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22°59′30″N 120°10′57″E / 22.991558°N 120.182382°E
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位在臺灣臺南市安平區二二八紀念公園的二二八和平紀念碑,1995年落成。 造型![]() 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是由建築師王文楷設計[1]。頂端之所以採上有裂痕的鑊(炒鍋)形狀,是暗喻因「民以食為天」,其破損代表著「民之傷」[2]。鼎下的白球與和平鐘暗喻經歷史洪流的滾動之後,社會會趨於安詳和平[1]。 碑前有座三角錐型基座石碑上,銘刻時任台南市市長施治明寫的建碑緣起[3]。主文述明「歷史常有錯誤與悔悟」,餘二到四段在述南市立碑經過與設計意義[4]。側面則有受難者的名單[2]。 受難者名單 受難者名單與建碑緣起 建立1988年2月28日,民主進步黨陳永興、李勝雄、鄭南榕等原計畫在台南市舉行二二八事件紀念碑破土典禮,引起治安單位派遣大批人員進駐,最後放棄[5]。1990年1月14日,新當選立法委員的洪奇昌、戴振耀等人在臺南公園舉行二二八紀念碑設址儀式[6]。 至十二屆市議會時,眾人決議興建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7]。1993年11月,在建平一號公園開工[3][8]。 1994年7月14日,民進黨籍市議員郭朝武對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碑文提出意見,認為應公開徵求各界討論才定稿[9]。碑文經兩次公開徵文,僅三篇應徵,而被評審者決定只寫建碑緣起[3][10]。9月2日,碑體近完工時,文獻委員范勝雄主張要變動,因認為碑體附近的永華市政中心將來有許多高樓大廈,若規模不大夾在其間就有如小土地公廟般[10]。因種種原因,原訂耗資新台幣一千兩百萬元、兩百日曆天完工的碑體,就重新變更設計而拖延竣工[3]。1995年2月21日,市議員林易煌指責碑文未寫爆發原因,批評不敢面對歷史真相[3][4]。到同月27日揭幕儀式前夕,建物的水泥尚未完全乾燥[8]。9年後,鐘塔上黏貼的大理石片便陸續剝落[11]。 1995年2月28日,和平紀念日,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揭幕儀式上,由市長施治明代表台南市政府,向王育霖後人王克紹醫師等人獻花[7]。次年紀念會上,市長施治明宣布將建平一號公園定名為「二二八和平紀念公園」時,一名陳姓老婦號啕呼喊弟弟的亡魂歸來[12]。 台南縣市合併後,2011年和平紀念日,台南市政府先於安平區的臺南市二二八紀念碑舉行,明年再輪到新營區的臺南縣二二八紀念碑,以兩處輪辦作處理[13]。 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