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爾泰淖爾烏梁海阿勒坦淖(諾)爾烏梁海(蒙古语:ᠠᠯᠲᠠᠨ “阿爾泰淖爾烏梁海”为清朝所用称呼,其自称为“特楞古特”[1]。“阿勒坦淖爾”这个蒙古语地名在当地突厥语中称“阿勒屯库勒”(现代南北[2]阿爾泰語:Алтын Кӧл),均为“金湖”之意。阿爾泰烏梁海的“阿爾泰”则有“金山”之称。 范围乾隆年间清朝招抚乌梁海时,清兵大本营在达尔钦图河流域附近的阿勒和硕(今阿尔泰共和国阿克塔什),而哈屯河流域非常驻兵。按照俄方记载,清属乌梁海人主要是属阿克别克(白骨头,突厥人指贵族出身)的阿尔泰族,当地人称丘依·兀鲁思(Chui Volost),瓦西里·拉德洛夫认为位于该地吹河戈壁草原的游牧部落在此時向清朝和沙俄双重朝贡[3],別·阿·契哈切夫称特楞古特人(阿勒坦淖尔乌梁海)的本部位于库赉草原。 歷史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原由準噶爾統治,噶尔丹策零时,特楞古特是准噶尔汗国的二十四个鄂托克之一[1]。乾隆年間滅準噶爾,招撫烏梁海各部落。乾隆二十二年(1757年),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宰桑特勒伯克、扎爾納克率部內附,授總管。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置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二旗,每旗設總管一人。二十七年,定二旗各設佐領二人。其牧地“南與杜爾伯特接界,東與唐努烏梁海接界,西與哈薩克接界,北與俄羅斯接界。”[4] 道光以後邊政漸弛,清兵往往不再到阿勒坦淖爾烏梁海一帶巡查邊界卡倫、鄂博。俄羅斯人乘機在該部境內的吹河流域築城。咸豐十年(1860年)中俄訂立《北京條約》及其後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將阿勒坦淖爾烏梁海割讓予俄罗斯帝国。同治六年(1867年)十月,阿勒坦淖爾總管莽岱(Мандай)奏報俄人收繳他及總管齐察罕(Чычкан)的印信[5]。齐察罕在归属俄国後也称为齐察罕·捷瑟格舍夫。 俄國將其劃入托木斯克省。1922年6月1日,苏维埃俄国在其地成立“卫拉特自治州”(一譯“奧伊羅特自治州”[6]),1948年1月7日改名為戈爾諾-阿爾泰自治州。1992年改为阿尔泰共和国。 参见延伸阅读[在维基数据编辑] 参考文献引用书籍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