貝多芬 在1795年至1822年間創作了32首鋼琴奏鸣曲 。即使貝多芬本人並無此意,後世卻將這些奏鳴曲視為足以體現其創作觀的一個整體,持此說的人認為,貝多芬的奏鳴曲書寫了他的人生,以及各時期的心境與經歷等等[ 1] 。其實,不僅是鋼琴奏鳴曲,貝多芬的各種早期創作都深深受到海頓 、莫扎特 的影響,但其中難能可貴的正是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在前人的成果上求新、求變,成為西方音樂史上的重要一頁。汉斯·冯·彪罗 稱之為鋼琴文獻的「新約」[ a] [ 2] 。
在曲式上,這一系列的奏鳴曲作品是一次大型實驗,當中有一部分是四樂章的體裁[ b] ,而非當代主流的三樂章形式;亦有部份只採用兩樂章形式寫成。以演奏角度論,貝多芬的鋼琴奏鳴曲則是音樂史上第一次專為音樂廳而寫作的作品(而非為貴族的私人沙龍所用)[ 1] 。
列表
貝多芬鋼琴奏鳴曲
序號
作品號
調性
標題[ c]
作曲時間
題獻
第1號 [ d]
Op. 2 No. 1
F小調
1795年
约瑟夫·海顿
第2號
Op. 2 No. 2
A大調
1795年
约瑟夫·海顿
第3號
Op. 2 No. 3
C大調
1795年
约瑟夫·海顿
第4號
Op. 7
E♭ 大調
《大奏鳴曲》(Grand Sonata )
1797年
凯格勒维茨伯爵夫人巴巴拉
第5號
Op. 10 No. 1
C小調
1798年
安妮·玛格丽特‧冯‧布朗伯爵夫人
第6號
Op. 10 No. 2
F大調
1798年
安妮·玛格丽特‧冯‧布朗伯爵夫人
第7號
Op. 10 No. 3
D大調
1798年
安妮·玛格丽特‧冯‧布朗伯爵夫人
第8號
Op. 13
C小調
《悲愴》(Pathétique )
1798年
卡尔·冯·利赫诺夫斯基亲王
第9號
Op. 14 No. 1
E大調
1799年
约瑟夫·冯·布劳恩男爵夫人
第10號
Op. 14 No. 2
G大調
1799年
约瑟夫·冯·布劳恩男爵夫人
第11號
Op. 22
B♭ 大調
1800年
约翰·格奥尔格·冯·布朗伯爵
第12號
Op. 26
A♭ 大調
《葬禮進行曲》(Marche funebré )
1801年
卡尔·冯·利赫诺夫斯基亲王
第13號
Op. 27 No. 1
E♭ 大調
《幻想風奏鳴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
1801年
约瑟芬公主
第14號
Op. 27 No. 2
C♯ 小調
《幻想風奏鳴曲》(Sonata quasi una fantasia ) 俗稱《月光》(Mondschein )
1801年
朱列塔·圭恰迪 伯爵夫人
第15號
Op. 28
D大調
《田園》(Pastoral )
1801年
約瑟·范·索南費爾斯 伯爵
第16號
Op. 31 No. 1
G大調
1802年
第17號
Op. 31 No. 2
D小調
《暴風雨》(Der Sturm )
1802年
第18號
Op. 31 No. 3
E♭ 大調
《狩獵》(The Hunt )
1802年
第19號
Op. 49 No. 1
G小調
第20號
Op. 49 No. 2
G大調
第21號
Op. 53
C大調
《華德斯坦》(Waldstein )、《黎明》
1803年
費迪南德·華爾斯坦 伯爵
第22號
Op. 54
F大調
1804年
第23號
Op. 57
F小調
《熱情》(Appassionata )
1805年
弗朗茨·冯·布伦斯威克伯爵
第24號
Op. 78
F♯ 大調
《給泰瑞絲》(A Thérèse )
1809年
泰麗莎·布倫斯維克
第25號
Op. 79
G大調
《杜鹃》(Cuckoo)、《小奏鸣曲》(Sonatina)
1809年
第26號
Op. 81a
E♭ 大調
《告別》(Les adieux )
1810年
鲁道夫大公
第27號
Op. 90
E小調
1814年
莫里茨·冯·利赫诺夫斯基王子
第28號
Op. 101
A大調
1816年
多萝蒂亚·冯·艾特曼 夫人
第29號
Op. 106
B♭ 大調
《槌子鍵琴》(Hammerklavier )
1818年
鲁道夫大公
第30號
Op. 109
E大調
1820年
密斯米蘭·布倫塔諾
第31號
Op. 110
A♭ 大調
