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名稱 |
落成時間 |
圖片 |
簡介
|
南海路正門 |
1959-1963年間 |
 |
建中正門。電子媒體報導建中時必取之景,校名由張羣題字。
|
熱食部 |
1955 |

熱食部結束營業後拍攝。
|
為一排一層樓於南海路側的校舍,以熱食部為核心。目前為熱食部、早餐部[d][4],、交通隊器材間及信望愛社社辦。1976年理髮部與熱食部從現今學生活動中心南側靠寧波西街的矮房遷到此處,理髮部目前已遷至正誼樓地下室。2020年寒假,原合作社二賣場與熱食部間牆面打通,前者遷至正誼樓地下室。2021年1月19日,熱食部關閉,據校方說法是基地掏空,基於工作環境安全問題的「暫時關閉」[4],然而在關閉前仍有不分年齡的校友蜂擁而至,將熱食部擠得水泄不通。
熱食部前與紅樓的花圃皆種植杜鵑花,為建中美景之一。
|
天地心雕塑 |
待考 |
 |
位於熱食部前方的紅樓花圃內。曾被《建中青年》調侃:「有錢設奇怪的雕像,沒錢更新熱食部菜色。」
|
蔣介石銅像 |
1975 |
 |
位於大門廣場,紅樓前方。原為水池,後改為花圃。1975年蔣介石總統去世後,全校募款樹立銅像以為紀念。而後大門也抬高,以使銅像不被阻擋。近年來因該校部分學生認為其為戒嚴時期威權統治的象徵,有將其撤出校園的聲音[5]。但是現在的畢業典禮通常都用此像動手腳。
|
紅樓 |
1909 |




|
為該校最早落成之建物(1909),是該校之精神象徵。二次大戰時,該建築西側曾於臺北大空襲期間遭美軍燒夷彈擊中,戰後重建。與東側相比,能見到其磚塊砌法較為粗糙。早期被稱為「大樓」,戰後漸漸被拆除,改建新大樓,今日正誼樓(民國64年落成)、致知樓、誠正樓、莊敬樓之所在地即為原來紅樓的後排與東、西、中列。民國六十二年教育當局鑑於紅樓破舊,欲拆除改建,黃建斌校長大力反對,使其得以保存,後幾經修葺。2005年為最近的一次重修,該次工程將外牆、屋頂梁架與屋瓦等做了大幅度的修復[e]。紅樓曾作為高三教室使用[1],但目前主要作為行政使用:
- 一樓穿堂兩側為校友會、家長會之辦公室,其正上方為校長室。[f]
- 東側一樓依序為輔導室、團體輔導室、輔導會議室。二樓為校史室、校史資料室、資優研討室。[g]
- 西側依序為總務處、人事室,走廊為手語社社辦。二樓為秘書處、會議室與台北市資優教育中心。或許這是全校最堅固的樓也說不定。
|
莊敬樓 |
1976 |
莊敬樓前方為司令台,左側建築為正誼樓,右側為致知樓。 |
高四層樓,與正誼樓同時興建,1975年已陸續從一樓到三樓先啟用,1976年四樓與整棟建築完工,莊敬樓面向操場司令台上方牆面原為淡黃色,現已配合紅樓改為紅色。原紅樓後側中央部分改建。日治時為生徒控室與禮堂所在。
- 一樓:學務處、教官室、教務處。
- 二、三樓:教師辦公室。
- 四樓:會議室兼團體自習室。
|
致知樓 |
1967 |
2015年,經過暑期整修後的建中致知樓,從排球場角度拍攝。畫面右側空地為原誠正樓所在之處,而該建築已遭拆除。 |
高四層樓。1955年,國防部借用部份教室作為駐地,並援款105萬新台幣於建四層樓教室,稱為「新四樓」,後更名致知樓[1]。早期作為高二教室使用,後因高三所在之正誼樓緊鄰國語實小,過於吵鬧,乃將高二高三教室互換,作為高三教室。98學年度起,因鄰近新大樓工地,復又將高二高三教室互換。101學年度後高二沿用作為高三教室,現為高三教室[h][1][6]、健康中心與教師會辦公室。地下一樓作為社團空間,為流行音樂社、攝影社、講演社、戶外探索社、日本文化研究社、音樂遊戲社、象棋社等社的社辦及倉庫。
|
正誼樓 |
