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枝芒
金枝芒(1912年—1988年1月28日),本名陳樹英,其他筆名有陳英樹、殷枝陽、乳嬰、周容、周力、老陸、夏陽。1912年生於江蘇常熟,師範學校畢業後前往南洋擔任華校教師,同時進行文學創作,並加入馬來亞共產黨,成為馬華文學史上重要的左翼作家。 莊華興稱賞金枝芒的長篇小說《饑餓》可填補馬華文學「經典缺席」的空洞,黃錦樹認為《饑餓》的文學筆觸超越了宣傳。 生平赴南洋並加入馬共1912年,陳樹英出生於中國江蘇省常熟縣。1936年,與師範女生周文琴結婚,生兒承贊,交託岳母撫養,與夫人抵達新加坡,再北上霹靂督亞冷同漢華小任教。並開始在報章雜誌寫文章。 在馬來亞日占時期,1942年,任職於錫礦場鐵船機器修理部,同時參加抗日同盟會(地下組織)。1943年,離開錫礦場,轉到霹靂黑水港一帶,開芭種植旱稻、木薯等。這時期加入馬來亞共產黨。 日本戰敗後,1945年8月至1946年,任馬共《北馬導報》和《怡保日報》編輯。1946年,《怡保日報》被查封,奉調南下吉隆坡任抗日軍退伍同志會機關報《戰友報》編輯,兼任《民聲報》副刊編輯。1947年12月26日,在《戰友報》新年特刊以筆名周容發表〈談馬華文藝〉一文,反駁以胡愈之為首的民盟—僑民派,引發馬華文藝與僑民文藝論爭,歷時半年左右。 游擊鬥爭及《饑餓》1948年6月,緊急法令前夕,金枝芒轉入地下,被組織調往彭亨,參加馬來亞民族解放軍的抗英武裝鬥爭。先後參加《戰鬥報》、《團結報》和《火線上》編輯與出版工作。 1958年,主持戰鬥故事叢書《十年》編寫和出版工作。1959年杪,以中央根據地自丹霹邊區北遷馬泰邊境為故事背景,同時參考部隊老兵的筆記和口述,寫出長篇小說《饑餓》,由火炬出版社油印出版,署名老陸。1960年,《饑餓》再次由檳吉玻北星社油印出版。 回中國繼續革命活動1961年,金枝芒執行組織委託的任務,途徑越南前往中國,於是年年秒抵達北京。1968年,赴湖南籌備設立馬來亞革命之聲廣播電台。1969年11月15日,任職「馬來亞革命之聲」中文部主編。期間,寫成多部中、短篇小說,亦曾在《詩刊》等發表詩文。《華語馬來語對譯簡明詞典》(手抄打字本)也在這期間編纂完畢。 1979年,妻子周文琴獲准赴中國大陸探親,與妻久別重逢。1981年6月30日,革命之聲電臺結束,擔任馬共中央海外代表團秘書。1988年1月28日,心臟病發,逝世於北京醫院。留下遺孀與三男一女。 身後2001年,金枝芒長篇小說《饑餓》原訂由香港南島出版社出版,未成。 2004年,吉隆坡21世紀出版社出版《人民文學家金枝芒抗英戰爭小說選》,收〈督央央和他的部落〉、〈烽火中的牙拉頂〉和〈甘榜勿隆〉三個中篇,主編方山。[1] 2008年,吉隆坡21世紀出版社出版《饑餓》,使這部小說在創作完成將近半世紀之後首次公開出版(之前為地下油印流傳)。 2017年11月17日,新紀元大學學院中文系、21世紀出版社、文運書坊、新加坡《藝術天地》聯辦「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座談會。2018年3月出版《緬懷馬新文壇前輩金枝芒》專集。 作品
研究現狀
参考资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