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鏞金鏞(김용,?—1363年),安城人,高丽后期官员、武将。 生平他性格陰險詭詐,善用機謀,猜忌刻薄。恭愍王以高丽王子身份入元朝當宿衛時,金鏞侍從有功,屢次升遷至大護軍。1351年,恭愍王即位後,授任他為鷹揚軍上護軍,又上奏讓他擔任行省員外郎。元朝丞相脫脫派使者告誡恭愍王不要重用小人干預政事,趙日新當時任知申事,崔德林攔住使者,稱金鏞、承旨柳淑、金得培等人在朝中掌權。使者稟告恭愍王後,罷免了柳淑、金得培,而金鏞正受寵信,得以留任。 當時征东行省官員多在州郡徵斂財物,宣使嚴淑到永州河陽收取公田稅,又額外徵收綜布六百匹,通過驛站送往京城。恭愍王聽說後,召來金鏞責問:“行省屬吏外出搜刮,禁令已頒佈很久,為何違法擾民?”將嚴淑下獄交巡軍處置,不久釋放。1352年,記錄金鏞侍從的功勞為一等,賜給他土田奴婢,任命為密直副使,賜號“輸忠奮義功臣”。 趙日新作亂,進犯行宮,殺死很多宿衛。金鏞當晚在宮內當值,獨自倖免,又未抵抗賊人,議論紛紛,恭愍王也懷疑他,將他杖責後流放海島。1354年,元朝討伐張士誠,派使者招募名將,恭愍王封金鏞為安城君,派他前往。第二年金鏞東還,被任命為知都僉議司事。金鏞與鄭世雲、洪義和贊成事金普爭權。恰逢金普母親去世,金鏞等人秘密指示行省都事崔介上書,請求令百官為父母守三年喪。金鏞等人偽造圣旨,將奏書下發都評議司,逼迫施行。恭愍王悉知實情後,將金鏞流放濟州,並廢除三年喪制。1356年,又召他回來任命為僉議評理,不久,改任中書門下侍郎、平章事。判密直辛貴被贬在外,妻子康氏獨居,很多大臣與她私通,金鏞也與她有染。辛貴母親向御史臺控告,審訊時,金鏞因受寵信獨自免罪。金鏞擔任巡軍萬戶時,招集近千無賴隸屬巡軍,經常隨身護衛。八關會時,元朝侍衛忽赤與巡軍分隊扈衛,兩隊因爭路發生衝突,巡軍毆打忽赤將軍。忽赤向恭愍王訴告,恭愍王置之不理。 金鏞一向與鄭世雲爭寵。1362年,當鄭世雲與安祐、金得培、李芳實平定红巾军時,金鏞偽造圣旨,密令安祐等人殺死鄭世雲,又以殺鄭世雲的罪狀殺死安祐等人。後金鏞改任贊成事。當初楊廣諸州及水原府向红巾军投降,朝廷將水原府降為郡,削除其四部曲,隸屬安城。此時金鏞收受水原人賄賂,又將水原復升為府,歸還其部曲。金鏞曾遇到諫議大夫金漢龍,說:“祝賀您即將拜官奉翊!”金漢龍高興地叩頭致謝。 1363年,金鏞派金守、曹連等五十餘人,夜間來到行宮所在的興王寺,殺死守門人後直入,相互稱呼為宰臣,假稱奉国王旨意,殺死侍衛金漢龍、僉議評理王梓、文睿府左司尹金台、權宦姜元吉及七八名衛士,直撲寢殿。宦者李剛達背著恭愍王藏到太后密室。谋反者進入寢殿,見宦者安都赤正代替恭愍王臥床,便殺了他,然後歡呼萬歲。事後得知恭愍王還活著,便假裝對眾人說:“切勿驚動聖駕!”派四十餘黨羽監管宮內事務,催促膳夫進膳,想讓恭愍王不疑後出來。其黨羽入城殺留都宰相,此時諸相因為在妙蓮寺為國祈福,聽聞變故,準備到巡軍處集兵討賊,而賊人先頭騎兵已到妙蓮洞口,政丞柳濯等人棄馬從小路逃到巡軍營。金鏞獨自未去妙蓮寺,先到巡軍處集眾,揚言討賊,對諸相說:“諸公率此兵先去行在,我也收攏散卒隨後趕到。”柳濯懷疑金鏞有異心,留下觀望。金鏞與門客、巡軍提控華之元等人,凡是抓到賊人,不審訊就殺掉滅口。叛亂平定後,高丽朝廷以討賊之功將金鏞記功為一等。 當時廉悌臣剛拜任政丞,宰樞等人前往祝賀,金鏞擺酒,對廉悌臣說:“三患已去,為何還不高興?”沒人知道他指什麼。有人說洪彥博之死是一患去,賊黨被殲是二患去,此後百姓無憂是三患去;也有人說“三患”指洪彥博、鄭世雲、三元帥,洪彥博以勳戚身份任首相,金鏞雖掌權卻不能獨斷,所以這樣說。興王寺賊黨被捕者有九十餘人,金鏞一概不審訊,人們都懷疑他。恭愍王召見金鏞說:“本想將你交巡軍審問,但念及前功,姑且從輕發落。”當即將他流放密城郡,令巡軍提控表德麟押解,又將其黨羽之元及大護軍高等人流放外地。自此月初月末,天空無光,無雲卻陰沉,等金鏞離去後,天氣才轉晴。 不久,朝廷派大護軍林堅味、護軍金斗將金鏞逮捕,與按廉李寶林一同審訊。金鏞說:“我八年內三次為宰,無欲不遂,豈有犯上之心?只是想除去洪侍中而已。”林堅味等人質問:“為何殺安都赤?”金鏞無話可答,最終被肢解示眾,屍體運往各道巡展,首級懸掛市中,家產被抄沒,親屬被斬,黨羽十餘人被殺,數十人被杖責流放。 金斗初到密城時,在樓下叩拜,金鏞顛倒著下樓迎接,自覺罪重,見到金斗時驚魂未定。在樓上飲酒時,他還不知金斗是何人,酒過三巡才醒悟,說:“您是金將軍?”金鏞被殺後,恭愍王追念不已,為之落淚,連嘆:“今後可依靠誰?”命令巡軍不再追究金鏞黨羽。[1][2] 参考文献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