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宗教福州的宗教呈现多元化趋势,主要宗教有基督新教、天主教、佛教、道教和伊斯兰教等;其中以佛教、道教信徒最多。受传统儒家思想影响,福州人祭祀祖先和地主非常普遍,许多家庭中设有祖先和地主牌位。 福州佛教歷史佛教在三国吴、晋之际传入福州,南朝时期大为发展,唐代福州则出现了百丈怀海、黄蘗希运这样的高僧。宋元之际,福州佛教更盛。福州佛教在明末一度衰落,但清代又复兴,1654年,隐元禅师东渡日本,开创日本佛教黄檗宗。福州重要的佛教寺庙包括鼓山涌泉寺、西郊西禅寺、金鸡山地藏寺、瑞峰林阳寺、闽侯雪峰崇圣寺、福清黄檗山万福寺等。[1] 重要佛教寺院
道教福州道教歷史福州的道教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3世纪到公元前1世纪的秦汉时代。汉武帝时何氏九仙在福州于山修炼,后从福清石竹山到仙游九鲤湖。[2]东汉末年侯官的董奉既是道人,又是名医。五代闽国时期,閩惠宗與閩康宗崇信道教,福州道教大为兴盛,这一时期,閩惠宗封陈靖姑为「临水夫人」,赐宫女36人为弟子,建門第于临水,后加封为「崇福临水夫人」,靖姑逝世后,又加封为“顺天圣母顺懿元君、惠忱慈量天尊”,陈靖姑成为福建東北處一带最重要的道教女神之一,而福州则成为闾山派的中心,闾山派的另外一支則尊奉張真君為祖師。明清以来,新建道观渐少,清乾隆四年(1739年)朝廷下令禁止道教之后,道教急剧衰落。但福州的道教通过渗透到民間宗教中去,仍在民間流行。福州市道教協會位于于山九仙觀。妈祖、临水夫人是福州最重要的道教神祇,其餘如包括白馬尊王(射鱔尊王)、五帝、水部尚書、齐天大圣、丹霞大圣、董真人、裴真人、马天君、照天君、懿德夫人、開閩聖王、威武尊王、武夷真君等等,都是福州知名的神祇。[1] 重要道觀
福州新教歷史基督教新教在1847年由美国基督教公理会(美部会)和美以美会传入福州,圣公会亦接踵而至。1856年,卫理公会在东亚地区的首座教堂真神堂诞生于福州茶亭街。从晚清至民国,新教教会在福州创办了许多新式学校和医院,对福州的现代化进程起到了推动作用。新教还发展了罗马化的福州话文字,即平话字,并在教会学校中加以推广。新教在福州的传播过程中也产生了黄乃裳、倪柝声这样颇有影响的教徒。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各新教教会也受到了三自运动巨大的冲击,有些持异议的教徒遭受到迫害,家庭教会的活动形式则在后来兴盛起来。[3][1] 重要教堂
福州天主教歷史1624年底,艾儒略来福州传播天主教。1625年,福州历史上第一座天主教堂三山堂建于宫巷。早期,耶稣会和多明我会同时在福州地区传教。礼仪之争发生后,耶稣会退出福州,仅留多明我会活动。1720年清廷下令禁止天主教,福州的天主教活动转入地下。1842年南京条约签订后,天主教恢复活动,1848年,西班牙多明我会在福州南门兜澳尾巷建堂。大批福州疍民也在清末皈依天主教,并借此得以上岸定居。1949年以前,教会神职人员以西班牙人为主。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推行三自运动,福州的外籍神职人员被驱逐,有异议的本地神职人员遭到逮捕,教会遂分裂成地上教会和地下教会,这种局面维持至今。[4][5]根據官方統計數字,1994年天主教友人数突破20万人,其中长乐區约8万人,鼓樓區、台江區、倉山區、馬尾區、晉安區、平潭县和福清市共约3-4万人。[1] 重要教堂
福州伊斯蘭教歷史历史上,福州的伊斯兰教活动一直很少。628年,福州出现了第一座,也是唯一一座清真寺。此后,福州伊斯兰教长期衰落,直到1474年即明朝成化十年,市舶司由泉州迁至福州,穆斯林来福州者渐多,伊斯兰教才在福州稍微复苏,福州清真寺亦重建于此时。清代,福州伊斯兰教是靠外省来闽任职的穆斯林官员捐资修寺、修墓、办经堂教育来维持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福州穆斯林多是来自外省。[1] 清真寺
備註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