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護航救援船 SS Gothland 。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 期間,專門指定的護航救援船 (convoy rescue ships)會伴隨某些大西洋護航隊 行動,以救援遭襲船隻的倖存者。這些救援船通常是由具有乘客艙位的小型貨輪改裝而成,用以執行救援任務。改裝工程包括擴建船上廚房 與食物儲藏區,並提供約150人的臥舖與衛生設施。為投入救援任務,艦上還會加裝攀爬網於兩舷,並將原有救生艇換成適合在公海作業的艇隻。救援船上通常也會配備簡易手術室,由隨行海軍 軍醫與醫務室 人員操作。[ 1]
服役情況
Gothland 號船員與用來救援倖存者的攀爬網。
第一艘經特別裝備的救援船於1941年1月投入服役。當沒有救援船可用時,部分大型遠洋拖船 或改裝拖網漁船 有時也會被指定執行救援任務。[ 2]
至戰爭結束為止,總計有30艘救援船被建造或改裝,參與了797次護航 任務,成功救起來自119艘船隻的4,194名倖存者。共有七艘救援船在戰爭中損失,其中六艘遭敵方擊沉(三艘被U型潛艇 擊沉,另三艘遭飛機 攻擊)。[ 3]
起源
1943年,一艘救援船上的倖存者艙房。
1940年,海軍上將麥克斯·霍頓爵士(Sir Max Horton ,後來擔任西方指揮部 總司令)向英國海軍部 提出了設置救援船的構想。該構想是讓商船護航隊中出現不載貨的商船,專門執行援救任務,負責拯救遭敵方擊沉船隻的船員生命。這些救援船將部署在船隊中央列的一個後方位置上。[ 1]
從這個位置,救援船可以觀察到落隊的受損船隻,並迅速前往轉移倖存者。此外,救援船還能提供外科或其他急救治療,讓其他貨船能繼續航行,而護航艦艇能專注對抗來襲的U型潛艇 或飛機 。[ 4]
設立救援船是基於初期作戰經驗的回應。在每次護航任務中,每艘商船都會被分配到固定位置,使整個船隊編成多列縱向航行的隊形,每列有三到五艘船。各列最前方的領航船之間,以與船隊航向垂直的方向相隔1,000碼(約910公尺),而每列中的船艦則以800碼(730米)間距依序航行。[ 5] 一個典型船隊寬約8至10公里(5.0至6.2英里),長約3公里(1.9英里)。
初期的護航隊救援計畫規定,每列隊伍最後一艘商船負責救援本列中其他遭襲船艦的倖存者。[ 6] 若該末尾船艦本身遭擊沉,則救援任務將由護航的軍艦 接手。實際上,軍艦執行救援任務的次數遠高於原先預期的25%,這是因為部分商船不願意離開船隊保護圈,冒著成為靜止目標的風險去救援落水者。此外,商船本身並不適合執行機動救援任務,也缺乏適當的救援設備。[ 4]
為了執行此任務,英國海軍部尋找小型、快速且具機動性的船隻,並從克萊德航運公司 (Clyde Shipping Company )的沿岸客輪中徵用了許多船艦。這些被徵用的客輪航速約為11至12節,足以在完成救援行動後追上航速10節的船隊。儘管這些船艦並非為橫渡大西洋或北極海 設計,但無一艘因大西洋風暴而損失;僅有一艘在紐芬蘭自治領 外海因結冰而沉沒。[ 3]
救援船並非醫院船 ,因此從德國潛艇或轟炸機的角度來看,仍為合法攻擊目標。基於此,海軍部為其配備了防空炮(AA炮),以在脫離船隊、易遭敵襲時提供自衛能力。除了救援與治療倖存者的設備外,救援船還配備了高頻無線電測向儀 (High Frequency radio Direction Finding,縮寫為HF/DF,俗稱「哈夫達夫(Huff-Duff)」),用以協助定位U型潛艇 。[ 1] 救援船部署於船隊後方,其HF/DF系統可與通常在船隊前方巡邏的護航指揮艦上的HF/DF設備形成良好的三角定位效果。[ 1]
救援船服務由英國皇家海軍志願後備隊(RNVR )的L·F·馬丁(L. F. Martyn)中尉組織,他日後還合著出版了一本書,詳述救援船的成功事蹟與面臨的挑戰。[ 7]
護航救援船列表
拉斯林號 (Rathlin)
這些船隻曾擔任救援任務:[ 3]
阿博因號(Aboyne),總噸位1020噸,建於1937年,自1943年6月11日起執行救援任務,參與26次護航,救起20名生還者。
阿克林頓號(Accrington),1678噸,建於1910年,自1942年7月26日起服役,參與36次護航,救起141人。
比奇號(Beachy),1600噸,建於1936年,自1941年1月起服役,參與5次護航,於1941年1月11日執行HG-49護航任務時遭飛機擊沉。
貝里號 (1911年) (Bury),1686噸,建於1911年,自1941年12月27日起服役,參與48次護航,救起237人。
科普蘭號(Copeland),1526噸,建於1923年,自1941年1月29日起服役,參與71次護航,救起433人。
杜斯伯里號(Dewsbury),1686噸,建於1910年,自1941年9月29日起服役,參與43次護航,救起5人。
鄧迪號(Dundee),1541噸,建於1934年,自1943年8月8日起服役,參與24次護航,救起11人。
埃迪斯通號(Eddystone),1500噸,建於1927年,自1943年6月11日起服役,參與24次護航,救起64人。
帝國木匠號 (Empire Carpenter)
帝國安慰號 (Empire Comfort),1333噸,改裝自城堡級輕型護衛艦 ,建於1945年,自1945年2月25日起服役,參與8次護航。
帝國救生員號 (Empire Lifeguard),1333噸,改裝自城堡級輕型護衛艦 ,建於1944年,自1945年3月7日起服役,參與6次護航。
