侍御史,因憤恨宦官當道、賢臣被害,於是棄官回家。當時韓馥為冀州牧,田豐因為正直而不得志。 初平二年(191年),袁紹以反客為主之計智取冀州,成為冀州牧,聽聞田豐的威望與名聲,帶着豐厚貴重的禮品以及謙卑恭迎的言辭,聘請田豐,任命其為別駕,對他很是信任和器重[3][4]。 袁紹入冀州時,韓馥的部下耿武、閔純持刀抗拒,兵士不能禁入。袁紹於是令田豐將耿武、閔純處死。 計權合變初平三年(192年),田豐隨袁紹出戰公孫瓚,從事期間參與界橋之戰。公孫瓚率兩千騎兵逼近袁紹,包圍袁紹數重,射來的箭矢猶如箭雨似的。田豐扶著袁紹,讓他退入一道土垣牆裡面。袁紹生氣的摘下頭盔扔到地上憤恨的說:「大丈夫應當上前戰死,怎麼能夠反而逃進牆垣裹面呢?」催促箭手競相射箭,射傷公孫瓚的不少騎兵。公孫瓚的部眾不知道是袁紹,麴義率軍來迎,公孫瓚的騎兵漸漸退走了[5]。 建安元年(196年),曹操將漢獻帝遷往許都,從此開始挾天子以令諸侯。袁紹每次接到詔書,總擔心對自己不利,於是想要天子搬遷靠近自己,派人對曹操說許昌低洼潮濕,洛陽又殘缺落敗,應當將都城遷到鄴城,以便靠近完整豐足的地區。曹操不允許。田豐對袁紹說:「遷都的計策,既然不被採納,最好早點謀劃,攻取許都,接來天子,動輒假託天子韶令,向全國發號施令,這是最好的辦法。不這樣做,最終將受制於曹操,到那時即使悔恨也來不及了。」袁紹沒有採納。 建安四年(199年),後來袁紹採用田豐的謀略,袁紹滅公孫瓚於易京之戰,消滅了宿敵公孫瓚,平定河北,雄據四州[6]。 剛而犯上建安五年(200年),袁術敗逃北上投奔袁紹路途病逝,劉備藉機以攔截袁術為由,藉機出逃許都,劉備襲殺徐州刺史車胄,佔領了徐州背叛曹操。曹操親自率兵東征劉備展開了徐州之戰。田豐對袁紹説:“與您爭奪天下的是曹操,曹操現在去東邊攻打劉備,雙方交戰不可能很快結束,現今立即調動全部兵力襲擊曹操的根據地許都,一去就可以平定。軍隊根據時機出動,此刻正是時候。”袁紹推辭説兒子袁買生病,田豐的計策沒得到施行。田豐杵著枴杖,怒而敲擊地面説:“唉!竟然因為一孺子生病而錯失戰機,可惜哪!大事去矣”袁紹聽到以後很是惱怒,從此就疏遠了田豐[7]。 聲東擊西曹操害怕袁紹渡過黃河,就加緊攻打劉備,不到一個月將劉備打敗。劉備投奔袁紹,袁紹這才進兵攻打許都。田豐認為既然失去前面的時機,眼下不宜出兵,就勸阻袁紹說:「曹操已經打敗了劉備,曹操已經回軍鞏固防線,許都就不再空虛了。而且曹操擅長用兵,變化無常,人數雖少,不可輕視。現在不如長期堅守。主公憑藉山川河固的險要,擁有四州(冀州、青州、幽州、並州)的人馬,外部結交各路英雄豪傑,內部實行農耕養民用以備戰。然後挑選精銳部隊,分為奇兵,趁敵人空虛輪番攻擊,用來騷擾黃河南岸。曹軍援救右邊,袁軍就攻其左邊;曹軍援救左邊,袁軍就攻其右邊,使敵人疲於奔命,人民不能安於本業,我方以逸待勞,但對方已經人困馬乏,用不了三年,定可戰勝敵人。現在不用緩推戰術以穩操勝券的計策而想通過一次決戰去決定成敗,萬一失敗不能如願以償,後悔就來不及了。」袁紹不聽。田豐懇求力勸,袁紹認為這是在降低士氣、影響軍心,因而怒將他下獄關押起來。於是先發布檄文,大舉南下[8]。 直犯覆亡官渡之戰袁紹兵敗後,獄友對田豐説:“你想必要獲得重用了。”田豐答道:“袁公表面寬厚但內心猜忌,不相信我的忠誠,而且我多次因為說真話冒犯他。如果他戰勝,一高興,必定會赦免我;可如今他戰敗,心中怨恨,內心的猜忌就會發作。我便沒有生還之望了。”而戰敗的袁軍都搥胸頓足哭道:「要是有田豐隨軍,就不會輸了!」袁紹對逢紀:「我不聽田豐之諫言,才有此敗。如今歸去,我沒臉羞愧見田豐了。」但忌憚田豐的逢紀卻趁機讒言污衊陷害田豐說:「他在聽聞主公大敗後,便拍手大笑,果然不出我所料。」袁紹便對手下說:“我當初不聽田豐的忠言,果然被他嘲笑了。”便將田豐殺了。[9] 奸雄識才然而,儘管田豐晚期被袁紹疏遠、不受重用,曹操卻仍對田豐有高額的評價。先前,曹操聽說田豐沒有隨軍南行,便高興地說:「袁紹輸定了!」等到袁紹敗逃時,又說:「要是袁紹之前用了別駕(田豐)的計策,勝負皆未可知[10]。」 其他記載北魏酈道元《水經·渠水注》上記載,田豐為袁紹殺死後,時人有感於其為袁紹獻謀卻無辜被殺,為其建祠祭祀之,並用之諷刺袁氏覆滅,此廟到北魏時仍尚存。[11] 藝術形象三國演義
影視
漫畫評價
参考文献注釋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