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屆柏林影展(德語:74. Internationalen Filmfestspiele Berlin)於2024年2月15日至2月25日在德國柏林舉辦,評審團主席由肯亞演員露琵塔·尼詠歐擔任[1]。本屆亦是卡洛·夏崔安、瑪麗埃特·里森貝克分別擔任藝術總監與行政總監的最後一屆,2023年12月12日宣布由翠西亞·塔特爾接任影展總監,並於2024年4月1日就職[2]。
榮譽金熊獎則授予美國導演馬丁·史柯西斯[3]。比利時導演提姆·米耶蘭茨執導的英語電影《像這樣的小事》被選為開幕片[4]。
評審團
獨立評審團
塞里斯·霍華德:策展人。
迭戈·阿曼多·阿帕里西奧:影展總監。
卡蜜·席德:模特、演員、社會活動家。
路易斯·費爾南多·莫拉:策展人。
維克·卡門·索內:演員。
官方單元
正式競賽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競賽片,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金熊獎和銀熊獎[12]: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邂逅
以下電影被選為邂逅單元,並依首映日期排序,可角逐該單元最佳影片、最佳導演及評審團特別獎[13]: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短片競賽
以下電影被選定為競賽片,可角逐最佳短片金熊獎和最佳短片銀熊獎[14]: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再見烏龜》 |
Adieu tortue |
塞林·厄克蘇佐格魯 |
|
《向著太陽,遠離中心》‡ |
Al sol, lejos del centro |
露西亞娜·梅里諾 帕斯卡·維韋羅斯 |
智利
|
《舔舐傷口》 |
Les animaux vont mieux |
納敦·加利 |
法國
|
《圓圈》 |
Circle |
鄭由美 |
韩国
|
《詩人之城》 |
City of Poets |
莎拉·拉賈伊 |
荷蘭
|
《經過》‡ |
黃樹立 |
美国
|
《禿頭帽》 |
Kaalkapje |
瑪爾特·彼得斯 |
比利时
|
《水獺》 |
カワウソ |
泉原昭人 |
日本
|
《月亮照常升起》 |
The Moon Also Rises |
王裕言 |
法國
|
《奇怪的轉折》‡ |
Un movimiento extraño |
弗朗西斯科·萊扎馬 |
阿根廷
|
《流浪的鳥》 |
Oiseau de passage |
維克多·杜普伊斯 |
比利时
|
《太平洋脈》 |
Pacific Vein |
烏魯·布勞恩 |
德国
|
《前運算模型》 |
Preoperational Model |
菲利普·烏爾曼 |
荷蘭
|
《熱天午後》 |
張文倩 |
中国
|
《是日訪古》 |
林詣涵 |
中国
|
《市立博物館/我的天堂》 |
Stadtmuseum / Moi Rai |
鮑里斯·德維亞特金 |
德国
|
《章魚壓點》 |
Tako Tsubo |
芬妮·索爾戈 伊娃·佩德羅扎 |
|
《關於我的一切》 |
So viel von mir |
伊娃·科內曼 |
德国
|
《不受歡迎的親屬》 |
Ungewollte Verwandtschaft |
帕維爾·莫扎爾 |
德国
|
《我們不會是同類中的最後一個》 |
We Will Not Be the Last of Our Kind |
米莉·佩切雷爾 |
法國
|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特別展映
以下電影被選為特別展映[15][16][17]: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經典回顧
以下電影被選為經典回顧[18][19]: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電影大觀
