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
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是列支敦士登的政府内阁,存在于1938年3月30日至1944年11月9日。该内阁由弗朗茨·约瑟夫二世下令组建,其领导者为约瑟夫·霍普。这一内阁组建于1938年德奥合并之后,在1944年结束之前渡过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绝大部分时间。 历史1938年3月德奥合并后,弗朗茨一世任命他的侄孙弗朗茨·约瑟夫为摄政王。[1]此时在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监督下进步公民党和爱国联盟组成联合政府,以防止政治僵局并帮助维护列支敦士登的中立。[2][3][4]自此第三次约瑟夫·霍普内阁取代了第二次约瑟夫·霍普内阁,约瑟夫·霍普则继续担任首相一职。[5] 从1938年开始,本届内阁面临着将埃尔山转让给瑞士的压力。尽管霍普支持转让,但他同时也主张本国应该得到公平的补偿,例如将瑞士的其他领土转让给本国或加强两国之间的银行合作。不过由于该提议遭到了埃尔山居民的抵制,因此未得到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批准。[6][7]此外由于面临着纳粹德国非官方的施压,霍普被迫终止了与瑞士的谈判。[8] 由于受到纳粹德国的威胁,1939年列支敦士登大选并未公开进行,这次没有进行投票选举被称为“静默选举”。在此次“选举”中,进步公民党和爱国联盟分配到了大致相同的席位,阻止了纳粹主义组织德意志民族运动在议会中取得席位。[9]因此霍普内阁由两党的多名成员组成。[5]1939年3月,德意志民族运动试图发动政变,他们计划首先试图通过焚烧纳粹标志来挑起纳粹德国的干预,随后宣布将列支敦士登并入德国。不过政变领导者几乎立即被捕,计划中的德国入侵未能实现。[10][11]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列支敦士登始终保持着中立。[12]霍普政府认为对纳粹德国采取不具约束力且不具挑衅性的外交政策,同时注重礼节姿态是适当的做法。在1940年于斯图加特的一次演讲中,霍普表达了对德国军队的尊重。[13]与此同时,该国在战争期间尽可能与瑞士保持紧密联系,以维持该国的中立性。[14]实际上,列支敦士登已经并入了瑞士的国家供应体系。[13] 该内阁于1944年11月9日应弗朗茨·约瑟夫二世的请求解散,之后由第四次约瑟夫·霍普内阁接替该内阁。[5] 内阁成员
参考文献
参考著作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