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尔曼·雷克纳格尔

赫尔曼·雷克纳格尔
出生(1892-07-18)1892年7月18日
德意志帝國黑森大公國霍夫盖斯马尔
逝世1945年1月23日(1945歲—01—23)(52歲) 
納粹德國瓦尔特兰帝国大区彼得里考
效命德意志帝國 德意志帝国
 魏瑪共和國
納粹德國 纳粹德国
兵种步兵
军衔步兵上将
参与战争维斯瓦河-奥得河攻势 
获得勋章橡叶佩剑騎士鐵十字勳章

赫尔曼·雷克纳格尔(德語:Hermann Recknagel,1892年7月18日—1945年1月23日)是纳粹德国步兵将军,参与了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及第二次世界大战,曾获得橡叶佩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

家庭

1892年7月18日,雷克纳格尔出生在位于兰佩河(Lempe)河畔的霍夫盖斯马尔镇,父母分别是阿道夫·雷克纳格尔(Adolf Recknagel)和玛丽亚·雷克纳格尔(原姓冯·霍夫),家中经营着一间磨坊。[2]

生平

第一次世界大战

1913年9月25日,雷克纳格尔在完成基础学业后,成功通过了笔试考核,以候补军官的身份加入当时驻扎在霍夫盖斯马尔的第83“冯维蒂奇”步兵团服役。1914年8月6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不久,雷克纳格尔被提拔为少尉兼排长,并跟随第83步兵团调往西线战场作战。1914年底,该团又转移部署至东线战场。1918年4月18日,雷克纳格尔因为在东线战场的英勇表现晋升为副团长,获授中尉军衔。[3]

两战期间

一战结束后,雷克纳格尔遭到解职。几经思索后,他选择加入了当时乔治·梅尔克在德国组建的的自由军团。1919年6月,自由军团被整合编入魏瑪共和國国防军,整编后改名为魏玛共和国国国防军第16旅,雷克纳格尔所在的连队隶属于魏玛国防军第16旅的第32步兵团。[4]

在此之后,雷克纳格尔经历了多轮的调任。1920年10月1日,雷克纳格尔被调至哈尔伯施塔特的国防军第12步兵团。1921年担任副团长。1921年10月1日至1922年9月30日,他又转任德累斯顿第4炮兵团的训练教官兼副团长。1922年10月1日,雷克纳格尔再次回到第 12步兵团服役,并于1923年11月1日重新担任该团的副团长。[5]期间,雷克纳格尔于1924年10月28日在博伊维茨镇与卡罗拉·冯·赫茨伯格(Carola von Hertzberg)结婚。1926年10月1日,雷克纳格尔晋升为上尉。1928年4月1日,他开始担任第12步兵团第14连连长,1930年调至奎德林堡团第7连担任连长。[6]

1934年8月1日雷克纳格尔成功晋升少校,1934年10月1日他就被任命为格洛高步兵团第2营营长,1935年10月15日该团更名为第54步兵团,雷克纳格尔也结束了长达15年的职位更迭。[7]1937年3月1日,他被提拔为中校。

第二次世界大战

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前不久,雷克纳格尔被任命为第54团​​的团长。他指挥的第54团被编入第18步兵师,参与了最初爆发的波蘭戰役,主要是布祖拉战役和华沙围攻战役。1940年2月1日,雷克纳格尔晋升成为上校。1940年5月起,雷克纳格尔率领部队前往西线参加了法國戰役。1940年8月5日,第18步兵师成功攻克敦刻尔克,雷克纳格尔因此获得騎士鐵十字勳章[8]

法国战役结束后,第54团被部署转移到东部,为即将进行的巴巴羅薩行動做准备。1941年6月,该团顺利到达指定战略地点。1941年7 月15日,雷克纳格尔在乌克兰文尼察附近作战时受伤。1942年1月1日,在伤势康复后,雷克纳格尔受命担任第111步兵师副师长。1942年5月1日,他被任命为该师师长,同时晋升少将。一年后,他又于1943年6月1日晋升为中将。[9]1943年的夏季攻势结束后,第111步兵师已经顺利挺进了高加索地区,但由于随后来临的冬季(俄罗斯寒冷的气候和补给线的断裂),导致突破行动变得迟滞。莫斯科战役德军失利后,雷克纳格尔得到了全军后撤的命令,他顺利地带领第111步兵师穿过亞速海的冰层撤回了指定的战线。但在苏联顿涅茨盆地行动期间,先前撤退到塔甘羅格以北的数支德军师被围,[10]其中便包括第111步兵师。1943年8月15日至31日期间,雷克纳格尔受命指挥包围圈内的部队,并成功带领他们脱离了包围圈。1943年11月6日,因其在突围时的出色指挥,德军总参谋部决定为他颁发橡叶骑士十字勋章[11]

1943年10月30日,雷克纳格尔被短暂调去领导与训练预备队。1943年11月15日他被调至陆军最高司令部(OKH)的第一特别参谋部(东部作战部),并一直领导该部门直至1944年2月25日。1944年3月,雷克纳格尔接手第42军并对它进行重组。同年4月28日,他被任命为第42军副司令,6月15日,他被提拔为司令。[12]1944年7月1日,雷克纳格尔成功晋升为步兵上将,同时担任第332军司令。1944年8月上旬,苏军利沃夫-桑多梅日行动开始,雷克纳格尔指挥的第322军成功击退了试图越过维斯瓦河的苏联坦克部队。[12]1944年10月23日,由于这一战的指挥得当,雷克纳格尔得到了1941版铁十字勋章中的最高荣誉——橡叶佩剑骑士铁十字勋章。[13]

