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尼·喜多川性虐待丑闻
![]() 约翰尼·喜多川性虐待丑闻指的是日本于2023年逐步浮现的儿童性虐待事件。日本大型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现改名为“SMILE-UP.”)的创始人约翰尼·喜多川被指认多次对儿童进行性虐待,其中包括众多与该公司有关的男性艺人;而最令人发指的是他利用其公司总裁地位及所掌握的娱乐圈巨大权力来多次性虐待或性诱拐未成年人。尽管事件经过多次曝光与诉讼,但约翰尼·喜多川与杰尼斯事务所并未有任何改善,受害者还在逐年增加;直至约翰尼·喜多川于2019年去世。2023年,英国广播公司在其旗下的BBC电视二台及BBC国际台播出了纪录片《猎食者:日本流行音乐的秘密丑闻》。这使得约翰尼·喜多川的性虐待传闻被全球舆论所关注,杰尼斯事务所也不得不宣布采取行动。 事件概要约翰尼·喜多川是日本大型经纪公司杰尼斯事务所的创始人并长期担任公司总裁直至去世;而早在其建立杰尼斯事务所之前,他便于1950年代涉嫌性虐待犯罪。从1970年代到2010年代,约翰尼·喜多川长期并广泛地对众多小杰尼斯进行多次性犯罪。[2]约翰尼·喜多川的姐姐,同时也是杰尼斯事务所副总裁的玛丽·喜多川对于约翰尼·喜多川的儿童性虐待行为采取了无视和隐瞒的态度;并且杰尼斯事务所在这一时期也没有采取任何适当的行动,这导致约翰尼·喜多川性虐待事件的受害者众多。[2] 受害情況遭受到性侵害的對象主要為13-15歲的少年,亦有國小3年級生接受訪談的證詞。通常手法是,當少年們於宿舍正準備一起入睡時,他會一邊替少年按摩,並討論關於出道等事情,隨後他便將陰莖放入少年口中以進行口交,有時亦會強迫少年替他進行肛交,或要求替少年進行肛交。有證詞指出,為了在事務所獲得豐厚的待遇,受害者會主動與加害者發生或維持關係,甚至有人在在初次遭到性侵害後,還收到來自同儕的祝賀。性侵害地點包括浴室與下榻飯店,事後加害者會給予金錢。如果拒絕,則會受到冷落,例如工作機會遭取消。 在調查訪談中,受害者講述了他們目前的狀況:經歷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罹患憂鬱症、對性關係感到恐懼,並認為自己是「骯髒的存在」[3][4][5][6]。一位身為前小傑尼斯的男性(55歲)在接受採訪時透露,在他向母親坦白遭受性侵害之後的一個月後,母親留下一封遺書,寫著她對於將他的照片和聯絡方式寄給事務所感到後悔與抱歉,之後便自殺身亡[7]。 有證詞指出,受害者大多來自外地且為單親家庭。他們為了實現父母的期望而追逐夢想,因而無法向警方求助,只能選擇保持沉默[8]。 事發經過自杰尼斯事务所成立初期以来,有关约翰尼·喜多川对其事务所未成年艺人性虐待的传闻就从未消失。而这些性虐待行为在1960年代的一次民事诉讼中也被提及;受害者们表示自己被性虐待或差点被性虐待。[9]根据特别小组的听证会内容显示,这些受害者早在1970年代就向其他很多娱乐机构的管理者们讲述过他们的受害遭遇,因此喜多川对其旗下艺人的性虐待传闻在日本娱乐业界是广为人知。[10]但是这个传闻并没有被日本社会认为是个普遍的问题,仅仅只有少数一些杂志或出版物中有所涉及。从1980年代末开始,《谣言真相》杂志开始以特辑的形式报道了前杰尼斯事务所所属组合Four Leaves成员北公次对约翰尼·喜多川的控诉;随后这些控诉集结成册并于1988年至1989年以《致光GENJI(光GENJIへ)》系列为名出版;[11]平本淳也在1988年所出版的《约翰尼的一切(ジャニーズのすべて)》也刊登了杰尼斯事务所原所属艺人的控诉,但这些出版物都未让日本社会正视这个问题。 