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
|
行政督察區
|
專署駐地
|
行政代碼
|
縣等級
|
縣市局
|
駐地(2023年4月)
|
北洋時期
|
沿革
|
省政府直轄
|
13001
|
不適用
|
昆明市
|
今昆明市盤龍區
|
(滇中道)
|
民國8年(1919年),雲南省長唐繼堯以廢督裁兵實行民治為由,設立雲南市政公所,後因政變而裁撤。民國11年(1922年)唐繼堯重掌滇政,恢復舊制,並改名昆明市政公所,受省政府監督。民國17年(1928年)8月1日,省政府成立昆明市政府[參 9],劃昆明縣城區及周圍27村為市區。民國24年(1935年)3月經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參 10]。
|
13002
|
一等
|
昆明縣
|
今昆明市盤龍區;民國34年(1945年)8月遷治官渡(今昆明市官渡區官渡街道)
|
滇中道 (駐地)
|
清代為雲南府附郭昆明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因與昆明市重名,民國34年(1945年)1月改名穀昌縣[參 11],民國37年(1948年)2月恢復原名[參 12][註 4]。
|
13003
|
三等
|
富民縣
|
伏龍鎮(今富民縣永定街道)
|
滇中道
|
|
13005
|
三等
|
呈貢縣
|
龍街鄉(今昆明市呈貢區龍城街道)
|
滇中道
|
|
13006
|
三等
|
羅次縣
|
碧城鎮(今祿豐市東北碧城鎮)
|
滇中道
|
|
13007
|
三等
|
祿豐縣
|
姚陵鎮(今祿豐市駐地金山鎮)
|
滇中道
|
|
13008
|
三等
|
易門縣
|
今易門縣城區
|
滇中道
|
|
13009
|
二等
|
嵩明縣
|
嵩陽鎮(今嵩明縣嵩陽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嵩明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0
|
三等
|
晉寧縣
|
建寧鎮(今昆明市晉寧區東北晉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晉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1
|
三等
|
安寧縣
|
永安鎮(今安寧市連然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安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2
|
三等
|
昆陽縣
|
寶山鄉(今昆明市晉寧區駐地昆陽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昆陽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3
|
一等
|
武定縣
|
今武定縣駐地獅山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武定直隸州直轄地,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5
|
三等
|
祿勸縣
|
今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駐地屏山街道
|
滇中道
|
|
13033
|
一等
|
玉溪縣
|
州城鎮(今玉溪市紅塔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新興州,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新興縣,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休納縣,因縣駐地為古休納縣城,故名[參 13]。後以該縣名為少數民族部落之名,詞意不夠雅馴,於民國5年(1916年)11月更名玉溪縣,以縣境有玉溪河得名[參 14]。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河口對汛督辦區
|
今河口瑤族自治縣駐地河口鎮
|
(蒙自道)
|
清末設置河口交涉副督辦公署,為負責對外交涉和安邊保土的軍事、外交職權的行政機關。民國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辦公署為河口對汎督辦公署,直隸於省。民國4年(1915年)由中央規定改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職權。民國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權;民國23年(1934年)劃為對汛特別行政區,除兼有軍事、外交權外,擁有對汛區的一切行政權、司法權,為省轄特別區。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合併為滇越邊區對汎督辦公署,並將兩對汎督辦公署原轄各鄉鎮分別劃還原屬各縣暨增設南屏新縣[參 15]。
|
不適用
|
不適用
|
麻栗坡對汛督辦區
|
麻栗坡街(今麻栗坡縣駐地麻栗鎮)
|
(蒙自道)
|
清末設置麻栗坡交涉副督辦公署,為負責對外交涉和安邊保土的軍事、外交職權的行政機關。民國2年(1913年)改交涉副督辦公署為麻栗坡對汎督辦公署,直隸於省。民國4年(1915年)由中央規定改為特別區域,兼理司法職權。民國6年(1917年)另具有部分行政權;民國23年(1934年)劃為對汛特別行政區,除兼有軍事、外交權外,擁有對汛區的一切行政權、司法權,為省轄特別區。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合併為滇越邊區對汎督辦公署,並將兩對汎督辦公署原轄各鄉鎮分別劃還原屬各縣暨增設南屏新縣[參 15]。
|
第一區
|
昭通縣
|
13024
|
二等
|
巧家縣
|
