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德錦陳德錦(1958年11月2日—)[1],香港作家、学者。廣東新會人。生于澳門。 生平簡歷陳德錦生於澳門,當地協和小學畢業,於1970年到香港威靈頓英文中學求學。浸會學院中文系畢業(1978-1982)[1],並於新亞研究所碩士班畢業(1982-1985)[1],後獲香港大學哲學碩士學位(1993-1995[1])及香港浸會大學哲學博士學位(2002)。1978年與唐大江、吳基信、麥建忠等成立「新穗文社」,出版文學刊物。後文社改爲出版社,出版《新穗詩刊》(1978-1986)及文學叢書。1981年與友人發起組織香港青年作者協會,並任該會會刊《香港文藝》主編,並任該會主席(1984-1985)。曾任中學教師、出版社編輯、嶺南學院(今嶺南大學)中文系講師、助理教授(1989-2010)等職。 評論盧凱彤性傾向及情緒病事件在2018年8月9日晚上,陳德錦在其個人Facebook發表公開帖子,就藝人盧凱彤於2018年8月5日自殺身亡一事評論,原文如下「女藝人自戕,她的同性伴侶被三份中文報紙的娛樂版稱為『遺孀』。中國人稱丈夫逝世者女性為『孀』沒錯,錯在『孀』乃真正的一男一女婚姻下的那個『未亡人』而言,不能用在這類同性婚姻上。不清楚兩人的同性婚姻登記中是否要分別『夫、妻』,還是二人默認了身份角色。傳媒不加括號用了『孀』字,大概是尊重女藝人,不想視為諷刺。 然而,錯就是錯,怪就是怪,傳媒不加思索便用了。 不過,問題還在這位『丈夫』,二十多歲就患躁鬱症,纏綿多年,其實不宜『娶妻』,硬要這樣橫空出世,竟釀成悲劇。」 陳德錦發表言論後,被多名網民留言抨擊陳德錦言論假借討論新聞用語,實際上是歧視同性婚姻及情緒病患者。陳德錦以「幾得意的言論。思考中。」及「對方(盧凱彤的伴侶余氏)又不是醫學專家,效果全無。全無啊,陰功」回應網民的留言。其後,新聞工作者及從事研究家庭和婚姻的作家阿離在Facebook及獨立媒體發表文章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指出陳德錦言論是對同性婚姻、婚姻意義及情緒病的不了解及偏見,因為盧凱彤及其同性伴侶是在加拿大註冊結婚,而加拿大的Civil Marriage Act規定,婚後女同性伴侶的稱呼是「太太」或「妻子」;阿離也指出陳德錦的言論中,形容盧凱彤的伴侶余氏不是醫學專家,對盧凱彤的情緒病沒有幫助的說法,只有在比較貼近封建的婚姻觀的婚姻功能主義論,才會形容婚姻是對婚後伴侶有功用才應該結婚。 陳德錦在2018年8月10日在其個人Facebook刪除有關帖子,未有表示刪除原因。現時陳德錦在文壇聲望極差。 文學獎陳德錦獲得的文學獎包括:
著作詩集:
散文集:
小說集:
文學評論:
參考來源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