以下電影被選為電影大觀[20][21]: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論壇
以下電影被選為論壇單元[22][23][24][25][26]: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秘密之匣》 |
Il cassetto segreto |
克絲丹薩·奎阿特里格羅 |
|
《精神病區編年史》* |
Chroniques fidèles survenues au siècle dernier à l'hôpital psychiatrique |
阿卜杜努爾·扎扎赫 |
|
《五香宮的貓》Ⓓ |
五香宮の猫 |
想田和弘 |
日本
|
《亨利·方達競選總統》Ⓓ |
Henry Fonda for President |
亞歷山大·霍瓦斯 |
|
《枯枝敗葉》Ⓓ |
La hojarasca |
馬庫·馬欽 |
西班牙
|
《城市的故事》Ⓓ |
L'homme-vertige |
馬羅尼·埃洛伊·佩斯利 |
法國
|
《人類冬眠計劃》* |
The Human Hibernation |
安娜·科爾努德拉·卡斯特羅 |
西班牙
|
《自然秩序》 |
Ihre ergebenste Fräulein |
伊娃·C·海德曼 |
德国
|
《攔截》Ⓓ |
Intercepted |
奧克薩娜·卡爾波維奇 |
|
《虎腹之中》 |
In the Belly of a Tiger |
賈特拉·悉達多 |
|
《固執的女孩》 |
Kottukkaali |
P·S·威諾斯拉吉 |
印度
|
《瑪麗亞的沉默》 |
Marijas klusums |
小戴維斯·西曼尼斯 |
|
《與虎共眠》 |
Mit einem Tiger schlafen |
安雅·薩洛莫諾維茨 |
奥地利
|
《深夜仍有火藥味》 |
As Noites Ainda Cheiram a Pólvora |
伊納德索·科薩 |
|
《綠洲》Ⓓ |
Oasis |
塔瑪拉·烏里韋 費利佩·莫加多 |
智利
|
《今時的綠洲》 |
Oasis of Now |
謝志芯 |
|
《破墓》 |
파묘 |
張宰賢 |
韩国
|
《春天的皮膚》* |
La piel en primavera |
葉妮弗·烏里韋·阿爾札特 |
|
《女囚犯》‡ |
Reas |
洛拉·阿里亞斯 |
|
《編輯部的故事》 |
Редакція |
羅曼·邦達爾丘克 |
|
《繁衍》 |
Reproduktion |
凱瑟琳娜·佩特克 |
德国
|
《共和國》 |
晉江 |
|
《共振螺旋》 |
Resonance Spiral |
菲利帕·塞薩爾 馬里尼奧·德·皮娜 |
|
《受難週》 |
Săptămâna Mare |
安德烈·科恩 |
|
《沙希德》* |
Shahid |
娜吉斯·卡霍爾 |
德国
|
《冰封前的遺跡》 |
Spuren von Bewegung vor dem Eis |
瑞內·佛洛克 |
德国
|
《看不見的動物園》 |
Der unsichtbare Zoo |
羅穆阿德·卡馬克 |
德国
|
《你昨晚做了什麼夢,帕拉贊諾夫?》Ⓓ |
Was hast du gestern geträumt, Parajanov? |
法拉·費沙雷基 |
德国
|
《非正確電影》 |
The Wrong Movie |
凱倫·賽特 |
|
《長夜盡頭的微光》 |
夜明けのすべて |
三宅唱 |
日本
|
特別展映
|
《母與女,夜未央》 |
დედაშვილი ან ღამე არ არის არასოდეს ბოლომდე ბნელი |
拉娜·戈戈別里澤 |
格鲁吉亚
|
《在泰雷津》(1997年) |
Diese Tage in Terezín |
西碧勒·薛恩曼 |
|
《家村來信》(1975年) |
Kaddu Beykat |
薩菲·法耶 |
塞内加尔
|
《泰夸·伊卡奇:土地,我的生活》(1989年) |
Techqua Ikachi, Land – mein Leben |
安卡·施密德 安尼斯·巴梅特勒 詹姆斯·達納奎普特瓦 |
|
《為沉默者發聲》 |