今巧家縣白鶴灘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巧家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6
|
一等
|
昭通縣
|
今昭通市昭陽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昭通府附郭恩安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參 16]。
|
13027
|
一等
|
永善縣
|
今永善縣南蓮峰鎮
|
滇中道
|
|
13028
|
三等
|
綏江縣
|
今綏江縣駐地中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靖江縣,因與江蘇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縣瀕金沙江得名[參 13]。
|
13029
|
三等
|
魯甸縣
|
今魯甸縣駐地文屏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魯甸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13030
|
三等
|
大關縣
|
今大關縣駐地翠華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大關廳,民國2年(1913年)3月改置縣。
|
13031
|
三等
|
鹽津縣
|
鹽井渡(今鹽津縣駐地鹽井鎮)
|
滇中道 |
民國6年(1917年)1月析大關縣黎山以北鹽井渡地區的14個鄉置縣[參 17]。
|
13036
|
一等
|
鎮雄縣
|
今鎮雄縣駐地烏峰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鎮雄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37
|
三等
|
威信縣
|
扎西(今威信縣駐地扎西鎮)
|
(滇中道)
|
民國6年(1917年),析鎮雄縣置威信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威信行政區置威信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置縣[參 18]。民國25年(1936年)7月國民政府核准[參 19]。
|
13038
|
二等
|
彝良縣
|
角奎(今彝良縣駐地角奎鎮)
|
滇中道
|
|
第二區
|
曲靖縣
|
13016
|
二等
|
曲靖縣
|
今曲靖市麒麟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曲靖府附郭南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參 16]。
|
13017
|
二等
|
平彝縣
|
今富源縣駐地中安街道
|
滇中道
|
|
13018
|
一等
|
宣威縣
|
今宣威市城區
|
滇中道
|
清代為宣威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19
|
二等
|
霑益縣[註 5]
|
今曲靖市沾益區駐地西平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霑益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0
|
三等
|
馬龍縣
|
今曲靖市馬龍區駐地通泉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馬龍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1
|
二等
|
陸良縣
|
今陸良縣駐地中樞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陸涼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係因邑人牛星輝以「涼」義近放薄,文嫌不馴,首倡呈請政府改「涼」為「良」,經省批准改名[參 20]。
|
13022
|
二等
|
羅平縣
|
今羅平縣駐地羅雄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羅平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3
|
二等
|
尋甸縣
|
今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駐地仁德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尋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25
|
一等
|
會澤縣
|
今會澤縣駐地金鐘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東川府附郭會澤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東川縣,以舊府名得名[參 16]。民國18年(1929年)11月恢復原名[註 6]。
|
第三區
|
彌勒縣
|
13004
|
一等
|
宜良縣
|
今宜良縣駐地匡遠街道
|
滇中道
|
|
13032
|
二等
|
澂江縣[註 7]
|
今澄江市駐地鳳麓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澂江府附郭河陽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以舊府名得名。
|
13034
|
三等
|
路南縣
|
今石林彝族自治縣駐地鹿阜街道
|
滇中道
|
清代為路南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35
|
三等
|
江川縣
|
今玉溪市江川區東北江城鎮
|