1821年
第32號
Op. 111
C小調
1822年
鲁道夫大公
注:
第9號鋼琴奏鳴曲另經貝多芬改寫為F大調弦樂四重奏(作品號H 34,1801年)。
第21號鋼琴奏鳴曲的慢板樂章有另一個版本,後來獨立為編號WoO 57的「行板」單樂章作品。
第29號鋼琴奏鳴曲有管弦樂配器版本,由费利克斯·魏因加特纳 改寫。
簡說
《贝多芬的手》,1827年3月28日,贝多芬逝世后两天,由画家J.单豪瑟(Danhauser)所绘之油画 。画中可见贝多芬手握十字架
贝多芬的32首钢琴奏鸣曲印证着贝多芬自身的发展历程,它们体现了他一生所经历的漫长的音乐和精神之旅,也是钢琴作为一种独奏乐器拥有日趋增强的力量的佐证。他一方面遵循奏鸣曲的基本结构,另一方面将这种体裁扩展到近交响曲的规模和内涵。他32首奏鸣曲中的早期作品,以作品2的F小調第1號奏鳴曲為例,已经带有贝多芬中期的创作特征:抒情、流畅而又自然,充满浪漫主义的色彩。它们已开始显露出贝多芬自己的独创性,而且非常受欢迎。其實《悲怆 》也是如此,安东·鲁宾斯坦 评论:
在快板中没有一个音符是海顿、莫札特式的。它充满了激情和戏剧性,有着一张愁眉不展的贝多芬面容。柔板按当时的时代精神写成,但它毕竟还是少了一点柔媚。第三乐章颇具戏剧性的小步舞曲带来的又是新的风味。第四乐章也是一样。贝多芬写于18世纪末的几首奏鸣曲,就其精神而言,完全是19世纪的作品。
与后来的《热情》和《月光》不同,《悲怆》的命名是贝多芬自己起的,並被认为是表现了贝多芬面临耳疾的痛苦,以及准备承受命运所带来的煎熬。与一般的奏鸣曲不同,《悲怆》先是以一段庄严、缓慢的序奏段開始,而後才进入快板 。相較於第一樂章的決絕,第二乐章則是徐缓且甘美的[ 3] 。從以上特點來看,《悲怆》兀然有别于前創作時間相当的第7、9、10和11号[ 4] :180 。
作品26被一些理論家视作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中期」的开始,其四乐章的编排并不寻常。第一乐章的变奏曲颇有冥想气息,然后是快板、葬礼进行曲,最后以回旋曲结束了整部作品。接下来则是作品27的两部奏鸣曲,其中第二就是《月光》。根据车尔尼 的回忆,1802年贝多芬曾对好友克鲁普赫尔兹说:“我对自己过去的作品不满意,从现在起我想开始新的旅程。”作品31的奏鸣曲則标志着“新旅程”的开始。而且贝多芬也拒绝继续写作品22那样的作品,认为那只适合于大革命时代。1803年贝多芬的朋友塞巴斯蒂安·埃拉尔 从巴黎送来一台大钢琴。贝多芬用它来演奏了《华伦斯坦奏鸣曲》,几乎用上了所有琴键[ e] 。这是贝多芬创作旺期的作品,作品显得辉煌大气,和随后的《热情》、《告别》等奏鸣曲一样富于表情,第二乐章的回旋曲有着灿烂的效果,却需要演奏者有着高度的演奏技巧。第23号奏鸣曲是出版商因为此作充满激情,前后两个乐章有着雷霆万钧的“热情”而命名的[ 4] :188 。
《告别》奏鸣曲是贝多芬用音乐描述当1809年法军进入维也纳时,鲁道夫大公出逃事件的。三个乐章分别名为“告别”、“睽离”和“再见”,分别述说着大公的离去,两人分隔两地和大公再次回到维也纳。恰巧这首奏鸣曲的标题一语双关,它是贝多芬《告别》中期进入晚期奏鸣曲创作的标志[ 4] :190 。《槌琴》奏鳴曲让现代钢琴表现出自己已经具备在表现力上超过拨弦键琴 和击弦键琴 的可能。它是贝多芬浪漫主义创作风格达到顶峰之作。贝多芬也意识到这部作品独特创新的特点。虽然这首作品在情绪和曲式上让人怀疑它是否应被归入晚期奏鸣曲,但毋庸置疑的是,它是贝多芬度过创作衰竭期,整体作品渡入晚期的标志。从作品101起的后期五首奏鸣曲通常被归纳在一起,此时激情已过,取而代之的是深沉的思考。其特点是自由、即兴式的形式,心理哲理方面的思考占据了作品的主要篇幅,注重复调和对位,这些特性预示着浪漫主义的兴起。还有,贝多芬重新发展了赋格技巧,将一个主题反复加以利用,这种技巧也可见于其晚期弦乐四重奏中。真正的晚期奏鸣曲是其最末三部,技巧上炉火纯青与感情上的出于宁静,超脱的灵秀之气让这三首作品显得深邃难懂。其最后一部第32号,有认为是贝多芬艺术最最高深的一部。作品也是献给鲁道夫大公的,两个乐章。第二乐章极为朴素而且如歌似的慢板,有着一步步净化升华之感,情绪平静但内涵又极具深度[ 4] :192 。