1999年,《周刊文春》针对约翰尼·喜多川的性丑闻进行了调查报导,期间获得了大量证人证词。该系列报道刊登后,杰尼斯事务所随即以“诽谤”起诉《周刊文春》。但法院最后裁定报道中涉及约翰尼·喜多川“性骚扰”(现称“性虐待”)部分属实并因此不构成对约翰尼·喜多川的毁谤。案件最后上诉至东京高等法院,全案以维持二审裁决而定谳。[12]然而日本媒体对于这起杰尼斯事务所实质败诉的案件报道非常迟钝,仅仅只有少数报纸的简单报道,而电视媒体则一片沉默;[13]即便是专门报道娱乐八卦的杂志与报纸也没有太多相关内容。[13][14]特别是日本的媒体没有向公众认真解释前小杰尼斯的证词真实性在法庭上得到了证实,同时也承认了约翰尼·喜多川对未成年人进行性虐待的事实。[12][15][16] 2000年,日本国会众议院特别委员会曾就约翰尼·喜多川性虐待问题展开讨论,并质疑其行为是否违反《东京都青少年健全育成相关条例》、《儿童福祉法》及《禁止儿童卖淫及儿童色情制品法》等相关法规;但媒体并未对此进行任何报道。[17]同时日本警方也未就此展开调查。 此后,约翰尼·喜多川儿童性虐待问题既没有发展成为一起刑事案件,也没有发展成为由受害者起诉的民事案件;而且在日本社会舆论中,除了《周刊文春》之外没有任何媒体进行报道,遑论成为一个社会问题而备受关注;甚至自始至终约翰尼·喜多川都没有因这个问题而收到过公开指责。[12][17]在《周刊文春》与约翰尼·喜多川的民事案件结束后,依旧有不少受害人出面指证约翰尼,并指出他在案件终审结束后依旧对其事务所旗下艺人进行性虐待。[18] 2023年3月,英国广播公司旗下的BBC电视二台播出了一部电视纪录片,片中对约翰尼·喜多川长期进行儿童性虐待的行为进行了调查报道。[19][20]4月,一名前小杰尼斯成员实名并以真实面貌出镜的形式召开记者招待会,检举约翰尼·喜多川对其所造成的伤害。[21]此后,越来越多的实名指控开始出现。由此有关约翰尼·喜多川长期大规模性虐待未成年人的事实及日本各电视台、大众媒体对此沉默的共犯行为越发变得明显起来。[22] 杰尼斯事务所所委托的防止再发生特别小组在2023年8月展开调查并在随后提交了报告及召开新闻发布会;而杰尼斯事务所在9月针对调查报告召开记者会,事务所首次承认儿童性虐待问题的存在并致歉,[23]并表示事务所将于10月更名为SMILE-UP.。SMILE-UP.将为受害者提供关怀服务和赔偿,并在完成上述职责后正式解散。[24] 问题起因约翰尼·喜多川的性偏离2023年8月29日,应杰尼斯事务所的要求,防止再发生特别小组对约翰尼·喜多川的儿童性虐待事件进行了调查并在随后发布了相关报告。据报告称,约翰尼·喜多川在他20岁左右直至80多岁期间里,他不间断地、频繁地、习惯性地对未成年男性进行性虐待;“有力的证据表明约翰尼·喜多川有明显异常的性倒错”。[25] 玛丽·喜多川的隐瞒家族经营的弊端傑尼斯事務所為典型的家庭企業,由喜多川姐弟經營與培訓藝人。在家族企業中,如果創始人有違法行為,無人可以阻止他,而且從1980年到2019年強尼喜多川去世的期間,喜多川兄妹各擁有事務所一半的股份,因此不可能期待有其他的業主介入。。強尼喜多川死去後,其胞姐瑪麗喜多川的女兒藤島茱莉景子繼任社長,藤島本可以保留所有股票和權力,以進行針對強尼喜多川的性虐待指控的調查,並為受害者提供救濟,但藤島從未採取相關的措施。 