滇中道
|
|
13052
|
三等
|
華寧縣
|
今華寧縣駐地寧州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寧縣。因與甘肅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改名黎縣。因縣境在唐代為黎州地,故名[參 13]。民國20年(1931年)更名華寧縣,因縣城西北面緊靠華蓋山,山上有寧壽寺,又縣境曾置寧州,取華蓋山、寧壽寺首字為縣名[參 21]。
|
13059
|
二等
|
瀘西縣
|
今瀘西縣駐地中樞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廣西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廣西縣。因與廣西省名重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更名[參 22]。
|
13060
|
三等
|
彌勒縣
|
今彌勒市駐地彌陽鎮
|
蒙自道
|
|
13061
|
三等
|
師宗縣
|
今師宗縣駐地丹鳳街道
|
蒙自道
|
|
13062
|
三等
|
邱北縣[註 8]
|
錦屏鎮(今丘北縣駐地錦屏鎮)
|
蒙自道
|
|
第四區
|
硯山縣
|
13054
|
一等
|
文山縣
|
今文山市城區
|
蒙自道
|
清代為開化府附郭文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更名開化縣,以舊府名得名。因與浙江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縣名[參 13]。
|
13055
|
一等
|
馬關縣
|
白馬關(今馬關縣駐地馬白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安平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安平縣。因與直隸、貴州二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舊地名「白馬關」去「白」字得名[參 13]。
|
13056
|
二等
|
西疇縣
|
西灑街(今西疇縣駐地西灑鎮)
|
(蒙自道)
|
民國3年(1914年)以馬關縣西灑地區設普蘭行政區,民國9年(1920年)與馬關縣疇陽地區合併置西疇縣。縣以兩地地名首字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3]。
|
13057
|
一等
|
廣南縣
|
啟明鎮(今廣南縣駐地蓮城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廣南府附郭寶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廣南縣,因舊府名得名[參 24]。
|
13058
|
二等
|
富寧縣
|
文華鎮(今富寧縣駐地新華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富寧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富州縣。民國26年(1937年)1月更名,以古名富州、安寧州各取一字組成,寓富饒寧靜之意[參 25]。
|
13100
|
三等
|
硯山縣
|
江那(今硯山縣駐地江那鎮
|
(蒙自道)
|
民國22年(1933年)6月以文山縣、廣南縣的江那縣佐、小維摩縣佐地合置硯山設治局。因境西北郊有山形如硯而得名[參 26]。民國24年(1935年)7月1日改置縣。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7]。
|
第五區
|
建水縣
|
13044
|
二等
|
蒙自縣
|
今蒙自市駐地文瀾街道
|
蒙自道 (駐地)
|
|
13045
|
一等
|
建水縣
|
建安鎮(今建水縣駐地臨安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臨安府附郭建水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臨安縣,以舊府名得名。因與浙江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名建水縣[參 13]。
|
13046
|
三等
|
曲溪縣
|
曲江歐旗營(新街,今建水縣曲江鎮)
|
(蒙自道)
|
民國2年(1913年)析建水縣北區設曲江行政區,屬縣級行政機關,隸蒙自道。民國7年(1918年)裁撤曲江行政區為建水縣曲江縣佐,民國11年(1922年)以建水縣曲江縣佐地置縣,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23]。
|
13047
|
二等
|
通海縣
|
今通海縣駐地秀山街道
|
蒙自道
|
|
13048
|
三等
|
河西縣
|
今通海縣西北河西鎮
|
蒙自道
|
|
13050
|
一等
|
石屏縣
|
今石屏縣駐地異龍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石屏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51
|
一等
|
開遠縣
|
今開遠市城區
|
蒙自道
|
清代為阿迷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阿迷縣。民國20年(1931年)12月改名,因明代開遠縣名得名,意為「四面伸開,連接廣遠」[參 21]。
|
13053
|
一等
|
箇舊縣
|
今箇舊市駐地城區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箇舊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04
|
三等
|
金平縣
|
金河(今金平苗族瑤族傣族自治縣駐地金河鎮)
|
(蒙自道)
|
