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環譚公廟![]() 路環譚公廟(葡萄牙語:Templo Tam Kong, Marginal de Coloane)位於路環十月初五街南端譚公廟前地,是譚公廟前的一片廣闊空地。它一方瀕臨海濱,與橫琴島隔海相望。該廟建於清同治年間,是路環廟宇中香火最盛的。與觀音古廟、天后古廟和三聖宮合稱為路環四廟[1]。 歷史譚公廟立於同治元年(1862年),內有古鐘可資證明:『同治元年歲次壬戌仲冬吉旦立,佛山信昌爐造』由盧全興、喜連、全享送贈。譚公被塑造成小童模樣,青春貌美,是比較特別的神祗。譚公廟由漁民所立,故祗奉為水神。廟內還有巨鯨諸種大型水生物遺骨供奉,可證此為漁民之廟。譚公廟建於同治元年,1964年路環街坊四廟慈善會所立“路環譚僊聖廟重修碑記”誌:『本環譚僊聖廟始建于清室同治元年,神恩浩蕩,澤及萬方,惟年久失修,陋且頹矣,自光緒廿三年以來迄今六十有七年,鮮有善信澈底重修者······。』故在是年修重。 建築路環的譚僊聖廟,俗稱譚公廟,廟內、外,現有碑記兩幀,一幀與廟宇有關,一幀則毫無關係。譚公廟的兩幀碑記,一係現代所刻,是1964年的路環譚仙廟重修碑記,由惠陽葉挺生撰述。另一幀碑文較長,係與譚公廟毫無關係的本地最早的反貪污碑紀之一,是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所誌刻者,從內文看屬一塊告示式的石碑。譚公廟西側水坭方亭邊有一個神位,立有石碑。 反貪古碑路環譚公廟側花園涼亭內,有一幀反貪污碑記,這是澳門地區最早的反貪碑記之一。從文中我們可知,道光年間,在珠海九洲附近漁民(碑中“蛋民”)李喜慶、郭旺文、黃叶有廣東按察使處投訴遭到“舟師兵丁”濫索,於是按察司下文禁止貪污之事。此碑原立路環天后古廟附近,十多年前才遷至譚公廟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