帝國和平使者號 (Empire Peacemaker),1333噸,城堡級輕型護衛艦 ,建於1945年,自1945年2月10日起服役,參與8次護航,救起3人。
帝國休息號(Empire Rest),由輕型護衛艦改裝。
帝國休息號 (Empire Rest),1327噸,城堡級輕型護衛艦 ,建於1944年,自1944年11月12日起服役,參與11次護航。
帝國庇護號 (Empire Shelter),1336噸,城堡級輕型護衛艦 ,建於1945年,自1945年4月16日起服役,參與6次護航。
法斯內特號(Fastnet),1415噸,建於1928年,自1943年10月7日起服役,參與25次護航,救起35人。
古德溫號(Goodwin),1569噸,建於1917年,自1943年4月28日起服役,參與25次護航,救起133人。
哥斯蘭號(Gothland),1286噸,建於1932年,自1942年2月5日起服役,參與41次護航,救起149人。
霍恩特斯特羅姆號(Hontestroom),1875噸,建於1921年,自1941年1月11日起服役,參與12次護航,救起86人,[ 7] 於1941年5月撤出救援任務。
伊南達號}(Inanda),5985噸,建於1925年,僅參與一次任務,為OB 119護航。[ 8]
梅爾羅斯修道院號(Melrose Abbey),1908噸,建於1929年,自1942年2月11日起服役,參與46次護航(含SC 121船團 ),救起85人。[ 9]
珀斯號(Perth),2258噸,建於1915年,自1941年5月5日起服役,參與60次護航,救起455人。
平托號(Pinto),1346噸,建於1928年,自1942年5月12日起服役,參與10次護航,救起2人,於1944年9月8日執行HX 305護航時被德國U-482潛艇 擊沉,16名船員罹難。
拉斯林號 (Rathlin),1599噸,建於1936年,畫像 ,自1941年10月2日起服役,參與47次護航(含PQ 17船團 ),救起634人。[ 10]
聖克萊爾號(St Clair)
聖克萊爾號(St Clair),1636噸,建於1937年,自1944年7月1日起服役,參與14次護航。
聖蘇尼瓦號(St Sunniva),1368噸,建於1931年,自1942年12月7日起服役,曾參與ON 158船團 ,推測於1943年1月23日因甲板積冰翻覆,全員64人罹難。
斯托克波特號 (Stockport),1683噸,建於1911年,自1941年10月22日起服役,參與16次護航(含SC 107船團 ),救起413人,1943年2月23日執行ON 166船團 任務時被德國U-604潛艇 擊沉,63名船員與先前救起的生還者全部罹難。[ 11]
敘利亞王子號(Syrian Prince),1989噸,建於1936年,自1943年11月18日起服役,參與19次護航。
賈爾杜爾號(Tjaldur),1130噸,建於1916年,自1941年10月26日起服役,參與3次護航,於1941年12月撤出救援任務。
圖華號(Toward),1571噸,建於1923年,自1941年10月24日起服役,參與45次護航,救起341人,[ 7] 1943年2月7日執行SC 118船團 任務時被德國U-402潛艇 擊沉,2人生還,54名船員罹難。[ 12]
“MV”号 (Walmer Castle),906噸,建於1936年,自1941年9月12日起服役,參與OG-74船團,救起81人,1941年9月21日遭福克-沃爾夫 Fw 200 轟炸機擊沉,11名船員與20名生還者罹難。[ 13]
扎法蘭號(Zaafaran),1567噸,原名Philomel,建於1921年,自1941年3月23日起服役,參與26次護航,救起220人,1942年7月5日執行PQ 17船團 時遭空襲擊沉,一名船員喪生。[ 10]
扎馬雷克號(Zamalek),1565噸,原名Halcyon,建於1921年,自1941年2月26日起服役,參與68次護航(含PQ 17船團 與SC 130船團 ),救起665人,亦參與QP 14任務。[ 10]
筆記
^ 1.0 1.1 1.2 1.3 Hague 2000 p.90
^ Hague 2000 p.92
^ 3.0 3.1 3.2 Hague 2000 p.91
^ 4.0 4.1 Hague 2000 pp.89 & 90
^ Seth 1962 p.78
^ Hague 2000 p.89
^ 7.0 7.1 7.2 Schofield, B. The Rescue Ships. Edinburgh and London: William Blackwood & Sons Ltd. 1968: 165.
^ Convoy OB.119 . Convoyweb. [15 September 2011]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4 September 2012).
^ Rohwer & Hummelchen 1992 p.196
^ 10.0 10.1 10.2 Irving 1968 p.182
^ Rohwer & Hummelchen 1992 p.194
^ Rohwer & Hummelchen 1992 p.191
^ Rohwer & Hummelchen 1992 p.86
参考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