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川晴元
細川晴元(日语:細川 晴元/ほそかわ はるもと Hosokawa Harumoto,1514年—1563年3月24日、永正十一年—永祿六年三月一日),日本戰國時代武將和大名、細川京兆家第17代當主,也是室町幕府的重要人物。曾任山城國、攝津國、丹波國、讚岐國和土佐國守護。 晴元幼名聰明丸,父親是細川澄元,母親是畠山義堯之女清泰院,嫡長子是細川昭元,正室是三條公頼的長女、繼室則為六角定賴之女。透過正室家族的關係,晴元也成為武田信玄及本願寺顯如的義兄(兩人也都娶了公賴的女兒)。 當時,細川京兆家在畿內正處於內亂狀態,晴元成功地將家族整合起來,並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後來,由於家臣三好長慶的叛亂,晴元的勢力衰退,最終在無法恢復權勢的情況下去世。 經歷與高國決戰細川晴元於永正十一年(1514年)出生,為細川澄元之子。永正十七年(1520年)六月,澄元在阿波國去世,家督之位由晴元繼承[1]。然而澄元早前在與細川高國爭奪細川京兆家家督之位時處於劣勢,並屢遭高國打擊,直到死前都未能扭轉困境。同時,高國已成功將將軍足利義稙驅逐,並擁立足利義晴為新將軍,實際上成為了當時的掌權者,這也讓接手的晴元反擊機會越發渺茫。 然而,在大永六年七月十三日(1526年8月20日),高國因聽信了從弟細川尹賢的讒言,殺害重臣香西元盛。元盛的兄弟波多野元清及柳本賢治因此起兵反抗,從而導致了高國方的內部勢力出現分裂。利用敵方內部混亂的機會,時年13歲的晴元在家臣三好元長的支持下,於同年十月舉起反擊高國的旗幟,並成功進軍至畿內,與背叛高國的波多野軍會合。 雖然高國與晴元的爭鬥本質上是為了爭奪細川家的家督,但高國利用自己是現任管領的身份,擁立了將軍足利義晴,這讓他可以在名義上自稱為官軍,並使晴元一方被視為賊軍,面臨著盟友為了保全自己利益而背叛的風險。因此為了應對這種情況,晴元一方也擁立了義晴的弟弟足利義維作為應對。 事實上,早在大永三年(1523年),當足利義稙前往阿波國時,就曾試圖尋求細川讃州家的幫助,但當時晴元年僅10歲,並無法提供援助,義稙最後也抑鬱而終。之後,時任阿波守護的晴元從弟細川氏之便在阿波的細川館中,養育了做為將軍繼嗣的義維與做為細川宗家繼嗣的晴元(不過,近年來日本歷史學家馬部隆弘提出了另一種說法,認為氏之其實是晴元的親弟弟,即澄元的次子[2]。 大永七年(1527年)二月十二日,晴元在與高國的決戰中獲勝(桂川原之戰)。在將仍然擁立足利義晴的高國擊敗並趕往近江國後,晴元以和泉國堺為根據地,取代了因都城陷落而實力衰弱的高國政權,建立一個名為「堺公方府」的擬似幕府,並擁立義維成為新的將軍[3][4][5]。 到目前為止,三好元長的表現相當出色,然而元長與柳本賢治和三好政長等旁系成員發生了衝突。晴元也對元長試圖與高國和解感到不滿,並且聽信了賢治等人的誣陷。因此,在享祿二年(1529年),元長因為憤怒而前往阿波,導致堺公方府的軍事力量大幅削弱。同時高國則與備前國的浦上村宗聯手,開始重新集結力量並起兵反攻。賢治出兵迎擊,卻在享祿三年(1530年)遭高國的刺客所暗殺。隨著高國與村宗的勢力增強,他們也進攻攝津國,令堺公方府陷入了困境。 到了享祿四年(1531年),高國已經控制了攝津的大部分地區,京都也被高國派的內藤彥七奪回,堺公方府面臨嚴重的攻擊威脅。不過,在同年二月,晴元與元長達成了和解。三月,元長成功阻止了高國軍的進攻,使局勢進入僵持狀態(中嶋之戰)。然後,在六月四日(7月17日),赤松政祐(晴政)趁機假裝支援高國,進行一次詐騙性攻擊,成功摧毀了高國與村宗的軍隊(天王寺之戰)。戰敗的高國雖進行逃亡,但在次日,晴元即成功在攝津國尼崎將其捕獲。六月八日,高國被帶到尼崎廣德寺並自盡(大物崩),晴元也報了亡父的仇[6][7][8]。 鞏固權力在成功滅掉共同敵人後,堺公方府內部的對立在短短兩個月內就浮出水面。