1976 |
 |
高四層樓,與莊敬樓同時興建,1975年南側教室先啟用,西側於1976年完工。原紅樓後側西邊部分改建。現為高二教室[i]與128教室。1977年起,地下一樓為合作社,包含第一賣場、第二賣場[j][4]、辦公室、文具部、影印部。然而合作社因熱食部及早餐部委外經營,且地下室不得使用明火等因素導致難以與之競爭,決議於113年7月31日清算並解散。[7][8]
|
科學館 |
1975 |
高四層樓。科學館,館前的林蔭道是學生練習排球的地方。 科學館二樓的化學實驗室。 |
日治時原址為「風雨操場」。於2007年7月~12月間進行外牆整修工程,目前外觀為類似紅樓之磚紅色。
- 地下一樓:社團空間(生研社、紅樓詩社、雜耍社)[k]、儲藏間。
- 一樓:浩然數學電腦教室、地科教室、視聽教室、設備組、特教組、費曼研討室。
- 二樓:化學科實驗室、準備室、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藥品室、廢液室、暗房[l]。
- 三樓:物理科實驗室、準備室、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儀器室。
- 四樓:生物科實驗室、準備室、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師生研究室。
|
教學資源大樓 |
1994 |
建中教學資源大樓
樂閱館一樓大廳與書牆。 |
高五層樓。時稱「新紅樓」。日治時原址為手工室與倉庫。戰後為蒸飯間與「道南樓」,「道南樓」為僑生宿舍。2018年圖書館整修完成後,經全校師生重新命名為樂閱館。
- 地下一樓:設計為停車場,目前作為儲藏空間使用。
- 一樓:為圖書館、博學講堂。[m]
- 二樓:為圖書館、團體視聽室及機器人研究校隊暨社團辦公室。
- 三樓:為電腦教室及遠距電腦教室。
- 四樓:為網管中心及檔案室。
- 五樓:禮堂,設有舞台一個,投影幕三個。重要活動如紅樓文藝營等皆會使用此場地。
|
自強樓 |
1981 |
自泉州街側門拍攝
|
高四層樓。目前為高一119-127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地下一樓為班聯會行政部門辦公室,以及社團空間(模動社、天文社、漫研社、英研社、話劇社、資訊社)。[n]因為新聞報導,故建中學生常戲稱「危樓」。921大地震後可見明顯裂痕,經評估後加了鋼架以鞏固結構,2015年進行耐震補強工程,但好像沒什麼用。
|
自強樓旁空地 |
2016改建為棒球場 |
 |
原校長宿舍所在地。2002年,校長宿舍因331大地震而嚴重毀損後遭拆除。由於安全顧慮,校方僅開放此處供傳接棒球使用,但常有學生違反規定在此打棒球。
2016年冬改建為紅土棒球場,有鐵絲網圍繞。
2021年冬進行整建與擴大規模。
|
排球場 |
待考 |
 |
一共兩個標準排球場。每學年學校也會舉辦班際排球比賽。不過因為靠近樹蔭大道,時常發生球打到樹上去的狀況,並造就建中排球特殊非正式規則──Touch tree。
與籃球場在2021年10月整修完成。此次整修除了更換原老舊的設施,另於籃排球場間增添教學牆及各球場與操場間攔網。除教學牆輔助教學之用外,亦能分隔各場地,避免意外發生。
|
籃球場 |
待考 |
整修完的籃球場
 |
一共四個標準場地,15個籃框。是建中學生日常運動的場所。
與排球場在2021年10月整修完成。
|
網球場 |
待考 |
建中網球場
建中網球場 |
位於自強樓東側,被鐵絲網圍起。日治時期原為游泳池。
於2022年10月左右整修完畢,現為網球隊與網球社共同使用。
|
操場 |
- |