事務所對性侵害的容忍與放任根據受害者的證詞,當他們向事務所的員工控訴喜多川對他們進行性侵害時,卻被告知「想出道就只能忍耐」、「(強尼)就是個沒辦法的人,所以請忍耐」、「忍耐就能實現美好的夢想,這是每個人的必經之路」。特別調查小組認為,從這些被害者的證詞可以合理推斷,傑尼斯事務所早已得知喜多川長年在宿舍等地進行性侵害的事實,並指出「傑尼斯事務所始終抱持著『視而不見』的態度,非但沒有採取任何對應措施,反而似乎認為除了讓他們忍受之外別無其他選擇。」。報告認為,事務所長年來的種種不作為,是導致受害擴大的主因[26]。 根據特別調查小組的報告書,小傑尼斯在事務所內可以接觸到的成年人僅有喜多川、編舞師、經紀人,與其他員工沒有接觸點,因而沒有其他人可以傾訴受害的情況。一位與喜多川姊弟關係匪淺的傑尼斯事務所關係人士表示,如果有人提出性侵害控訴只會被漠視,並被冠上說謊者的名號。因此,小傑尼斯們都知道,反抗喜多川的下場就是被傑尼斯事務所開除,並從此無法加入其他任何經紀公司,導致「演藝生涯之路被切斷」[27]。 曾長期擔任要職的傑尼斯事務所前副社長白波瀬傑,在與《週刊文春》的訴訟中,堅稱報導內容與事實不符。特別調查小組的報告中也提到,他一開始表示「曾聽過傳聞」但「不相信傳聞」,但在第二次訪談中,他才承認最近才認為傳聞是真實的[28][29]。特別調查小組的飛鳥井望於記者會上指出「(事務所高層)對身為絕對權利者的2人(喜多川姊弟),完全沒有任何提出異議或勸諫的行為。我想這就是所謂的視而不見」[28][29]。 紐約時報報導,喜多川為了防止事務所的少年們接觸到揭露性週刊或相關書籍而對其實施了資訊封鎖[30]。 性虐待常态化与仪式化有人指出在事務所内,接受相關性虐待可能被視為旗下藝人出道的一種「成年禮」[31][32]。 特別小組的調查中,有「當我試圖告訴另一位小傑尼斯關於我被性侵的事情時,他說『恭喜』。」、「我在遭到性侵後,工作量明顯增加了」、「應該正常的接受它,並且視為『成年禮』看待」、「我認為我已經被洗腦成『為了達到頂尖,你必須主動接受強尼(喜多川)。』」等的相關證詞。 濫用權力導致虐待BBC記者莫賓·阿扎爾透過與過去隸屬傑尼斯事務所的藝人的證人訪談,指出喜多川的性侵害本質是「濫用權力的虐待[33]」。喜多川不僅是傑尼斯事務所的代表董事社長,也是演藝製作人,掌握著小傑尼斯的錄用到出道、製作等事務的所有決定權[34]。如果接受喜多川的性虐待,在事務所內的工作待遇會提升,並獲得更多演出機會;若拒絕或反抗則會被冷落,舞台站位變差,甚至無法出道[35]。抱持著成為偶像夢想的小傑尼斯們皆為未成年人,因而與事務所並沒有存在正式的合約關係,處於弱勢且不穩定的地位[34]。由於評價藝人才能的基準曖昧不明,喜多川而對小傑尼斯們擁有絕對的權力[34]。 特別調查小組指出,「在喜多川與小傑尼斯之間,存在單方面的強者與弱者的關係,未成年的小傑尼斯要拒絕喜多川的性侵害是極其困難的。小傑尼斯們似乎普遍認為,如果忍受喜多川的性侵害並成為他的『寵兒』,待遇就會變好,獲得更多演藝活動的機會;如果拒絕則會被冷落,甚至可能會被迫離開事務所。」、「處於弱勢地位的未成年小傑尼斯會產生這種認知,並被迫接受喜多川的性侵害,這種心情是可以理解的。」[34]。喜多川會利用受害者的心理,將他們逼入不得不保持沉默的狀態[36]。 據說傑尼斯事務所旗下藝人之中,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佔大多數,如豐川誕、田原俊彥的等人都曾公開自己的出身,控訴曾遭受性侵害的大島幸廣表示,喜多川「喜歡那些在單親家庭中掙扎的孩子」,並會利用這些出身單親家庭的孩子「家境清寒」、「想支持母親」等弱點[37]。