另外,贝多芬的編號为WoO 47 、WoO 50和WoO 51 的三部钢琴独奏作品也被冠名为钢琴奏鸣曲,但传统上与32首钢琴奏鸣曲分开。編號WoO 47由三首奏鸣曲组成,每首都由“快慢快”的三乐章组成,创作于1782-1783年,出版于1783年(当时贝多芬13岁)。献给科隆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腓特烈 ,[ 5] 因此被称作“选帝侯奏鸣曲 ”(Kurfürstensonaten )。在题献序文上贝多芬写出了自己的创作动机:缪斯 不管他当时是何等年幼,“坚持”要他写下自己的乐思。其中第二号F小调情感激烈,可隐约窥见日后贝多芬小调作品,如“悲怆”和“月光”的表现手法。編號WoO 50和WoO 51则是18世纪九〇年代的作品,都只有两个乐章(WoO 51的第二乐章不完整)。
分期觀點
早期奏鳴曲(1801年之前):第1號至第15號奏鳴曲
中期奏鳴曲(1802–14年):第16號至第27號奏鳴曲
晚期奏鳴曲(1816–22年):第28號至第32號奏鳴曲,被認為是歷來鋼琴文獻中最難以表現的作品之一。
不過,以上对32首钢琴奏鸣曲的分期並非绝对的界线。按照丹尼斯·馬修斯 所著的《贝多芬钢琴奏鸣曲》一书,它们被分为四期:早期的作品以作品22为止,概括了1800年之前的作品,中期自作品26到作品57。然后是作品78、79和81组成的插曲。之后是包括作品90的六首奏鸣曲[ 6] 。
商業錄音
据估计,有超过60种贝多芬钢琴奏鸣曲全集录音的唱片问世。[ 7]
阿圖爾·施納貝爾 的錄音是史上第一套貝多芬鋼琴奏鳴曲全集(His Master's Voice ,錄製於1932–35年間)[ 8] [ 9] [ 10] 。其他錄製了全本奏鳴曲的一線鋼琴家還包括:克劳迪奥·阿劳 (两次)、弗拉基米尔·阿什肯纳齐 、威廉·巴克豪斯 (两次)、丹尼尔·巴伦博伊姆 (四次)、尚·艾弗藍·巴佛傑 、羅納德·布勞提岡 (古鋼琴 版本)、阿尔弗雷德·布伦德尔 (三次:Vox,1970–77年,Philips ,以及1992–96年Philips)、保罗·巴杜拉-斯科达 、鲁道夫·布赫宾德 、弗里德里希·古爾達 、简诺·扬多 、威廉·肯普夫 (兩次:1951-56年的單聲道版,以及1964-65年的立體聲版,DG )、史蒂芬·寇瓦謝維契 、伊戈爾·列維特 、保羅·路易斯 、路易斯·洛提 、加里克·奧爾森 、白建宇 、毛利齊奧·波里尼 、希夫·安德拉斯 等人。另外,所羅門 和埃米尔·吉列尔斯 的錄製計畫則不幸沒有完成。
另外,格连·古尔德 、弗拉基米爾·霍羅威茨 、斯维亚托斯拉夫·里赫特 、鲁道夫·塞尔金 則有部份的錄音。
軼事
注釋
^ 「舊約」則指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 的《平均律键盘曲集 》。
^ 指第1號、第2號、第3號、第4號、第7號、第11號、第12號、第13號、第15號等。
^ 然而,這裏大部分標題皆為其他人所標注,貝多芬自己並沒有為作品標題,除了第4號的《大奏鳴曲》或第25號的《小奏鳴曲》的極少數情況。
^ 按:此處「第1號」乃是所有鋼琴奏鳴曲的排序,非指「作品2之一」。
^ 这台钢琴现摆放在维也纳艺术历史博物馆 中。
參考資料
參照
^ 1.0 1.1 Rosen (2002), accompanying note
^ A Panoramic Survey of Beethoven’s Hammerklavier Sonata, Op. 106: Composition and Performance . [2019-01-31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2-01).
^ Klavier-Sonate c-moll op.13 "Pathétique" - Ludwig van Beethoven . klavier-wissen.de. [2007-01-15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07-01-14).
^ 4.0 4.1 4.2 4.3 林逸聪. 音乐圣经,上卷. 华夏出版社. 1999年1月 (中文(简体)) .