清代為建水勐拉刀土司、者米王土司、茨通壩李土司及勐丁張土司地。民國6年(1917年)改土歸流,設金河行政區,轄刀、王、李三土司地;設勐丁行政區,轄勐丁張土司地,屬蒙自道。民國21年(1932年)改設金河設治局及平河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9月1日合併兩個設治局置金平縣,各取首字為名。民國25年(1936年)7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設置[參 19]。
|
13105
|
三等
|
屏邊縣
|
玉屏街(今屏邊苗族自治縣駐地玉屏鎮)
|
(蒙自道)
|
民國2年(1913年)5月,析文山縣外南區、外西區的一部分設立靖邊行政區,駐大窩子。民國22年(1933年)12月以雲南省行政區的設立與現行制度不符,改行政區為縣以符法令而固邊防。縣名寓意屏障邊疆[參 28]。
|
未定
|
未定
|
同春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5月21日總統令准以建水縣之六合、瑞雲、敦厚、太和、猛弄、永樂等6鄉鎮,蒙自縣之犒吾、克甲、納更等3鄉鎮,箇舊縣之和鄰鄉置縣。因境內有同春山,故名[參 15]。
|
未定
|
未定
|
靖南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5月21日總統令准以建水縣之永平、永樂2鄉所,石屏縣之瓦璋、洛左、思陀3鄉,元江縣之大興鎮、騎馬鄉置縣。縣名取安靖南防之意[參 15]。
|
未定
|
未定
|
南屏縣
|
未定
|
(蒙自道)
|
民國38年(1949年)6月11日總統令准以雲南省河口、麻栗坡兩個對汎督辦公署轄各鄉鎮置縣[參 15]。
|
第六區
|
新平縣
|
13041
|
三等
|
雙柏縣
|
龍山镇(今楚雄市南子午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南安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南安縣。因與福建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稱摩芻縣,以元摩芻千戶所名得名[參 13]。因「摩芻」二字「本為夷寨之名,無意義,欠雅馴」,民國14年(1925年)雲南省政府批准改名雙柏縣,以漢晉古縣名得名[參 29]。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令准更名[參 30][註 9]。
|
13049
|
三等
|
峨山縣
|
今峨山彝族自治縣駐地雙江街道
|
蒙自道
|
清代為嶍峨縣。因「嶍」字當時無電碼,拍電報時有困難,民國18年(1929年)11月改名[參 22]。
|
13065
|
二等
|
墨江縣
|
聯珠鎮(今墨江哈尼族自治縣駐地聯珠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他郎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他郎縣[參 24]。因「他郎」是村寨名稱,詞欠雅馴,民國5年(1916年)11月更名墨江縣,因縣境有阿墨江,故名[參 31]。
|
13106
|
一等
|
景東縣
|
今景東彝族自治縣駐地錦屏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景東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08
|
二等
|
元江縣
|
今元江哈尼族彝族傣族自治縣城區
|
普洱道
|
清代為元江直隸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09
|
三等
|
新平縣
|
今新平彝族傣族自治縣駐地桂山街道
|
普洱道
|
|
13111
|
三等
|
鎮沅縣
|
按板井(南丘井,今鎮沅彝族哈尼族拉祜族自治縣西南按板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鎮沅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18
|
不適用
|
龍武設治局
|
猛鮓伍(今石屏縣西北龍武鎮)
|
(蒙自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石屏縣龍朋縣佐地及新平、峨山、河西、通海4縣部分屬地置龍武設治局[參 32],民國21年(1932年)7月正式成立[參 33];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34]。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龍武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第七區
|
思茅縣
|
13063
|
三等
|
思茅縣
|
今普洱市思茅區駐地思茅鎮
|
普洱道 (駐地)
|
清代為思茅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64
|
二等
|
寧洱縣
|
今寧洱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寧洱鎮
|
普洱道
|
清代為普洱府附郭寧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普洱縣。因與本省道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6月恢復原名[參 35]。
|
13094
|
三等
|
佛海縣
|
猛海(象山鎮,今勐海縣駐地勐海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三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佛海縣,以縣駐地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13098