雖然晴元成功打敗了原本的權力者細川高國,但他同時也改變了擁立堺公方府的政權奪取方針。晴元認為只要能夠掌握細川京兆家的家督和管領的職位,即使讓義晴繼續當將軍也無妨,因此選擇與義晴達成和解並打算爭取成為管領,從而與三好元長發生了衝突。元長雖作為討伐高國的重要功臣,卻仍被畿內的國眾視為障礙,這些國眾們都聚集到了晴元的麾下。 享祿五年(1532年),為打擊晴元所支持的木澤長政,三好元長發動攻擊。這時,茨木長隆等攝津國的國衆密謀策劃,提議請求本願寺第10世法主證如發動一向一揆。證如同意後,並迅速發動起義,元長在堺遭一向一揆軍擊敗而死。晴元在沒有親自出手的情況下,便成功除掉元長。此外,晴元還成功地將與他不和的義維流放到阿波(飯盛城之戰)。木澤長政的主君,曾支持元長的畠山義堯也被卷入其中,遭到一向一揆討伐。 在排除反對派勢力之後,晴元與將軍義晴達成和解,隨後將精力集中在鎮壓繼續肆虐的起義軍—一向一揆身上。晴元與法華宗合作,挑起了法華一揆,同時與在領地內受到一向宗困擾的近江國守護六角定賴聯手,攻擊山科本願寺(山科本願寺之戰)。山科本願寺遭燒毀後,一向一揆軍轉而遷移至石山本願寺,並持續與晴元對戰。天文二年(1533年),一向一揆軍發動反擊,致使晴元從堺逃亡到淡路國,但晴元很快地便在攝津的池田城重新組織力量反抗,雙方最終於天文四年(1535年)達成和解(享祿・天文之亂)。而在天文三年(1534年),藉由木澤長政的幫助,晴元與三好元長的長子三好長慶和解,並將他納入自己的麾下。 天文五年(1536年),晴元與比叡山 延曆寺以及六角定賴聯手,成功摧毀了在京都崛起的法華宗勢力(天文法華之亂)。同年,晴元擊敗了細川高國的殘黨、討伐了高國的弟弟晴國,從而穩定了畿內局勢。天文六年(1537年),晴元被任命為右京大夫,並在這一年的四月十九日迎娶三條公賴之女為妻[9][10][11]。 晴元政權時代天文八年(1539年),上洛的三好長慶與同族的三好政長因爭奪河內十七箇所而爆發衝突,晴元選擇支持政長並與長慶對立,但在義晴和六角定賴的仲介下,晴元與長慶達成和解,衝突並未擴大。 天文十年(1541年),木澤長政的勢力膨脹,其開始反叛並要求排除政長勢力,但晴元拒絕接受這個請求。隨後,晴元逃往京都郊外的岩倉,並於翌年天文十一年(1542年)遷至攝津的芥川山城進行反擊。在長慶、政長以及河內國的遊佐長教的幫助下,晴元成功擊敗並討伐了長政(太平寺之戰)。 然而,叛亂依然持續發生。天文十二年(1543年),已故細川高國的養子細川氏綱以推翻晴元為旗號,在和泉國起兵,不過這場叛亂在同年內就被平息。 天文十四年(1545年),屬高國派的細川元治、細川元全、細川國慶三兄弟以及丹波國的內藤國貞在山城國起兵,晴元遣三好長慶、政長等各軍勢力前來鎮壓。 天文十五年(1546年)八月,氏綱在畠山政國和遊佐長教的援助下也再次起兵,並成功封鎖長慶的行動,奪取了攝津國的大部分領土。在氏綱與畠山政國、遊佐長教結盟後,九月,上野的細川國慶也再次興兵進軍京都,從而迫使晴元逃亡至丹波國。 天文十五年(1546年)十二月十九日,將軍足利義晴在近江國坂本的日吉大社,為嫡子義藤舉行元服儀式。在這次儀式中,六角定賴被任命為管領代,並擔任了應由管領負責的加冠儀式(即為元服者戴上烏帽子的儀式)(《光源院殿御元服記》)。通說認為,由於當時做為管領的晴元正在出陣中,定賴才代行了這一職責。然而,近年來出現了一種新的解釋,認為當時的管領職位實際上是空缺的(即晴元並未擔任管領)。根據這種解釋,當時管領的職責主要限於儀式領域。如果晴元能夠趕到坂本,他本應在元服儀式之前被任命為管領。但由於當時晴元無法立即趕到,因此近江守護六角定頼被任命為管領代理,這也意味着晴元一直未能正式成為管領。無論如何,這種安排與慣例相違,讓家格低於細川家的六角氏當主擔任將軍的烏帽子親,無疑是對晴元面子的打擊[12]。 此外,值得注意的是,在義藤元服儀式次日進行的將軍宣下儀式中,遊佐長教(屬於氏綱派的畠山政國的重要家臣)參加了儀式,這顯示出氏綱試圖通過長教來爭取管領一職。