後方為網球場 |
建中操場原本只是一片黃土,早年學生們自稱舊操場為「沙漠」,進而自稱建中生為「駝客」[9][6]。1975年夏季開始翻修操場,埋設排水管,鋪設三百米紅磚粉跑道的田徑場,場內地面鋪滿白沙,並安裝足球與橄欖球共用的球門,於1975年12月6日建中三十年校慶期間正式啟用。李大祥校長任內,約於1987年起在操場內種植草皮。
|
樹蔭大道 |
待考 |
自強樓前打掃的學生 |
共有兩個。一個位於明道樓前,過去樂旗隊之旗隊常在此練習;另一個位於科學館與自強樓前,東側有椰樹與黑板樹,西側為榕樹,並設有石板凳。
|
格物樓 |
1967 |
建中格物樓 |
原日治時期第一部第一學寮所在。位於籃球場及學生活動中心旁,今為藝能科教室所在,因為走廊有著三角星形的造型,被暱稱為「賓士樓」,那些三角星形並非裝飾,而是走廊外牆結構支撐作用。
- 地下一樓:社團空間(民吉社、爵音社、另音社、熱音社、足球社、美食社)[o]。
- 一、二樓:家政教室及生科教室。
- 三樓:美術教室與藝能科教師辦公室。
- 四樓:為音樂教室及合唱團練習室。
|
學生活動中心 |
1982 |
從操場拍攝
於社團活動時間從四樓座位區朝下拍攝
於二樓社團空間朝下拍攝 |
高五層樓。原址為日治時期之木造學生宿舍(第一部第二學寮),戰後稱「句踐樓」,又稱「木樓」。
- 地下一樓:第一桌球室(有桌球與撞球臺)。
- 一樓(游泳池挑高):游泳池與體育組、樂旗隊打擊室、(供體育班使用的)健身器材。
- 二樓:第二桌球室、社團空間(國樂社、航空社、技擊社)。
- 三樓(挑高):大禮堂(兼室內籃球場、羽球場、排球場)、社團空間(樂旗隊、管弦樂社、劍道社)[p]。新生訓練於大禮堂舉辦。
- 四樓:大禮堂座位區(跨四五樓高度)與社團空間(科研社、物研社、口琴社、古吉社、美術社)。
- 五樓:社團空間(康輔社、慈幼社)[q]。
|
明道樓 |
1965 |
從操場拍攝
從排球場拍攝 |
建中除紅樓高三層樓。現作為高一101-118班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該建築位於原武道館前,落成之初為夜補校之教室,當時上方並書有「正誼明道,格物致知」八字[1]。電影《艋舺》曾在此取景。
|
明道樓後空地 |
- |

|
原有木造的「武道館」。曾為棒球社練習之空地,唯一開放供學生練習棒球的地方。但在新大樓預定地把原有的停車場覆蓋並動工後,此地變成為停車場而禁止練習棒球。
(現今棒球場位於自強樓南側)
|
夢紅樓 |
2011 |
建中夢紅樓

 |
原名教學綜合大樓﹑位於資源大樓旁,耗資六億餘新台幣建成[10][r],為目前校區最新的建築物。大樓外觀採用紅色與灰色元素。據「夢紅樓落成記事」碑記載,外觀系「呼應紅樓古樸之風,具現代紅樓之意象」。名稱由建中師生、校友、家長共同命名,並於2010年12月14日校慶時公佈之。該建築於2011年12月26日竣工,但需等到2013年4月3日才正式啓用。其中地下一樓設置的社團辦公室區域,則至2014年4月18日方開放社團使用。該大樓為一棟地上七層、地下三層的建築物,名稱取材自《紅樓夢》,並呼應該校原有建築紅樓[10]。
- 地下一樓:社團空間(共有九個社團辦公室,由二十餘社團共用之)[s]。
- 一樓:夢紅樓藝廊、資源教室。
- 二、三樓:展演廳(跨二三樓)可容納500多人的的大型展演廳,合唱團每年於此進行音樂表演,每年高二班際合唱比賽亦在此舉行。國文專科教室、英文專科教室。
- 四樓:國際會議廳、數學專科教室。
- 五~七樓:社會科專科教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