|
二等
|
車里縣
|
景德(今景洪市駐地允景洪街道)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一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車里縣,以縣駐地舊名得名。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13099
|
三等
|
南嶠縣
|
猛遮(今勐海縣西勐遮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二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五福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民國23年(1934年)2月更名[參 37]。
|
13101
|
三等
|
鎮越縣
|
勐捧(今勐臘縣西南勐捧鎮);民國19年(1930年)遷治易武(今勐臘縣北易武鎮)[參 38]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五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鎮越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13102
|
三等
|
六順縣
|
官房(今普洱市思茅區西南六順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八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蘆山縣。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並更名。[參 36]。
|
13103
|
三等
|
江城縣
|
猛烈(今江城哈尼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勐烈鎮)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4月設勐烈行政區,勐烈彈壓委員改為勐烈行政委員。民國18年(1929年)9月13日,雲南省政府第110次省務會議批准以(墨江縣屬)猛烈行政區及元江、寧河2縣部分區域設置江城縣。因縣城四周皆江,為天然城池,故名。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參 36]。
|
13128
|
不適用
|
寧江設治局
|
今勐海縣北勐往鄉
|
(普洱道)
|
民國初為置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四區轄境行政分局,民國16年(1927年)設置臨江行政區。因行政區制度早已廢除,為開發邊疆起見,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設置寧江設治局,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39]。
|
不適用
|
不適用
|
普文縣
|
今景洪市東北普文鎮
|
(普洱道)
|
民國18年(1929年)12月11日行政院核准以普思沿邊行政總局第七區置縣[參 40]。民國21年(1932年)9月撤銷,併入思茅縣[參 24]。
|
不適用
|
不適用
|
象明縣
|
倚邦(今勐臘縣西北象明彝族鄉倚邦村)
|
(普洱道)
|
民國2年(1913年)置第六區行政分局,屬普思沿邊行政總局。民國16年(1927年)改置象明縣。民國18年(1929年)裁撤,併入鎮越縣。
|
第八區
|
姚安縣
|
13014
|
三等
|
元謀縣
|
元馬鎮(今元謀縣駐地元馬鎮)
|
滇中道
|
|
13039
|
一等
|
楚雄縣
|
今楚雄市駐地鹿城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楚雄府附郭楚雄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13040
|
三等
|
廣通縣
|
敦仁鎮(今祿豐市西廣通鎮)
|
滇中道
|
|
13042
|
三等
|
牟定縣
|
今牟定縣駐地共和鎮
|
滇中道
|
清代為定遠縣,因與安徽、四川、陝西3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以三國、元初分別置牟州於縣境,故名[參 13]。
|
13043
|
三等
|
鹽興縣
|
黑鹽井(今祿豐市西北黑井鎮)
|
滇中道
|
民國2年(1913年)4月析定遠縣及廣通縣之黑鹽井等地置縣[參 41][參 42]。一作民國元年(1913年)置[參 43]
|
13069
|
三等
|
永平縣
|
曲硐(今永平縣駐地博南鎮南曲硐村)
|
騰越道
|
|
13072
|
二等
|
大理縣
|
中和鎮(今大理市北大理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大理府附郭太和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大理縣,因舊府名得名[參 44]。
|
13073
|
二等
|
祥雲縣
|
今祥雲縣駐地祥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南縣。因與省名重名,民國18年(1929年)11月23日更名。以「彩雲南現,人以為祥」,故名[參 22][註 10]。
|
13075
|
三等
|
鳳儀縣
|
今大理市東鳳儀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趙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趙縣。因與直隸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因地處鳳儀山(三耳山)東麓,故名[參 13]。
