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少廷
陳少廷(1932年5月17日—2012年9月30日),台灣屏東縣人,台灣政治學者,曾任《大學雜誌》社長。著有《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在台灣民主運動盛興的1970年代中,是學術圈中推動台灣的民主運動與文化運動的重要人物之一。 早年生涯1932年5月17日出生於屏東佳冬四塊厝,陳少廷的家族是當地望族。父親陳銓生是「台灣文化協會」會員,曾留學日本法政大學就讀法律,是台灣日治時期留學生抗日運動中的活躍分子。陳少廷5歲時父親病逝,由母親撫養長大。 1949年就讀屏東高中時,因借腳踏車給教師,被特務機關偵訊,自新後轉學至台南長榮中學,並須定期報告行蹤。 1952年報考大學前夕,陳少廷再次遭特務機關拘留,在大學聯考前夕被釋放,考入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1959年取得台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法學碩士,論文題目為《國家極權主義之研究》[3]。畢業後被台大政治系聘為教師。 1961年與1963年因與台大哲學系教授殷海光於《自由中國》雜誌撰文,兩度遭警備總部約談拘留,後以「不得教學、不得出國」為條件獲釋。 青年時期陳少廷深受白色恐怖之苦。但因優異的學術表現,獲聘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在台研究員。 壯年時期1968年陳少廷與鄧維楨、郭正昭、王曉波、張俊宏等台大畢業生一同創刊《大學雜誌》,1970年改組擴充後出任社長。陳少廷於《大學雜誌》中發表多篇文章與政論,探討許多「民主」的概念,並介紹蔣渭水、賴和、林獻堂、楊肇嘉、蔡惠如等日治時期的台灣民主運動重要人物,更率先主張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 1971年遇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台大法言社舉辦「應否全面改選中央民意代表辯論會」,邀請陳少廷與台大周道濟教授參與辯論,此次辯論會大為轟動,震撼台大校園。 1973年1月,《大學雜誌》內部分裂,雜誌由張俊宏主導,內容從鼓吹台灣民主化運動變為充滿政治色彩,陳少廷憤而撰書抨擊。同年2月,陳少廷參選監察委員,以一席之差落選。 1968年至1979年間,陳少廷在政治領域的著述豐富,此時期不論是在學術界或台灣民主運動界,陳少廷皆擁有一定的份量。 晚年生涯1987年台灣解嚴後,陳少廷不再受政治打壓,恢復教職。曾任教於台灣大學及世界新聞專校(現世新大學)。也參與發起現代學術研究會、台灣教授協會。 1999年東帝汶公投獨立,陳少廷寫了《東帝汶公投獨立的啟示》,他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亞洲的殖民地,除了台灣之外,現在統統都獨立了,東帝汶能,為何只有台灣不能?而且與東帝汶比較,台灣獨立的條件優越很多。」 從書房、編輯,到社運街頭上,陳少廷以不同面相扮演多重角色,但不變的是他一直在推動台灣的民主運動與文化運動。 《台灣新文學運動簡史》
1977年,陳少廷出版《台灣新文學簡史》,是台灣第一本新文學運動史相關著作。陳少廷是以黃得時於日治時期寫的《台灣新文學概說》一文為基礎[5],加上新的資料以及觀點,是自20世纪20年代台灣新文學運動以來,第一次結集成冊的台灣文學史專書[6]。 陳少廷以一位政治學者的身份發布此書,雖非文學研究專業,但後來的相關研究認為此書的出版,確實激發了後來文學專業學者,寫出更完整的台灣新文學史的原動力。後來的台灣文學史想關著述有:葉石濤的《台灣文學史綱》,彭瑞金的《台灣新文學40年》,以及陳芳明的《台灣新文學史》。 著作
相關報導及評論
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