然而,由於當時氏綱亦無法及時抵達坂本,做為晴元的岳父的六角定賴,出於反對氏綱的意圖,遂代替晴元擔任管領代理,並擔任了烏帽子親[13]。不過隨著時間推移,義晴父子開始轉向支持氏綱,與晴元對立。 對此,晴元從三好長慶的居城攝津越水城遷移至北方的神呪寺,並與當時仍在越水城待命的長慶協商,隨後於翌年天文十六年(1547年)發動反擊,擊敗了攝津地區的細川氏綱派,成功平定攝津。七月廿一日,長慶在舍利寺之戰中擊敗了細川氏綱、遊佐長教等人。同年閏七月,在定賴的協助下晴元與義晴達成和解,最終成功鎮壓了氏綱的叛亂[14][15][16]。 天文十七年(1548年)五月六日,晴元因處決曾背叛細川氏的攝津國人池田信正,結果引發了三好長慶與其他攝津國人的反叛。八月,長慶要求晴元批准討伐三好政長,這是三好一族內部不和的表現,但晴元拒絕了這一請求。十月,長慶轉而支持細川氏綱,發動叛亂,並圍攻攝津榎並城。如果晴元放棄城中的三好政勝(三好政長之子),恐會導致畿內國眾叛離,為此在兵力處於劣勢的情況下,晴元決定在攝津國江口與長慶等人作戰。晴元選擇避免正面衝突,想等待六角軍的援軍到來後再與長慶進行決戰,結果卻反遭長慶先發制人,在未經激戰的情況下於天文十八年(1549年)六月的江口之戰中遭遇慘敗。在這場戰鬥中,晴元失去了大量部下,包括三好政長和高畠長直等。由於害怕遭到追擊,在同月二十八日,晴元與前將軍義晴、現將軍義輝一同逃離京都,前往六角定賴處,最終退避至近江坂本[17][18][19]。 沒落的晚年由於現任將軍義輝以及晴元皆不在京都,長慶和氏綱於天文十八年(1549年)七月九日進軍上洛,實際上掌握了京都。至於晴元與義晴等人則是在坂本和京都東山一帶繼續抵抗長慶。不久,三好政勝及香西元成等人與晴元會合,晴元率領殘餘勢力試圖從東山中尾城和丹波國出發重新奪回京都,然而最終未能成功。晴元也不得不放棄中尾城,結束了中尾城之戰。 天文二十年(1551年),由元成和政勝領導的丹波軍在相國寺之戰中敗給了長慶的軍隊。接著,在天文二十一年(1552年)一月,長慶與義輝達成和解,義輝上洛,細川氏綱成為細川家的當主。晴元嫡長子聰明丸(後來的昭元)則是被作為人質送往長慶處。然而晴元並不接受和解,他選擇剃髮出家,並在若狹國守護武田信豐的支持下,前往若狹國。信豐也派兵進攻細川氏的領地丹波。 天文二十二年(1553年)三月,義輝與三好長慶決裂。同年七月,在獲得義輝的赦免後,晴元再次和義輝聯合對抗長慶。然而,到了八月,義輝方的靈山城遭三好軍攻陷,晴元與義輝一同逃往近江國朽木。 在丹波國,香西元成和三好政勝與波多野元秀結盟,討伐長慶派的內藤國貞。然而,國貞的養子、長慶部將松永長賴發起反擊,並成功平定了丹波的大部分地區。到了弘治三年(1557年)左右,元秀被長賴擊敗,丹波國最終成為三好氏的領土。在播磨國,元成雖然與明石氏結盟,但在弘治元年(1555年),明石氏遭到三好軍的攻擊並投降,面對勢力日益擴大的長慶,元成也無力反抗[20][21][22]。 永祿元年(1558年),義輝試圖上洛並與三好軍在山城地區交戰(北白川之戰)。最終,在六角義賢的仲介下,義輝與三好長慶於同年九月六日重新達成和解。二十七日,義輝從山城的將軍府下來,並在相國寺受到長慶、伊勢貞孝、細川氏綱等人的迎接,正式進京。 永祿四年(1561年),隱居的晴元將次男細川晴之立為細川家的當主,並趁著長慶之弟十河一存去世之際,與六角義賢及畠山高政聯手,在近江發起反三好的起義。雖然晴元軍一度取得勝利,但最終仍遭三好軍所擊退,晴之也不幸戰死。儘管晴元隨後與長慶達成了和解,但仍遭囚禁於攝津的普門寺城。 永祿六年(1563年)三月一日,晴元在普門寺去世[23],享年50歲。 晴元去世後,昭元(信良)繼承了家督,但未能恢復當年的威勢,最終家族逐漸沒落[24]。昭元後來仕於織田信長,其後代則依靠與秋田氏的親戚關係,成為三春藩的家老。 參考文獻
出處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