|
13076
|
三等
|
鄧川縣
|
今洱源縣東南鄧川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鄧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78
|
三等
|
雲龍縣
|
城廂(雒里鄉,今雲龍縣南寶豐鄉);民國18年(1929年)遷治石門(上里鎮,今雲龍縣駐地諾鄧鎮)[參 45]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龍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79
|
一等
|
彌渡縣
|
今彌渡縣駐地彌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大理府督捕通判駐彌渡,民國2年(1913年)4月以鳳儀縣,雲南縣,賓川縣,蒙化縣四縣插花地合併改置縣。
|
13086
|
一等
|
蒙化縣
|
今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駐地南詔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蒙化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7
|
三等
|
漾濞縣
|
下街(今漾濞彝族自治縣駐地蒼山西鎮東下街村);民國5年(1916年)遷治上街(化平鎮,今漾濞彝族自治縣駐地蒼山西鎮)[註 11]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6月析蒙化廳漾濞司和雲龍州、永平縣、浪穹縣插花地置。因漾濞江得名[參 42]。
|
13090
|
二等
|
姚安縣
|
今姚安縣駐地棟川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清代為姚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
|
13091
|
三等
|
鹽豐縣
|
白鹽井(今大姚縣西北石羊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析姚州白鹽井地方置縣[參 46][註 12]。
|
13092
|
三等
|
鎮南縣
|
今南華縣駐地龍川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清代為鎮南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93
|
三等
|
大姚縣
|
今大姚縣駐地金碧鎮
|
分別屬 滇中道、 騰越道
|
|
13095
|
一等
|
順寧縣
|
今鳳慶縣駐地鳳山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順寧府附郭順寧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13096
|
三等
|
昌寧縣
|
右甸(今昌寧縣駐地田園鎮)
|
(騰越道)
|
民國22年(1933年)10月,雲南省政府批准,由保山(舊為永昌府)、順寧(舊為順寧府)2縣相鄰的部分區鄉析置設縣,取清代「永昌」、「順寧」兩府名稱之第二字,謂之「昌寧」,寓昌盛安寧之意[參 47]。民國24年(1935年)5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48]。
|
13112
|
三等
|
永仁縣
|
永定鄉仁和街(今四川省攀枝花市東南仁和區大河中路街道);民國29年(1940年)遷治永定鎮(今永仁縣駐地永定鎮)
|
(騰越道)
|
民國2年(1913年)以清代大姚縣苴卻巡檢司轄域置苴卻行政區,設苴卻行政委員。民國13年(1924年),苴卻行政區改置永仁縣,取永境內永定、仁和兩大集鎮首字為名,另有「永遠施行仁義」之意。民國18年(1929年)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核准[參 23]。
|
第九區
|
緬寧縣
|
13066
|
三等
|
雙江縣
|
冬春駐猛猛(猛猛鎮,今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駐地勐勐鎮,夏秋駐那賽營盤(那賽鎮,今雙江拉祜族佤族布朗族傣族自治縣西沙河鄉營盤村)[參 49]
|
(普洱道)
|
民國16年(1927年)以瀾滄、緬寧二縣的上改心、四排山縣佐地和勐勐土司地合置雙江縣。民國17年(1928年)2月成立縣政府[註 13]。因瀾滄江、小黑江流經縣境,故名。民國18年(1929年)9月13日雲南省政府第110次會議批准;11月國民政府行政院令准[參 23]。
|
13070
|
二等
|
鎮康縣
|
德黨(今永德縣駐地德黨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康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康縣。因與浙江、廣西二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鎮康縣。因縣境在元代屬鎮康路,故名[參 13]。
|
13097
|
一等
|
雲縣
|
今雲縣駐地愛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雲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07
|
三等
|
景谷縣
|
今景谷傣族彝族自治縣駐地威遠鎮老街
|
普洱道
|
清代為威遠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威遠縣。因與四川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景谷縣。因縣駐地西臨景谷江,故名[參 13]。
|
13110
|
一等
|
瀾滄縣
