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条目针对现役及已退役的各型号载人航天器(包括载人飞船、航天飞机、空天飞机等)进行参数对比和记录。
各型号载人航天器对比
|
研发论证中
|
|
现役
|
|
已退役
|
‡
|
上行/下行货物质量
|
§
|
载人(无人)飞行 [失败发射亦包含在内]
|
飞船型号
|
制造国家
|
研发机构
|
轨道范围
|
运载火箭
|
乘员人数
|
长度 (m)
|
最大直径 (m)
|
起飞质量
(kg)
|
能源系统类型
|
可携带货物质量
(kg) ‡
|
首飞年份 §
|
末次飞行年份
|
总飞行次数 §
|
水星号飞船
|
美国
|
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 北美航空
|
亚轨道
LEO
|
水星-红石运载火箭 水星-宇宙神运载火箭
|
1
|
3.34
|
1.89
|
1,400
|
电池
|
|
1961 (1960)
|
1963
|
6 (12)[note 1]
|
双子座飞船
|
美国
|
麦克唐纳飞行器公司 格伦·L·马丁公司
|
LEO
|
双子座-泰坦2号运载火箭 泰坦3号C型运载火箭[note 2]
|
2
|
5.56
|
3.05
|
3,790
|
燃料电池
|
|
1965 (1964)
|
1966
|
10 (2)[note 3]
|
阿波罗飞船
|
美国
|
北美航空 格鲁门公司
道格拉斯飞行器公司
|
月球轨道
|
土星1B型运载火箭 土星5号运载火箭
|
3
|
8.5
|
3.91
|
5,500(指令舱)
14,700(登月舱)
24,500(服务舱)
|
燃料电池
|
|
1967 (1966)
|
1975
|
15 (4)[note 3]
|
航天飞机(轨道器)
|
美国
|
联合空间联盟
|
LEO
|
航天飞机固体火箭助推器
|
8[note 4]
|
37.24
|
4.8[note 5]
|
109,000
|
燃料电池
|
12,500/16,000
|
1981
|
2011
|
135[note 6]
|
东方号飞船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东方-K型运载火箭
|
1
|
4.4
|
2.43
|
4,725
|
电池
|
|
1961 (1960)
|
1963
|
6 (7)[note 7]
|
上升号飞船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上升号运载火箭
|
3[note 8]
|
5
|
2.4
|
5,682
|
电池
|
|
1964 (1964)
|
1965
|
2 (3)
|
联盟7K-OK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火箭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67 (1966)
|
1970
|
8 (8)[note 9]
|
联盟7KT-OK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火箭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71
|
1971
|
2[note 10]
|
联盟7K-T-AF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火箭
|
2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73
|
1973
|
1
|
联盟7K-T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火箭 联盟-U
|
2
|
7.48
|
2.72
|
|
电池
|
|
1973
|
1981
|
26 (4)[note 11]
|
联盟7K-TM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U
|
2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74
|
1975
|
2 (2)
|
联盟7K-MF6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U
|
2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76
|
1976
|
1
|
联盟-T
|
苏联
|
第一实验设计局
|
LEO
|
联盟-U 联盟-U2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78
|
1986
|
15 (6)[note 12]
|
联盟-TM
|
苏联
俄羅斯
|
第一实验设计局/能源
|
LEO
|
联盟-U2 联盟-U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1986
|
2002
|
33 (1)
|
暴风雪号航天飞机
|
苏联
|
能源
|
LEO
|
能源号运载火箭
|
10
|
36.37
|
|
|
燃料电池
|
|
N/A (1988)
|
(1988)
|
0 (1)
|
联盟-TMA 11F732
|
俄羅斯
|
能源
|
LEO
|
联盟-FG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2002
|
2012
|
22
|
联盟-TMA-M 11F747
|
俄羅斯
|
能源
|
LEO
|
联盟-FG
|
3
|
7.48
|
2.72
|
7,150
|
太阳能帆板
|
|
2010
|
2016
|
19
|
神舟飞船
|
中國
|
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
|
LEO
|
长征二号F
|
3
|
9.25
|
2.80
|
7,840
|
太阳能帆板
|
|
2003 (1999)
|
现役
|
10 (4)
|
联盟MS型飞船
|
俄羅斯
|
能源
|
LEO
|
联盟-2.1a
|
3
|
7.48
|
2.72
|
|
太阳能帆板
|
|
2016
|
现役
|
3
|
载人龙飞船
|
美国
|
SpaceX
|
LEO
|
猎鹰9号
|
7[note 13][1]
|
8.1[2]
|
3.7[3]
|
12,055[4]
|
太阳能帆板
|
3,307/2,507
|
2020 (2019)
|
现役
|
5 (1)
|
CST-100
|
美国
|
波音
|
LEO
|
宇宙神5号
|
7 [note 13][1]
|
5.03 [5]
|
4.56 [5]
|
|
太阳能帆板
|
|
2021 (2019)
|
研发中
|
0 (2)
|
猎户座飞船
|
美国
|
洛克希德·马丁公司 阿斯特里姆
|
月球轨道
火星轨道
|
德尔塔4号重型运载火箭
(测试用) 太空发射系统
|
6
|
3.3
|
5
|
8,900 (指令舱)
12,300(服务舱)
|
太阳能帆板
|
|
2022 (2014)
|
研发中
|
0 (1)[note 14]
|
梦舟载人飞船
|
中國
|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
|
近地轨道
月球轨道
|
长征五号乙
(测试用)
长征十号运载火箭
|
7
|
8.8
|
4.5
|
21,600
|
太阳能帆板
|
|
