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
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印尼語:Taman Nasional Kerinci Seblat,或稱布吉克尼西士巴拉國家公園、克尼西士巴拉國家公園),位於印度尼西亚蘇門答臘島中部,為蘇門答臘最大的國家公園[註 1],面積13,753平方公里(5,310平方英里),橫跨西苏门答腊省、占碑省、明古魯省和南苏门答腊省四個省,1984年列為東協遺產公園。2004年,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與勒塞尔火山国家公园、南巴里桑山脉国家公园一起以「苏门答腊热带雨林」名稱,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登錄為世界遗产,2011年被列為瀕危世界遺產。 地理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位於東經100°31'18"至102°44'01",南緯1°07'13"至3°26'14"之間,海拔200米(660英尺)-3,805米(12,484英尺)。巴里桑山脈由西北至東南貫穿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區內有標高3,805米(12,484英尺)的蘇門答臘島最高峰葛林芝火山,以及東南亞最高的火山口湖土朱山湖(Lake Gunung Tujuh)。大蘇門答臘斷層(Great Sumatran fault)由西北至東南貫穿國家公園。公園為熱帶雨林氣候,年平均降雨量為2,991毫米(117.8英寸),每年旱季不到兩個月,平均溫度在攝氏16°C-28°C之間,相對濕度為77-92%。[1] 歷史沿革1982年,印度尼西亞農業部長宣布劃定一個區域為國家公園候選地,面積1,424,650公頃(3,520,400英畝),即為現今的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該地區由17個小型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保護區、保護林地等地組合[2],惟國家公園邊界在1999年才得到法律確認[註 2][1]:7。 1984年東協遺產公園計畫成立時,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為首批登錄為東協遺產公園的11個項目之一,當時印度尼西亞有3個國家公園名列其中[4]。 生態動物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動物群包括苏门答腊虎,該公園被「全球老虎生存計畫」(Tigers Alive Initiative)認定為世界上12個最重要的老虎保護保護區之一[5]:7。根據2011年一項研究,該公園內擁有蘇門答臘島上最多的老虎,估計有165-190隻[6];其他種類的貓科動物包括雲豹、纹猫、豹貓、金貓。2014年11月6日,公園內的摄像头拍攝到母金貓叼著小金貓的图像[7]。 受威脅的物種包括蘇門答臘豺(學名:Cuon alpinus sumatrensis)、蘇門答臘象、巽他云豹、馬來貘、马来熊等。2008年重新發現蘇門答臘麂(學名:Muntiacus muntjak montanus),國際自然保護聯盟添加到了蘇門答臘動物群名單中,這種麂自1920年代後期以來已沒有記錄。公園內還有300多種鳥類,包括特有種施氏八色鸫、條紋鵯(學名:Hemixos leucogrammicus),以及2002年重新發現的蘇門答臘走鵑(學名:Carpococcyx viridis),國家公園內的鳥類受到非法狩獵的威脅。[8] 1980年代,公園中的苏门答腊犀估計約有500隻,但由於偷獵,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內的蘇門答臘犀群體被認為已滅絕。[9] 植物葛林芝塞布拉國家公園為生物多樣性豐富的熱帶雨林,約有4,000種植物,優勢植物是龙脑香科、豆科、樟科、桃金孃科和番木瓜科。特色植物包括世界上最大的花阿諾爾特大花草,以及世界上最大的不分支花序巨花魔芋、南洋松(學名:Pinus merkusii)等。其存在多種類型的森林生態系統,從低地森林、亞高山帶、泥炭沼澤森林、淡水沼澤、湖泊等。[10] 野生保育活動為了讓外界瞭解蘇門答臘象的生態,明古魯省的塞布拉(Seblat)大象保護中心為當地唯一接收本地和外國學生,提供學習照顧大象的場所。2012年6月,來至法國、俄羅斯、捷克、瑞士、比利時與印度尼西亞本地的志願者,在為期7天的課程中學習如何照顧大象,他們幫助中心的19頭大象餵食和洗澡,給一頭兩歲的小象餵奶。課程結束後,志願者返國並提出學習報告。[11] 世界遺產登錄2004年6月至7月,第28屆世界遺產委員會會議於中华人民共和国蘇州召開,由印度尼西亞申報的項目「蘇門答臘熱帶雨林」經大會通過登錄為世界遗产,「布吉克尼西士巴拉國家公園」[註 3]在名單之中,編號為1167-002號[12]。 该世界遗产被认为满足世界遺產登錄基準中的以下基準而予以登錄:
2011年起至今,「蘇門答臘熱帶雨林」因非法森林採伐、農業侵占、偷獵、修建道路破壞環境等因素,被列為瀕危世界遺產。[14] 圖集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葛林芝塞布拉国家公园 注釋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