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茹弗·法羅赫扎德
芙茹弗·法羅赫扎德(波斯語:فروغ فرخزاد,又譯芙洛格·法羅赫扎德,羅馬化:Forugh Farrokhzad,1934年12月28日—1967年2月14日)。伊朗現代著名女詩人、電影導演、女權活動家。因車禍而早逝,年僅32歲。 早年生活芙茹弗·法羅赫扎德1934年12月28日出生在德黑蘭,父親默罕默德·巴蓋爾·法羅赫扎德(Mohammad Bagher Farrokhzad)上校是職業軍人,母親是圖蘭·瓦兹利·塔巴爾(Touran Vaziri Tabar),他們共有七個子女,芙茹弗·法羅赫扎德排行第四。她早年上學到九年級之後,在一家女子手工工藝學校學習繪畫和縫紉,她在16歲時嫁給了作家帕爾維兹·沙普爾,一年之後她的唯一的兒子卡米亞爾·沙普爾(Kamyar Shapour)出生。 之後,因爲芙茹弗·法羅赫扎德有幾次外遇,她與帕爾維兹分居,并於1955年離異,離異後她失去了對兒子的監護權。孩子長大之後,認爲他的母親是爲了追求文學和異性交往而抛棄了他。這讓她感到非常悲傷[1]。 電影創作1956年芙茹弗·法羅赫扎德結識了電影製片人兼作家易卜拉欣·戈爾斯坦并與他開始了一段浪漫生活[2],爲此她開始了自己的電影導演生涯。她最早的作品是《墻》(The Wall)和《反叛》(The Rebellion),1962年她前往大不里士拍攝了一部關於伊朗麻風病患者的紀錄影片,名爲《房子是黑的》(The House is Black)[3],在拍攝這部紀錄影片的過程中,她收養了一個名叫侯賽因·曼蘇里(Hossein Mansouri)的麻風病男孩。1964年她又推出了名爲《重生》(Reborn)的電影作品。 詩歌創作![]() 芙茹弗·法羅赫扎德的强烈女權主義無論是在生前還是她去世之後收集的詩歌作品中都表現無疑,因而也成爲社會負面反應的焦點。 在一次電臺采訪中,當被問及她詩歌中的女性角色時,法羅赫扎德回答說:
持此之外,她還呼籲承認女性的能力,要超越傳統的二元對立[5] 1956年她創作了長詩《奴役》,它以蘇菲主義形式對宗教的神聖性的觀念提出了質疑,她寫道:
這是一首與造物主對話的長詩,她以一種不可知論的態度描述了一位暴虐的、自我崇拜的、剥削成性的真主,這是那個時代的詩人罕有的一種表達方式,因爲那個時代的詩人大多討論的是世俗而非神的暴政[6]。 在這之後的詩歌創作中,她將個人靈魂層面的探索逐漸轉向了社會層面。1963年,她發表了詩作《我美麗的祖國》,這一題目對伊朗被禁國歌的滑稽模仿,她嘲笑巴列維政府關於愛國主義的華而不實宣傳以及官僚制度下個人身份的固化。她嘲弄虛僞的社會氛圍,抨擊了充滿沙文主義、廉價的西方物質文化以及帝國的虛榮心[6]。她寫道:
1964年在她出版的《重生》詩歌中,對那些將她汙名化為叛逆者和褻瀆者的烏萊瑪做出了回應。 芙茹弗·法羅赫扎德最後一批詩歌作品發表於1973年,當時她已經過世。和她所在的文學圈子中的其他人一樣,她開始期盼救世主的來臨,在作品《一個特立獨行者》中,通過一名來自德黑蘭南部貧民區工人家庭的兒童眼睛似乎預見了未來的革命。她寫道: 通過上述詩歌的描述,可以以此瞭解未來的伊朗革命是如何在這一時期伊朗知識分子中扎根的[11]。 車禍逝世1967年2月14日,芙茹弗·法羅赫扎德死於一場車禍。據説當時她駕駛的車子爲了躲避一輛迎面開來的校車而急轉向被甩出車外,頭部碰到了路邊,被送到醫院之前已經死亡。 影響芙茹弗·法羅赫扎德的詩歌在伊朗伊斯蘭革命之後被禁止了十多年[12]。1987年邁克爾·希爾曼(Michael Hillmann)在《一個孤獨的女人——芙茹弗·法羅赫扎德和她的詩歌》(A lonely woman: Forough Farrokhzad and her poetry)以及1992年出版的《面紗與文字:伊朗女作家的聲音》 (The emerging voices of Iranian women writers)的文章中介紹了她。伊朗文學評論家阿卜杜拉里·達斯特蓋布(Abdolali Dastgheib)2006年發表了一篇題爲《小美人魚》(波斯語: پری کوچک دریا)文章,稱芙茹弗·法羅赫扎德現代波斯語詩歌的先驅。 中譯本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