|
謙糯(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東北謙六彝族鄉);民國15年(1926年)決定在勐朗壩建立縣治,先行遷駐迤宋(佛房,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地勐朗鎮東佛房社區);民國25年(1936年)遷至勐朗壩(今瀾滄拉祜族自治縣駐地勐朗鎮);民國29年(1940年)又遷回佛房[參 50]。
|
普洱道
|
清代為鎮邊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鎮邊縣。因與廣西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更名瀾滄縣,因瀾滄江得名[參 13]。
|
13113
|
三等
|
緬寧縣
|
鳳翔鎮(今臨滄市臨翔區駐地鳳翔街道)
|
分別屬 滇西道、 普洱道
|
清代為緬寧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21
|
不適用
|
滄源設治局
|
猛董(猛董鎮,今滄源佤族自治縣駐地勐董鎮)
|
(普洱道)
|
民國23年(1934年)1月,英國入侵爐房,是為「班洪事件」;4月,為保衛邊境,瀾滄縣勐角董、大蠻海、岩帥土司改流,要求建設縣駐地,年底決定擬設置設治局[參 51]。民國26年(1937)9月設立滄源設治局[參 52]。因其來源於瀾滄縣,故名。
|
13129
|
不適用
|
耿馬設治局
|
耿馬(今耿馬傣族佤族自治縣駐地耿馬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耿馬宣撫司及孟定土府,屬順寧縣。民國28年(1939年)10月以順寧縣耿馬宣撫司及孟定土府地區置設治局。民國29年(1940年)設治局成立[參 53]。因局所駐地得名。民國31年(1942年)11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4]。
|
第十區
|
鶴慶縣
|
13074
|
三等
|
洱源縣
|
今洱源縣駐地茈碧湖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浪穹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洱源縣。因洱源發源於縣境,故名[參 44]。
|
13077
|
二等
|
賓川縣
|
州城(今賓川縣南州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賓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0
|
一等
|
麗江縣
|
今麗江市古城區駐地大研街道
|
騰越道
|
清代為麗江府附郭麗江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
|
13081
|
三等
|
蘭坪縣
|
白地坪(金頂鎮,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駐地金頂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12月析麗江縣蘭坪地方置縣。以縣境上蘭和白地坪二地尾字組成而得名[參 42][註 14]
|
13082
|
三等
|
鶴慶縣
|
雲鶴鎮(今鶴慶縣駐地雲鶴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鶴慶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3
|
三等
|
劍川縣
|
今劍川縣駐地金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劍川州,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4
|
二等
|
維西縣
|
今維西傈僳族自治縣駐地保和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維西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5
|
二等
|
中甸縣
|
今香格里拉市駐地建塘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中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088
|
一等
|
永勝縣
|
永勝縣城(今永勝縣駐地永北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北直隸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永北縣。因縣名「詞欠雅馴」,有永遠敗北之意,於民國23年(1934年)2月更名[參 55],以求祥瑞徵兆。
|
13089
|
三等
|
華坪縣
|
華中鎮(竹屏鎮,今華坪縣駐地中心鎮)
|
騰越道
|
|
13114
|
不適用
|
瀘水設治局
|
魯掌上寨(魯掌街,今瀘水市北魯掌鎮)
|
(騰越道)
|
民國2年(1913年)為邊防需要,將五土司地設為瀘水行政委員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瀘水行政區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
|
13117
|
不適用
|
貢山設治局
|
打拉(今貢山獨龍族怒族自治縣北丙中洛鎮)
|
(騰越道)
|
民國6年(1917年)由維西縣析置菖蒲桶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境內高黎貢山得名。
|
13120
|
不適用
|
寧蒗設治局
|
大村街(今寧蒗彝族自治縣駐地大興鎮)
|
