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3年第二次瓜分波蘭之示意圖
第二次遭到瓜分後之波蘭立陶宛
第二次瓜分波蘭 (波蘭語 :II rozbiór Polski )即第二次瓜分波蘭立陶宛 ,是18世紀列強三次瓜分波蘭 中的第二次,為1792年俄波战争 及塔戈维查联盟 之遺緒,於1793年由俄罗斯帝国 及普魯士王國 主導、波蘭立陶宛聯邦 最後一屆瑟姆 「格羅德諾議會 」被迫批准。此次瓜分仍然無法挽救情勢,波蘭立陶宛於1795年第三次遭到瓜分 而徹底滅亡。
背景
進入1790年,波蘭立陶宛聯邦 業已陷入難以復加之無助境地,甚至被迫與其對手普魯士王國 結盟。波普聯盟 於當年成立,造成一種波蘭立陶宛在進行國內改革時有可供倚靠盟友之幻覺[ 1] 。1791年5月通過的波蘭立陶宛「五三宪法 」賦予資產階級 權利,建立三權分立 之政府,並終止此前1760年代瑟姆 (國會)「列普寧議會 」所滋生之弊端。經過這些改革,波蘭立陶宛大有中興之氣象,促使其鄰國採取回應措施。俄羅斯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 對此感到震怒,隨後便於1792年以波蘭立陶宛已陷入「激進雅各賓派 」之手——當時雅各賓主義 正盛行於法國——為藉口派兵入侵。
1792年俄波戰爭中傑倫策戰役 後之場景,由沃伊切赫·科薩克 繪製
1792年俄波战争 期間,意圖保衛憲法之波軍須與俄軍及親俄波蘭大貴族 組成的「塔戈维查联盟 」作戰——保守之貴族階級(「什拉赫塔 」)堅信俄羅斯將協助恢復其「黃金自由 」。波軍雖遭盟友普魯士背棄,不過在约瑟夫·波尼亚托夫斯基 親王帶領下以寡擊眾,在保衛戰初期取得了些許勝利。然而波蘭國王 、立陶宛大公 斯坦尼斯瓦夫·奥古斯特 最終屈服於俄羅斯之壓迫,決定加入塔戈維查聯盟,波軍只能放棄反擊。
俄羅斯入侵主要是為了遏阻波蘭立陶宛改革,而非進一步將其瓜分——俄羅斯業已將波蘭立陶宛視為其保护国 ,未見得將其領土與他國共享之必要[ 3] 。不過,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威廉二世 則將此視為強化母國之機會,於是憑藉與波蘭立陶宛取消結盟,以及普魯士應俄羅斯積極邀請加入第一次反法同盟 鎮壓法国大革命 而在瓦爾密戰役 中蒙受之重大損失為由,要求葉卡捷琳娜二世給予賠償——最好是波蘭立陶宛部分領土。俄羅斯不久即決定答應普魯士的要求。
過程
普魯士與波蘭立陶宛簽訂之《格羅德諾條約》法文版本,此條約後又稱為「第二次瓜分條約」
1793年1月23日,俄、普兩國簽署條約,同意波蘭立陶宛之改革必須廢棄,而兩國皆應取得其大片領土。兩國軍隊隨即控制各自主張之領土:俄軍業已進駐波蘭立陶宛境內,而普軍入侵時亦僅遭遇微弱抵抗。同年,由於兩國希望波方為其領土要求提供合法性依據,波蘭立陶宛召開最後一屆瑟姆「格羅德諾議會 」,議員在俄軍進逼及俄人賄賂 之下被迫 批准割讓領土,使此「末代瑟姆」臭名昭著[ 6] 。
俄羅斯共取得 波蘭立陶宛基輔省 、布拉克沃夫省 、波多尔省 及明斯克省 之全部,以及維爾紐斯省 、諾臥格洛德克省 、布雷斯特—里托夫斯科省 及沃爾希連省 之部分土地;波蘭立陶宛國會於當年7月22日批准割讓。俄羅斯將新取得之領土編入其明斯克省 ,以及此後再於1795年分為波多利亞省 及沃利尼亞省 二省之伊賈斯拉夫省 [ 9] 。
普魯士則取得 格但斯克 及托伦 二市,格涅兹诺省 、波茲南省 、謝拉茲省 、卡利什省 、普沃茨克省 、伊诺弗洛科沃夫省 及多布任地區 之全部,以及克拉科夫省 、拉瓦省 及馬索維安省 之部分土地;波蘭立陶宛國會於當年9月23日或25日批准割讓。普魯士將新取得之領土編入其南普魯士省 [ 11] 。
總計俄羅斯取得約25萬平方千米 、普魯士則取得約5.8萬平方公里之領土[ 12] ;波蘭立陶宛割讓約30.7萬平方公里之領土以後,自身僅餘21.5萬平方公里之領土[ 14] 。波蘭立陶宛並同時喪失了500萬人口,境內僅餘400萬人口。
影響
波蘭立陶宛第二次遭到瓜分以後已成一緩衝國 ,其君主淪為傀儡,而縮編之波軍亦遭到俄羅斯駐軍密切監視[ 16] 。此次瓜分出乎塔戈維查聯盟意料,包含後來選擇加入聯盟之波蘭立陶宛君主斯坦尼斯瓦夫·奧古斯特在內,兩者之聲望及支持度皆遭重挫。改革派則相對地漸佔上風,支持與日俱增。1794年3月,柯斯丘什科起义 爆發,至當年11月遭到鎮壓,促使列強決定於1795年第三次瓜分波蘭 ,波蘭立陶宛徹底滅亡。
參見
參考資料
^ Wandycz, Piotr Stefan. The Price of Freedom: A History of East Central Europe from the Middle Ages to the Present. Taylor & Francis Group . 2001: 128. ISBN 9780415254908 (英语) .