2025 (2020)
|
研发中
|
0 (1)
|
加冈扬号飞船
|
印度
|
印度斯坦航空有限公司
|
LEO
|
GSLV Mk III
|
3
|
7
|
3.5
|
7,800
|
太阳能帆板
|
|
(2021)
|
研发中
|
0
|
星舰
|
美国
|
SpaceX
|
太阳系内[6][note 15]
|
超重型推进器
|
100 [note 16]
|
55 [6]
|
9 [6]
|
1,335,000 [6]
|
太阳能帆板
|
|
2022 Q2 2020 [6]
|
研发中
|
0
|
鹰号飞船
|
俄羅斯
|
能源
|
月球轨道
|
联盟5号运载火箭 安加拉A5运载火箭
|
4
|
|
|
|
太阳能帆板
|
|
2023
|
论证中
|
0
|
追梦者号航天飞机
|
美国
|
内华达山脉公司
|
LEO
|
multiple, initially Atlas V
|
7 [7][8]
|
9 [9]
|
|
11,300 [10]
|
太阳能帆板
|
|
TBA
|
论证中
|
0
|
亚轨道载人飞行器对比
脚注
- ^ 其中包括两次亚轨道飞行,但不包括模拟航天器的测试。
- ^ One uncrewed launch on Titan IIIC ahead of proposed use in MOL programme
- ^ 3.0 3.1 不包括模拟航天器的测试。
- ^ 虽然航天飞机理论上可搭乘8名以上的机组人员,但直到航天飞机退役之前,没有任何一次任务搭载过更多的宇航员。
- ^ 翼展23.79米
- ^ 其中包括两次事故任务:STS-51-L于升空阶段解体;STS-107在升空阶段中机身受损,直接导致该机在再入大气层的过程中解体焚毁。
- ^ 无人飞行计数中包括两次失败发射。
- ^ 在不穿戴舱内航天服的情况下可同时搭载3名宇航员,也可同时搭载2名着航天服的宇航员。
- ^ 载人飞行计数中包括一起事故任务:联盟1号在返程途中未能正常展开降落伞,导致返回舱硬着陆,机毁人亡。
- ^ 载人飞行计数中包括一起事故任务:联盟11号在返程途中返回舱意外减压,三名航天员因未穿着舱内航天服缺氧而死。
- ^ Crewed flights include one launch failure - abort during third stage flight, recovered after suborbital flight
- ^ Crewed flights include one launch failure (SAS (launch escape system) used ~70 seconds before planned liftoff due to fire on launch pad - crew survived)
- ^ 13.0 13.1 最高可搭载7人,但国际空间站的商业航天运输任务至多将可搭载4名宇航员。
- ^ Including uncrewed test around 2014
- ^ Designed to land almost everywhere in the solar system
- ^ Number of seats will be lower on early missions
- ^ Does not include crewed atmospheric flights
- ^ Does not include only-U.S.-recognized spaceflights
- ^ Does not include atmospheric flights, or missions considered spaceflights by the US definition but not the FAI's definition
- ^ 2 crew + 6 passengers
- ^ Does not include crewed atmospheric flights
参见
参考资料
- ^ 1.0 1.1
Reichhardt, Tony. Astronauts, Your Ride's Here!. Air & Space/Smithsonian. August 2018 [7 July 2020]. (原始内容存档于21 August 2019).
- ^ Falcon 9. SpaceX. [20 January 2016]. (原始内容存档于15 July 2013).
- ^ SpaceX Brochure – 2008 (PDF). [9 December 2010].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 March 2012).
- ^ Clark, Stephen. SpaceX's Crew Dragon ready for first test flight – Spaceflight Now. [2019-03-0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9-03-27) (美国英语).
- ^ 5.0 5.1 Burghardt, Mike. Boeing CST-100: Commercial Crew Transportation System (PDF). Boeing. August 2011 [May 8, 2014].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May 1, 2013).
- ^ 6.0 6.1 6.2 6.3 6.4
Making Life Multiplanetary (PDF). SpaceX. 2017-10-18 [2017-11-19]. (原始内容 (PDF)存档于2017-11-19).
- ^ Dream Chaser Model Drops in at NASA Dryden (新闻稿). Dryden Flight Research Center: NASA. 2010-12-17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2-06-12).
- ^ Chang, Kenneth. Businesses Take Flight, With Help From NASA. New York Times. 2011-02-01: D1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7-09-11).
- ^
Wade, Mark. Dream Chaser. Encyclopedia Astronautix. 2014 [2012-08-29].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4-01-06).
- ^ Sirangelo, Mark. NewSpace 2011: Sierra Nevada Corporation. Spacevidcast. August 2011 [2011-08-16]. (原始内容存档于2016-04-11).
Sirangelo, Mark. Flight Plans and Crews for Commercial Dream Chaser's First Flights: One-on-One Interview With SNC VP Mark Sirangelo (Part 3). AmericaSpace. 24 August 2014 [2021-09-22]. (原始内容存档于2022-01-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