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公园
苏州公园(当地俗称大公园[2]),是位于中国江苏省苏州市姑苏区的一座公共公园。以公园路、五卅路、民治路、草桥弄所围。始建于1925年,占地64亩[3]。苏州公园是苏州市最早的一座现代公园。自公园建成以来,公园南部一直为花坛、喷泉等西式景观风格,北部为山水、亭台等中式景观风格[3]。二者融合,移步换景,是苏州市民喜爱的休闲游乐场所[4]。 历史所在地苏州公园所在地,原为春秋时期伍子胥所建造吴国子城(即吴王宫)的一部分,汉、唐、宋时期均为衙署,内置有园[4]。元末张士诚起义称王时王宫也建在此地。张士诚兵败后其王宫亦被焚毁。明洪武初年苏州知府曾有意复建但未成,直至清末该地大部分仍为荒地,遍布坟冢,多有行刑之人在此处斩,被称为“皇(王)废基”。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衙门在该地块北部设立收容所收容难民[3],直至民国12年(1923年)停办,次年再开,改为苏州感化院,教授流民手艺以糊口。1911年叶圣陶在日记中曾记载此地“春风入襟,斜日映池,高柳嫩绿,野花娇红,此一副仲春艳丽图。”[5]:2 1957年,在苏州公园曾发掘出几何印纹陶碎片,证实在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人类在此地区活动[6]。 公园建设及民国时期清宣统元年(1909年),张一麐等人首先提议修建公园[3]。五四运动后,各界人士均倡议修建包含图书馆、音乐亭等现代设施的公园,1920年劝学所教育会组建百人的公园筹建小组[7]。同年江阴颜料商人奚萼铭的遗孀及后人捐资5万银元[5]:2,建设公园及图书馆。选择王废基东部为现园址,先期拆迁宗庙坟冢等,然后由在沪法国园艺家若索姆(Jaussaume)规划设计并施工。至1925年7月末,建成荷花池、图书馆楼、“东斋”茶室、西亭、月亮池等,共用地15亩。同年8月1日图书馆开馆[5]:3。1927年成立公园筹备委员会,邀请美术家颜文樑设计喷水池,另建造电影院、商店,铺设道路、草地等。至1927年8月1日正式对外开放,最初名叫“皇废基公园”[1]。 公园开放后,由市政筹备处接管,未完工作继续进行。1929年,叶楚伧等人积极筹款,开发公园北部[5]:4。1930年5月10日,太湖流域水利委员会于公园喷水池内设置“海平面标准点”石柱[5]:5。同年,公园转交市教育局管理。陆续在公园北部挖凿池塘,栽植枫树,小山顶修筑“民德亭”厅堂一座,1932年7月29日,为纪念“一·二八”淞沪抗战中牺牲的美军飞行员罗伯特·肖特,在公园北部为其建立纪念碑,碑刻有《赠上尉美国肖特义士传》[3][5]:6。 1937年抗日战争开始,张一麐等在公园内成立抗日后援会,举办展览,向民众宣传抗日理念。同年11月苏州沦陷,日军随即击毁图书馆、纪念碑,公园一度沦为日军养马场,禁止市民进入。抗战胜利后,各界组建“公园复兴整理委员会”,有各界商贾捐资复建公园。1947年5月公园改名“吴县中山公园”,增建裕斋、叶楚伧纪念牌坊、防痨协会等[3][5]:8。 新中国时期苏州解放后,1949年苏州文教局接管公园,设公园管理处,1952年改苏州市园林管理处。1953年市政府开始整修公园,重新命名为“苏州公园”,重建园内景观,并新建儿童乐园、少儿阅览室等[5]:9。1963年再度整修,丰富了园内植物品种,整修后公园总面积达到5.87万平方米,为苏州市内最大。1967年文化大革命期间公园曾停开数月[5]:9。 1979年公园下建防空工程,此后数年建陆续拆旧、改建。1981年在公园西侧新造儿童乐园,书法家费新我题写匾额。1982年在山顶民德亭西建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1983年整修东斋、裕斋,改建喷水池等[3][8][5]:9-10。 2001年,苏州公园进行了全面改造,保留历史建筑民德亭、裕斋及各类古树名木,对其他设施进行升级改造,加建地下自行车库,总投资1889万元,同年底改造完成[2]。2004年裕斋重建,民德亭被列入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8]。 园内景观公园布局分为南北两部,南部为规则对称式现代园林景观,北部为自然古典型山水景观。 公园自南大门进入后,首先为占地2000平米的对称式模纹花坛,内有栽种近百年的雪松,以及1930年设置的水准点石柱依然保留于原址。花坛向北为公园的中心芙蓉广场,芙蓉广场西接儿童乐园、西广场及西大门,东接东斋,北连荷花池。荷花池水面面积3300平方米,中有一桥连通南北。荷花池北为小土山,高约5米,四面环水,山东侧连接东广场及东大门,山北侧为北广场,公园东北角及西北角均为办公用房[5]:14-17。 截至2005年,公园内有绿化面积21459平方米,包含各色乔木、灌木、草坪、花坛等,计有100余个植物品种[5]:32。其中有登记柏科古树7棵,树龄均在100年以上[5]:37。 园内建筑及设施
社会服务苏州公园自建成后,举办过众多群众活动,包括各类展览、花会、游园会等,得到市民群众的喜爱[5]:44。 1930年代在公园图书馆内办有国学研究会,国学大师章太炎曾到场进行讲学,在学术界内颇有影响[5]:45。 参考来源
外部链接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