^ Song, Moo Kyoung. The Evolution of Sonata-Form Design in Ludwig van Beethoven's Early Piano Sonatas, WoO 47 to Opus 22 (PDF) (学位论文). University of Texas at Austin . 2002. [失效連結 ] pp 71-74.
^ D. Matthews (1998), 杨孝敏译: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花山文艺出版社
^ 王遒. 贝多芬三十二首钢琴奏鸣曲录音版本巡礼(一) . 钢琴艺术. 2016, (8): 50-57 [2022-01-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1-15).
^ Artur Schnabel . www.bechstein.com. [2019-03-15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1-24) (英语) .
^ Bloesch, David. Artur Schnabel: A Discography (PDF) . Association for Recorded Sound Collections Journal. 1986, 18–1/3 : 34 [2020-08-20 ]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1-04-26).
^ Beethoven Complete Piano Sonatas in Two Volumes, ed. by Artur Schnabel, Alfred Masterwork Edition, Publisher's Preface
^ Carnegie Room Concerts . [2011-10-30 ]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12-04-25).
文獻
Rosen, Charles (2002).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 Short Companion. Yale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300-09070-3 .
Tovey, Donald (1999). A Companion to Beethoven's Piano Sonatas. Associated Board of the Royal Schools of Music. ISBN 978-1-86096-086-4 .
Taub, Robert (2009). Playing the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Amadeus Press. ISBN 978-1-57467-178-0 .
Behrend, William (1988). Ludwig Van Beethoven's Pianoforte Sonatas. Ams Pr Inc. ISBN 978-0-404-12861-6 .
Matthews, Denis (1967). Beethoven piano sonatas. British Broadcasting Corporation.
Drake, Kenneth (2000). The Beethoven sonatas and the creative experience.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 ISBN 978-0-253-21382-2 .
Harding, Henry Alfred (2010). Analysis of Form in Beethoven's Sonatas. Nabu Press. ISBN 978-1-176-31116-9
參見
外部連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