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母草
益母草(学名:Leonurus artemisia),为唇形科益母草属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 释名益母草原称“茺蔚”,始载于《神农本草经》“茺蔚子”条下,《本草纲目》云:“此草及子皆充盛密蔚,故名茺蔚”,但《尔雅义疏》则另有解释:“此草气近臭恶,故蒙臭秽之名”,《说文解字》段玉裁注:“臭秽即茺蔚也,按臭茺双声,秽蔚叠韵”。《尔雅·释草》称为“萑”(音同“錐”),《诗经·王风·中谷有蓷》称为“蓷”(音同“推”)。因善治妇科诸病,故得名益母草。又有坤草、野麻、九重楼、野天麻等名称。[1] 益母草学名原为Leonurus japonicus Houtt.,Flora of China将其修订为Leonurus artemisia (Lour.) S. Y. Hu。 此外还有以下异名:[2]
分布主要分布與歐洲、亞洲的溫帶區域,少數散布在美洲和非洲。模式标本采自越南。 生長於低海拔區域的田野和園圃。
生理形態一年生至二年生草本。高50-120公分。 莖直立,方形。根生葉具有長葉柄,葉片卵心形,開花時便枯萎。 莖生葉亦有葉柄,但最上方的葉片幾乎沒有葉柄,葉片三裂或羽狀深裂,各裂片再分裂成線狀小葉片,葉背密生白色短毛。 花聚生在節上呈現輪繖花序,苞片針刺狀,花萼筒狀,花冠唇形,花白色,花期夏季,果實為小堅果,成熟時呈褐色。 叶轮廓变化很大,茎下部叶轮廓为卵形,茎中部叶轮廓为菱形,花序最上部的苞叶近于无柄,线形或线状披针形。轮伞花序腋生,具8-15花,轮廓为圆球形,径2-2.5厘米。花冠粉红至淡紫红色,长1-1.2厘米。花期通常在6-9月,果期9-10月。 药用益母草干燥地上部分为常用中药,生用或熬膏用。种子称茺蔚子,亦入药用。 中医学认为益母草味苦、辛,性微寒,入心、肝、膀胱经,有如下功效:
可煎服,用量10-30克。孕妇慎用,或阴虚血少者禁用。 现代药理研究发现益母草主要含益母草碱、水苏碱、益母草定等生物碱。
参考文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