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济渠郑州段
通济渠郑州段,又称大运河郑州段,位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河南省郑州市惠济区,为隋唐大运河通济渠在郑州市的遗存部分,由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组成,全长约20千米。 通济渠郑州段是通济渠仅存的两段河道之一,反映了大运河的走向,其考古发现解释了早期大运河的形态和规模,以及通济渠与黄河之间的关系[1]。在2014年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通济渠郑州段作为大运河的一个组成部分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2]。 历史通济渠郑州段的前身为战国时期开凿的鸿沟的一段,隋朝时凿通济渠,唐、宋时期称做汴河。该段运河在隋朝至北宋期间为大运河的重要部分,商贾云集,使郑州一时成为重要的水陆交通枢纽。南宋以后,因为人为破坏和黄河的泛滥,该段运河逐渐淤积。元至正十一年(1351年),工部尚书贾鲁治理黄河,疏通漕运,运河方恢复通航,并在明清时期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清末以后,因黄河泛滥导致河道淤塞,运河逐渐废弃,不再通航使用[1]。 组成部分通济渠郑州段由通济渠索须河段和通济渠惠济桥段两部分组成。 通济渠索须河段通济渠索须河段是索须河的一部分,目前为郑州市区北部的城市泄洪排涝和景观河道。该段西起丰硕桥,东至索须河汇入贾鲁河处,呈西-东走西,全长约16千米[2]。该段河床宽200-300米,两岸有河堤,堤底宽20米以上,顶宽约7米[1]。 通济渠惠济桥段通济渠惠济桥段北起东孙庄村东侧的黄河大堤处,南至索须河段丰硕桥,全长约4千米,原为汴河故道,用以引黄河水入渠。尽管黄河多次泛滥淹没汴河故道,但该段河道在元末之前仍被作为区域性的航道而疏浚,至明清时期逐渐淤积废弃[1]。目前除惠济桥处尚保留一段河道外,其余部分的河道与河堤均已埋于地下。经考古调查和局部试掘,该段埋于地下的运河故道宽150至220米,河道两侧断续保留有河堤,堤底宽8至12米,顶宽4至6米[2]。 该段河道上现存有惠济桥,该桥始建于隋唐时期,为郑州最古老的石拱桥。现有桥梁为东西走向的明代三孔拱桥,桥身由青石砌成,长40余米,宽约5米[3]。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