되살아나는 목소리 |
朴馬義 朴秀南 |
|
瑪麗亞·拉斯尼格短片輯
|
《巴洛克雕像》(1970年) |
Baroque Statues |
瑪麗亞·拉斯尼格 |
|
《遇見》(1970年) |
Encounter
|
《鳶尾花》(1971年) |
Iris
|
《椅子》(1971年) |
Chairs
|
《自畫像》(1971年) |
Selfportrait
|
《形狀》(1972年) |
Shapes
|
《情侶》(1972年) |
Couples
|
《手相》(1973年) |
Palmistry
|
《藝術教育》(1976年) |
Art Education
|
《瑪麗亞·拉斯尼格的歌謠》(1992年) |
Maria Lassnig Kantate |
瑪麗亞·拉斯尼格 休伯特·施萊茨基 |
奥地利
|
論壇延展
|
《談到怪物時繞路》‡ |
Detours While Speaking of Monsters |
德尼茲·希姆謝克 |
|
《奶奶貓》‡ |
Grandmamauntsistercat |
祖札·巴納辛斯卡 |
|
《我不想只是一個回憶》 |
Ich will nicht nur eine Erinnerung sein |
薩恩特·烏塔馬霍特 |
德国
|
《納納卡特佩克》 |
Nanacatepec |
埃琳娜·帕爾多 阿蘇塞納·洛薩娜 |
|
《抓住她》 |
Hold On to Her |
羅賓·范貝辛 |
比利时
|
《基地之側》 |
周滔 |
中国
|
《石棺裡的醉生夢死》 |
Sarcophagus of Drunken Loves |
喬安娜·哈賈斯姆斯 卡里爾·尤萊吉 |
|
《南風》 |
Certain Winds From The South |
艾瑞克·吉姆菲 |
加纳
|
《追尋者》 |
O Seeker |
加瓦蒂·瓦德 |
|
《完美的方形》 |
The Perfect Square |
格諾·維蘭德 |
|
《洞》 |
Quebrante |
賈奈娜·華格納 |
巴西
|
《我待在船艙裡,遠在地球之上》 |
For Here Am I Sitting in a Tin Can Far Above the World |
加拉·埃爾南德斯·洛佩茲 |
法國
|
《我們到了》 |
Here We Are |
查那松·猜吉提蓬 |
泰國
|
《讚美緩慢》 |
In Praise of Slowness |
希沙姆·加達夫 |
|
《遠程遮蔽》 |
Remote Occlusions |
烏特卡什 |
|
《404號房》 |
Pokój 404 |
葉奕蕾 李偉盛 |
|
《通感》 |
Barrunto |
艾米莉亞·比阿特麗斯 |
|
論壇延展:展覽
|
《緬甸解剖學》 |
Myanmar Anatomy |
普拉帕·吉瓦朗桑 |
|
《戰場上》 |
On the Battlefield |
泰瑞莎·德爾索因 麗莎·瑪麗·馬洛伊 J.P. 斯尼亞德基 雷·惠特克 |
美国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新世代
以下電影被選為新世代單元[27][28][29]:
片名
|
原文片名
|
導演
|
出品國
|
兒童單元–長片
|
《狐狸和兔子拯救森林》 |
Vos & Haas redden het bos |
瑪莎·哈伯斯塔德 |
|
《沒事,沒事,沒事!》 |
괜찮아 괜찮아 괜찮아! |
金慧英 |
韩国
|
《穿過岩石和雲層》 |
Raíz |
法蘭科·加西亞·貝塞拉 |
|
《女王們》 |
Reinas |
克勞蒂亞·雷尼克 |
|
《勝利者》 |
Sieger sein |
索琳·優素福 |
德国
|
《主要音調》 |
Los tonos mayores |
英格麗·波克羅佩克 |
|
《沃土》 |
王小帥 |
|
《年輕的心》*‡ |
Young Hearts |
安東尼·沙特曼 |
|
兒童單元–短片
|
《啵一個》‡ |
Beurk ! |
洛伊奇·埃斯普切 |
法國
|
《酸糖》 |
Anaar Daana |
西山麗·杜加爾 |
印度
|
《羊》 |
Goosfand |
哈迪·巴巴法爾 |
伊朗
|
《阿瓜夸里奧》 |