特別調查小組指出,部分小傑尼斯的家庭環境清寒,認為待在喜多川身邊比待在家裡安全[27]。 性的誘拐部分受害者在描述性侵害時,也表達了對喜多川的好感,或無法完全否定對他的情感。在與《週刊文春》的民事訴訟中,一名作證的少年於法庭上被問到「有什麼話想對強尼說嗎?」時,回答「希望他長命百歲」[38]。 有觀點認為,這種情感是透過「性誘拐」(以巧妙手法誘騙兒童已達到性目的)與「創傷性連結」(加害者與受害者間權力不對等,以及反覆經歷好的與不好的對待、獎勵與懲罰等循環性虐待中強化的依戀關係)[39]所產生的依戀(創傷性連結被認為與斯德哥爾摩症候群或認同加害者等概念相通[40])。 特別調查小組認為,兒童性虐待的典型手法是加害者巧妙地引導和誘導孩子,讓他們被迫配合性侵害,或表現出自願配合的態度,而本事件正是如此。報告稱「即使有受害少年因為受到喜多川的青睞而感到高興,並主動要求前往喜多川的住處或宿舍,這也是在強者與弱者的權力結構中,喜多川所設下的巧妙的『陷阱』的結果,但其本質仍是性虐待,未有任何改變。」[34]。 前小傑尼斯、「傑尼斯性侵害問題當事者協會」副代表石丸志門,曾因惹怒喜多川而被事務所開除。然而,在之後的40年間,他對喜多川的感激之情從未消失,甚至沒有產生任何恨意。起初,他甚至批評那些實名舉發的前小傑尼斯,但在受到年輕的岡本考恩等人證詞的影響後,石丸於2023年公開作證,並表示「因為我被賦予了夢想,所以我被身為權力者的喜多川洗腦了」[41]。 喜多川對小傑尼斯們而言,在性虐待之外是「對我們很好的人」,亦有受害者表示「如果沒有性侵害的話,強尼就沒有任何的缺點。」[27]。特別調查小組指出「對孩子們來說,很難去指控一個對自己很好的人。」[27]。 向父母傾訴的困難在特別調查小組的訪談中,當被聞及是否想過向父母或親人傾訴時,受害者表示「因為父母是傑尼斯事務所藝人的粉絲,所以幫我遞交了履歷表」、「傑尼斯事務所的課程是免費的,不會給父母造成負擔」、「我成為小傑尼斯之後,他們很高興來看我的表演」、「我不想讓父母傷心」、「如果說了,我怕自己也會被當成變態」、「太丟臉了根本說不出口」,這些心理因素讓他們難以向父母或親人求助[27]。東京高等法院在針對《文藝春秋》的訴訟判決也指出,即使少年們沒有主動向警方報案或向父母坦白事實,也並非是不自然的[27]。 受害者过于年幼BBC的記者阿扎爾也指出,如果沒有傑尼斯事務所喜多川支持就無法成為明星的極強大的權力結構,無論受害者年齡,這都是一件糟糕的事情,但受喜多川性侵的受害者年紀尚幼小,這更加可怕[33]。他批評「我認為在這個年齡判斷是否足以抵抗是不可能的。孩子無法同意進行性行為。他們年紀還太小了。喜多川以一種令人髮指的方式利用他的權力。」[33]。 也有觀點指出,受害者年紀輕,缺乏性知識和經驗,不明白自己遭遇了什麼,受到嚴重打擊、傷害和疑惑。據說,有人因此自尊心被摧毀,即使離開事務所後,多年來也保受創傷、閃回的困擾,甚至有人因此罹患憂鬱症[42][43]。 所屬藝人為喜多川營造好感喜多川作為藝人製作人的才能是傑出的,受到演藝界相關人士的廣泛好評。由他培養出的偶像們的活躍表現,也為許多粉絲帶來歡樂和喜悅。特別調查小組在報告中指出,對於喜多川的為人,「即使是受害者,也有許多人給予了正面的評價和感謝之詞,如是個『溫柔隨和』、『體貼入微』的好人,而且『沒有人說過他的壞話』。」[44]。 傑尼斯事務所的具有人氣的藝人們多年來,在電視等媒體上透過各種小故事稱讚喜多川的為人,開心地講述與他的回憶,稱他為「像父親一樣的人」、「溫柔」、「對他抱持感謝」等,這些言論為喜多川營造了良好的印象[45]。 