^ Scott, Hamish Marshall. The Emergence of the Eastern Powers, 1756–1775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1: 181 —182. ISBN 9780521792691 (英语) .
^ Davies, Norman. Europe: A History . HarperCollins . 1998: 719 . ISBN 9780060974688 (英语) .
^ Тархов, Сергей Анатольевич. Изменения административно-территориального деления России за последние 300 лет . География. 2001, (15): 1—32 [2022-1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11-15) (俄语) .
^ Liulevicius, Vejas Gabriel. The German Myth of the East: 1800 to the Present .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9: 41 . ISBN 9780191610462 (英语) .
^ Jędruch, Jacek. Constitutions, Elections, and Legislatures of Poland, 1493-1993: A Guide to Their History . EJJ Books. 1998: 186 —187. ISBN 9780781806374 (英语) .
^ Davies, Norman. God's Playground. A History of Poland. The Origins to 1795 I (revised ed.).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 2005: 394. ISBN 9780199253395 (英语) .
^ Olson, Lynne; Cloud, Stanley. A Question of Honor: The Kosciuszko Squadron: Forgotten Heroes of World War II . Knopf . 2003: 20 . ISBN 9780375411977 (英语) .
參考文獻
Williams, Henry Smith. The Historians' History of the World: Poland, The Balkans, Turkey, Minor eastern states, China, Japan . Outlook Company. 1904 (英语) .
Lukowski, Jerzy; Zawadzki, W. H. A Concise History of Poland: Jerzy Lukowski and Hubert Zawadzki .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01. ISBN 9780521559171 (英语) .
Frucht, Richard C. Eastern Europe: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eople, Lands, and Culture. ABC-CLIO . 2005. ISBN 9781576078006 (英语) .
Nowicki, Adam. Dzieje Polski: od czasów najdawniejszych do chwili bieżącej . Księgarnia Polska. 1945 (波兰语) .
Davies, Norman. Boże Igrzysko. Tom 1: Od początków do roku 1795 . Społeczny Instytut Wydawniczy Znak . 1991. ISBN 9788370064006 (波兰语) .
Reddaway, William Fiddian. 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Poland.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1 (英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