牺牲

在此之后,雷克纳格尔所率领的所以部队——第72、第88、第291和第342步兵师——均被编入第17集团军,参与1944/45年冬季抵御苏联红军的进攻。该集团军从1945年1月12日开始便遭到攻击,仅仅几天之内就被苏军的攻势几乎全歼。[14]在苏军组织的维斯瓦-奥得河行动冲击下,雷克纳格尔率领剩余部队首先试图与凯尔采附近的第二十四装甲军(瓦爾特·內林将军)取得联系并获得支援。尽管他们很快就恢复了与德军前线的联系,但因为此时德国的战线已经被突破到了维斯瓦河西岸,早已无力支援,导致雷克纳格尔的部队很快便被包围歼灭,雷克纳格尔也在战斗中牺牲。[14]

塞缪尔·马奎斯撰写的《德军崛起》中声称雷克纳格尔于1月15日被敌军的手榴弹炸死。[15]事实上,该军团的指挥部早已在战斗中被摧毁,作为军团指挥官的雷克纳格尔实际上于1945年1月23日被彼特里考托马舒夫·马佐维茨基當地的游击队击杀。[16]

参考资料

  1. ^ Recknagel, Hermann (General der Infanterie) - TracesOfWar.com. www.tracesofwar.com. [2025-04-03]. 
  2. ^ Historisches Ortslexikon : Registersuche : LAGIS Hessen. www.lagis-hessen.de. [2025-04-01].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5-04-02). 
  3. ^ Sammlermarkt-Nord, Author:. Iron Cross Certificate - 1. Radfahr-Abteilung 117 - Major General HERMANN RECKNAGEL - Autograph. SAMMLERMARKT-NORD. [2025-04-04] (英语). 
  4. ^ Junker, Detlef, Die manichäische Falle: Das Deutsche Reich im Urteil der USA, 1871–1945, Oldenbourg, [2025-04-08] 
  5. ^ Mitcham, Samuel W. German Order of Battle: 1st-290th Infantry Divisions in WWII. mitcham. Stackpole Military History Series. Mechanicsburg: Stackpole Books. 2007. ISBN 978-0-8117-3416-5. 
  6. ^ Neue deutsche Biographie (NDB). Lexikon des gesamten Buchwesens Online. [2025-04-04]. 
  7. ^ Von der englischen Infanterie während der ersten Jahre des Revolulionskrieges, und nachher in dem spanischen Kriege, De Gruyter: 34–39, 1824-12-31 [2025-04-01] 
  8. ^ Thomas, W. John; Crittenden, Barry, Design procedures, Elsevier: 135–186, 1998 [2025-04-04], ISBN 978-0-7506-1959-2 
  9. ^ Thomas, Franz (1998). Die Eichenlaubträger 1939–1945 Band 2: L–Z [The Oak Leaves Bearers 1939–1945 Volume 2: L–Z] (en alemán). Osnabrück, Germany: Biblio-Verlag. ISBN 978-3-7648-2300-9.
  10. ^ Wichtigkeit der Infanterie, seitdem sie mit der Bajonettflinte bewaffnet ist, De Gruyter: 5–6, 1824-12-31 [2025-04-01] 
  11. ^ Scherzer, Matthias; Kuna, Meinhard, Asymptotic Analysis of Interface Problems in Piezoelectric Composite Materials, Springer Berlin Heidelberg: 137–148, 2001 [2025-04-04], ISBN 978-3-642-63233-4 
  12. ^ 12.0 12.1 Scherzer, Veit (2007). Ritterkreuzträger 1939—1945 Die Inhaber des Ritterkreuzes des Eisernen Kreuzes 1939 von Heer, Luftwaffe, Kriegsmarine, Waffen-SS, Volkssturm sowie mit Deutschland verbündeter Streitkräfte nach den Unterlagen des Bundesarchives. Jena, Germany: Scherzers Miltaer-Verlag. ISBN 978-3-938845-17-2.(нім.)
  13. ^ Scherzer, Ernst; Wruss, Michael. Konzerte. Österreichische Musikzeitschrift. 2007-01, 62 (7) [2025-04-04]. ISSN 2307-2970. doi:10.7767/omz.2007.62.7.50. 
  14. ^ 14.0 14.1 Schmitz, Peter; Thies, Klaus-Jürgen, Die Truppenkennzeichen der Verbände und Einheiten der deutschen Wehrmacht und Waffen-SS und ihre Einsätze im Zweiten Weltkrieg 1939 - 1945. Bd. 2: Marine, Luftwaffe, Waffen-SS / Peter Schmitz, Biblio-Verlag, 1987, ISBN 978-3-7648-1498-4 
  15. ^ Mitcham Jr., Samuel W. Rise of the Wehrmacht. 2008 [2025-04-01]. doi:10.5040/9798216009269. 
  16. ^ Erickson, John. The Road to Berlin. 2019-07-11 [2025-04-01]. doi:10.4324/9780429314353.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