名櫻大學的大峰光博教授也指出,「不輕易認同加害者」亦是對加害行為的「反對行動」。如果沒有一種嚴重的風險結構,讓他們若不在電視上繼續讚揚喜多川的人格,就會面臨生命危險,那麼他們在了解關於喜多川性侵的真實情況後,仍持續發表這些言論,並向社會大眾美化喜多川的作為,可以說他們只是為產生新的受害者提供了動力。他認為,不僅是事務所的社長與經營層這些顯然有罪過和責任的人,一些已成年且擔任負責職位的藝人,其中不乏對這些問題有所認知的人,也很難說他們沒有連帶責任[45]。 輕視男性性侵害有觀點指出,傑尼斯性侵害事件未得到認真處理的原因之一,是男性性侵受害者往往遭受到輕視。在日本,直到2017年時隔110年以來修訂性犯罪刑法相關法律之前,不同意性交等罪(原:強制性交等罪)的「強姦罪」僅將受害者限定為女性[46]。男性遭受性侵害的事件絕非罕見[47][48],但法律上強姦(性暴力)的受害者被限定於女性這一事實,反映人們普遍存在「男性不應該是性侵受害者」[49]、「男性是加害者,並非受害者」[50][51]等偏見。男性遭受性侵害往往被輕視為「只是惡作劇」,或在綜藝節目中被當作笑話來談論,這種不將其視為性侵的風氣非常強烈[46][52][53]。於立命館大學研究所在學中的臨床心理學家宮崎浩一,專門研究男性性暴力受害者,他指出:「男性受害者無法意識到自己受害,也無法聯絡諮詢機構,因此問題很容易被潛藏起來」[54]。 讀賣新聞東京總公司的前社長瀧鼻卓雄表示,在他擔任主編時,從未有人就強尼喜多川的性侵害事件是否可以報導向他詢問。每日新聞的記者也認為,關於藝人事務所内未成年男性藝人遭受社長性侵的疑慮,「我認為記者們普遍存在一種輕視風氣,認為這『不過是週刊雜誌的新聞吧,是娛樂新聞吧,受害者又不是女性』」,並表示這並非出於對傑尼斯事務所的偏袒,而是因為他們沒有理解問題的嚴重性而輕視了它[55]。朝日新聞的評論委員田玉惠美也指出,朝日新聞沒有認識到這是性暴力和嚴重的人權侵害,即使是積極採訪女性性暴力的記者,也「沒有意識到男性也可能成為受害者」,她認為記者們可能直接將其視為週刊雜誌擅長的「演藝圈八卦」,而不是報紙應該報導的題材,這與讀賣新聞一樣,是出於記者們對事件本身的輕視,以及報紙不處理演藝圈性問題這種「演藝圈八卦」的認知,這就是他們輕視問題而不進行報導的原因[55]。 媒体操作与偏袒服从據前排雜誌報導,包括公共廣播公司NHK等主流媒體在內的日本報社和電視台故意不報導任何關於醜聞內容,包括岡本考安(Kauan Okamoto,岡本カウアン)[56] 2023 年在日本外國記者協會舉行的記者會上,使用了真名與露面後,對於這起醜聞的相關報導就更少了,因此各大媒體的反應也被認為是這起醜聞的一大特色。 此外,傑尼斯事務所2023年成立的「防止再發特別小組」在報告中以「媒體沉默」為題總結了此現象,並提出了建議。 事件酝酿早年杂志爆料1964年的判决原属艺人告发谣言真相特辑周刊文春争议喜多川的去世周刊文春报道海外媒体报道原属艺人证词事件爆发调查报告证人证言新聞報導傑尼斯事務所對媒體的施壓長年以來,傑尼斯事務所與各大媒體的關係密切,有許多人質疑,事務所會透過大幅報導旗下所屬藝人與喜多川的正面新聞,同時壓制任何可能損害其形象或銷售的負面報導[57][58]。一些曾受壓力的編輯與記者提供了證詞,元木昌彥表示,他於1981年4月30日發行的《現代》曾刊登一篇題為「以培養偶像聞名的喜多川姐弟之異能」的專題報導,內容提及了喜多川的性偏好。對此,傑尼斯事務所向講談社(雜誌出版商)發出通告,揚言「今後,我們旗下所有藝人將不再與講談社合作」,最終,講談社將元木調離該雜誌,以此方式與傑尼斯事務所達成和解[59]。 