(騰越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永勝縣寧蒗縣佐地區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13125
|
不適用
|
碧江設治局
|
營盤街(今蘭坪白族普米族自治縣西營盤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都督府設立了知子羅殖邊公署,隸屬麗江縣。民國5年(1916年)改置知子羅行政區,設行政委員公署。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地處碧羅雪山與怒江之間,故名。
|
13126
|
不適用
|
福貢設治局
|
上帕街(今福貢縣駐地上帕鎮)
|
(騰越道)
|
民國元年(1912年),雲南都督府設立上帕殖邊公署,隸屬麗江縣。民國5年(1916年)改置上帕行政區公署,設行政委員公署。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上帕行政區置設治局[參 32][註 15],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
|
13127
|
不適用
|
德欽設治局
|
阿墩子(昇平鎮,今德欽縣駐地昇平鎮)
|
(騰越道)
|
民國6年(1917年)由維西縣析置阿墩子行政區。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阿墩子行政區設置阿墩子設治局,同年更名德欽設治局[參 57][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以佛教寺廟德欽寺得名。民國38年(1949年)5月總統令改制為縣,7月15日雲南省政府奉行政院核准電令,核准改制為縣[參 15]。因局勢混亂,實際上未改制為縣。
|
第十一區
|
騰衝縣
|
13067
|
一等
|
騰衝縣
|
今騰衝市駐地騰越街道
|
騰越道 (駐地)
|
清代為騰越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並改名[參 44]。
|
13068
|
一等
|
保山縣
|
今保山市隆陽區
|
騰越道
|
清代為永昌府附郭保山縣,民國2年(1913年)4月裁府留縣並改名永昌縣,因舊府名得名。因與甘肅省縣名重名,民國3年(1914年)1月恢復原名[參 13]。
|
13071
|
三等
|
龍陵縣
|
龍山鎮(今龍陵縣駐地龍山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龍陵廳,民國2年(1913年)4月改置縣。
|
13115
|
不適用
|
隴川設治局
|
夏秋駐杉木籠(今隴川縣東北護國鄉杉木龍村);春冬駐張鳳街(今隴川縣駐地章鳳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隴川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隴川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隴川行政區,設隴川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境內有龍川江,故名
|
13116
|
不適用
|
瑞麗設治局
|
夏秋駐臘撒(今隴川縣西北戶撒阿昌族鄉臘撒村);春春駐勐卯(今瑞麗市駐地勐卯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勐卯安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勐卯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勐卯行政區,設勐卯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位於瑞麗江畔,故名。
|
13119
|
不適用
|
梁河設治局
|
大廠街(今梁河縣東大廠鄉)
|
(騰越道)
|
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以騰衝縣八撮縣佐地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縣境有南底河(舊名小梁河),故名。
|
13122
|
不適用
|
蓮山設治局
|
蓮山鎮(今盈江縣北平原鎮北新蓮村)[註 16]
|
(騰越道)
|
清代為盞達副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盞達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盞達行政區,設盞達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局所駐地得名。
|
13123
|
不適用
|
盈江設治局
|
舊城(乘龍街,今盈江縣西舊城鎮)
|
(騰越道)
|
清代為干崖宣撫司,屬騰越廳。民國元年(1912年)改為干崖彈壓委員。民國5年(1916年)改置干崖行政區,設干崖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設治局[參 32],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參 56]。因江流經境內,故名。
|
13124
|
未定
|
潞西縣
|
南練猛戛(今芒市西南勐戛鎮);民國38年(1949)3月遷駐芒市(雙龍鎮,今芒市駐地勐煥街道)
|
(騰越道)
|
清代為芒市安撫司和勐板土千總,民國元年(1912年)合併為芒板彈壓委員。民國4年(1915年)改為芒遮板行政區,設芒遮板行政委員。民國21年(1932年)雲南省政府改置芒遮板設治局,民國23年(1934年)更名潞西設治局[參 58][註 17]。民國24年(1935年)6月國民政府令准。因地處怒江(潞江)西測,故名。民國38年(1949年)8月總統令改制為縣[參 5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