Aguacuario |
若澤·愛德華多·卡斯蒂利亞·龐塞 |
墨西哥
|
《陶器》 |
Porzellan |
安妮卡·比格爾 |
德国
|
《放大》 |
Sukoun |
迪娜·納賽爾 |
|
《烏莉》‡ |
Uli |
瑪麗安娜·吉爾·里奧斯 |
哥伦比亚
|
《蝴蝶》 |
Papillon |
弗洛倫斯·米埃赫 |
法國
|
《夏日句點》 |
藍燦昭 |
|
青年單元–長片
|
《如火》 |
Comme le feu |
菲利普·勒薩奇 |
|
《非洲迪斯可:馬達加斯加的故事》 |
Disco Afrika : une histoire malgache |
勒克·拉扎納賈納 |
|
《掣肘》 |
Ellbogen |
阿斯·羅扎斯蘭 |
|
《最後一場演出》‡ |
Huling Palabas |
瑞安·馬查多 |
菲律賓
|
《開始的槍》* |
瞿尤嘉 |
中国
|
《最後一游》* |
Last Swim |
薩莎·納斯瓦尼 |
英国
|
《梅貝戈爾》Ⓓ |
Maydegol |
薩爾瓦納茲·阿蘭貝吉 |
|
《與艾琳的那個夏天》 |
Quell'estate con Irène |
卡洛·西羅尼 |
|
《小半截》* |
劉耀楠 |
|
青年單元–短片
|
《憤恨》 |
Obraza |
格列布·奧斯坦斯基 |
|
《住在廁所的女孩》 |
The Girl Who Lived in the Loo |
蘇巴爾納·達什 |
印度
|
《一隻鳥飛了起來》 |
Un pájaro voló |
萊納德·帕哈羅·德拉霍斯 |
|
《健康治愈》‡ |
Cura sana |
露西亞·G·羅密歐 |
西班牙
|
《拉普索》 |
Lapso |
卡洛琳·卡瓦爾坎蒂 |
巴西
|
《愛與恨之歌》‡ |
Song of Love and Hate |
紹拉夫·吉米爾 |
|
《穆娜》 |
Muna |
瓦爾達·穆罕默德 |
英国
|
《無敵的夏天》‡ |
Un invincible été |
阿諾·杜菲 |
比利时
|
- * 表示為導演首部長片,可角逐最佳首部長片獎。
- ‡ 表示為LGBT題材電影,可角逐泰迪熊獎。
- Ⓓ 表示為紀錄片,可角逐柏林紀錄片獎。
獎項
以下為得獎名單[30]:
官方單元
正式競賽
邂逅
短片競賽
柏林紀錄片獎
最佳首部長片獎
特別獎
電影大觀[32]
觀眾票選獎-劇情片
觀眾票選獎-紀錄片
新世代
兒童單元[33]
- 最佳影片水晶熊獎:《沒事,沒事,沒事!》- 金慧英
- 特別提及:《年輕的心》- 安東尼·沙特曼
- 最佳短片水晶熊獎:《蝴蝶》- 弗洛倫斯·米埃赫
- 最佳短片特別提及獎:《放大》- 迪娜·納賽爾
- 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女王們》- 克勞蒂亞·雷尼克
- 特別提及:《穿過岩石和雲層》- 法蘭科·加西亞·貝塞拉
- 國際評審團最佳短片特別獎:《夏日句點》- 藍燦昭
- 特別提及:《烏莉》- 瑪麗安娜·吉爾·里奧斯
青年單元[34]
- 最佳影片水晶熊獎:《最後一游》- 薩莎·納斯瓦尼
- 特別提及:《開始的槍》- 瞿尤嘉
- 最佳短片水晶熊獎:《健康治愈》- 露西亞·G·羅密歐
- 特別提及:《拉普索》- 卡洛琳·卡瓦爾坎蒂
- 國際評審團最佳影片獎:《如火》- 菲利普·勒薩奇
- 特別提及:《梅貝戈爾》- 薩爾瓦納茲·阿蘭貝吉
- 國際評審團最佳短片獎:《一隻鳥飛了起來》- 萊納德·帕哈羅·德拉霍斯
- 特別提及:《愛與恨之歌》- 紹拉夫·吉米爾
其他獎項
費比西獎
泰迪熊獎
天主教人道精神獎
讀者評審團獎
國際藝術電影院聯合會獎
歐洲電影標誌獎
卡利加里電影獎
和平電影獎
大赦國際電影獎
海納卡羅獎
德國藝術影院協會獎
- 德國藝術影院協會獎:《最後一游》– 薩莎·納斯瓦尼
- 特別提及:《非洲迪斯可:馬達加斯加的故事》– 勒克·拉扎納賈納
參考資料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 ^ Template:Cite web
外部連結
Template:柏林電影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