傑尼斯事務所每年會發行旗下藝人的官方月曆,每每皆帶來龐大銷售額,這被稱為「月曆利權」,事務所會將此業務分配給各家出版社[60][61]。據稱,透過月曆利權的分配,傑尼斯事務所鞏固強化了與各家出版社的關係,從而得以壓制醜聞的相關報導,甚至誘導媒體報導對其競爭對手不利的內容,從以控制輿論[60][61]。根據伊藤喜之的說法,截至2023年8月,已確認發行傑尼斯藝人月曆的出版社包括:講談社、新潮社、小學館、主婦與生活社、光文社、雜誌屋、集英社、One Publishing(前身為學研+的媒體業務部門)、Wani Books。其中,擁有八卦週刊雜誌的出版社有:講談社(《週刊現代》、《FRIDAY》)、新潮社(《週刊新潮》)、小學館(《週刊Post》、《女性Seven》)、主婦與生活社(《週刊女性》)、光文社(《FLASH》、《女性自身》)[62]。據說,這些週刊雜誌因為其出版社受到月曆利權的恩惠,所有實際上無法報導傑尼斯的醜聞[63]。而長年追蹤喜多川性侵害問題的《週刊文春》,其出版社文藝春秋則從未發行過傑尼斯旗下藝人的月曆[62]。 伊藤還提到,2008年7月,講談社的《週刊現代》報導了傑尼斯旗下一位人氣藝人涉嫌吸食大麻時,亦受到了來自事務所的強大壓力。此外,在2023年5月BBC的紀錄片播出後,講談社的《FRIDAY》跟進了BBC的報導,對此,事務所向講談社施壓,導致傑尼斯事務所旗下藝人被從該出版社旗下的女性雜誌的封面人物工作中撤換[62]。 對日本媒體的批評喜多川對於未成年藝人的性侵害事件,可與哈維·溫斯坦(利用職權性侵多名女性的電影導演)與吉米·薩維爾(死後被揭發性侵事件的電視主持人)等歷史性的性侵害事件相提並論[64],BBC記者莫賓・阿扎爾指出,溫斯坦與R·凱利(性侵多名少女與年輕女性的知名R&B創作歌手與製作人)的案件最大的不同之處在於,日本的大部分媒體選擇了不予報導此事件[65]。美國法學家、社會學者馬克・D・韋斯特指出, 日本媒體並非將兒童性侵視為禁忌而不報導,因為他們曾大篇幅報導麥可傑克森的戀童案。他認為,人盡皆知的喜多川性醜聞顯然具有新聞價值,但最終仍然未被報導[30]。與此同時,當時日本媒體大肆報導的是稻垣吾郎的醜聞[30]。 在接受「律師.com新聞」採訪時,《週刊文春》總編輯加藤晃彥表示,其他媒體無視且並未跟進他們的報導,可能是因為「各媒體公司與傑尼斯事務所形成『利益共同體』,並重視彼此的關係」[66][a]。 2005年,紐約時報和觀察家報等世界各國媒體都報導了與《週刊文春》的訴訟結果,並指出日本的電視台和報章雜誌將喜多川的性侵害事件視為禁忌,完全不予報導,此異常現象受到了國際關注[67]。 2023年3月17日,莫賓・阿扎爾記者在日本外國特派員協會以Zoom舉行的線上記者會上,批評主流媒體「此事件在社交媒體上引起強烈反響,但主流媒體卻沒有任何反應」,認為這是主流媒體對傑尼斯事務所有所顧忌而持續保持沉默的表現[68]。 反响评论日本週刊《FRIDAY》在10月1日的該指控系列報導中,出現大標題「不只有傑尼斯…臺灣一線演員『涉嫌對16歲少年性侵及偷拍』驚悚內幕起底」[69][70][71]。內文強調日本並非是性侵害成為社會問題的國家,以及詳列臺灣媒體對邱耀樂性指控炎亞綸的相關內容[72][73][74]。 关联事件相关条目
相似案件
相关作品備註註釋參考資料
文献
外部链接
联合国商业与人权工作组
第三方专家
延伸阅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