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河畔罗斯托夫 Ростов-на-Дону |
---|
|
顿河畔罗斯托夫市景 |
旗幟 徽章 |
颂歌:無[2] |
|
|
坐标:47°14′N 39°42′E / 47.233°N 39.700°E / 47.233; 39.700 |
国家 | 俄羅斯 |
---|
联邦主体 | 罗斯托夫州[1] |
---|
建立 | 1749年[3] |
---|
城市地位 | 1796年[3] |
---|
|
• 行政机构 | 市議會[4] |
---|
• 首長[4] | Zinaida Neyarokhina[5] |
---|
|
• 总计 | 348.5 平方公里(134.6 平方英里) |
---|
海拔 | 70 公尺(230 英尺) |
---|
|
• 總計 | 1,089,261人 |
---|
• 估计(2014年1月)[8] | 1,109,800 |
---|
• 排名 | 第10位(2010年) |
---|
• 密度 | 3,126人/平方公里(8,095人/平方英里) |
---|
|
• 从属于 | Rostov-na-Donu Urban Okrug[1] |
---|
• 行政中心 | Rostov Oblast[9], Rostov-na-Donu Urban Okrug[1] |
---|
|
• 城区 | Rostov-na-Donu Urban Okrug[10] |
---|
• 行政中心 | Rostov-na-Donu Urban Okrug[10] |
---|
时区 | 莫斯科时间 [11](UTC+3) |
---|
邮政编码[12] | 344000–344002, 344004, 344006, 344007, 344009–344013, 344015, 344016, 344018–344023, 344025, 344029, 344030, 344032–344034, 344037–344039, 344041, 344045, 344048, 344050, 344052, 344055, 344056, 344058, 344064, 344065, 344068, 344069, 344072, 344079, 344082, 344090–344095, 344101, 344103, 344111–344114, 344116, 344700, 344880, 344890, 344899, 344960–344965, 344999, 901078, 995100 |
---|
电话区号 | +7 863 |
---|
城市日 | 9月的第三個星期日[13] |
---|
友好城市 | 多特蒙德、格拉、沃洛斯、格拉斯哥、勒芒、莫比尔、普列文、清州市、葉里溫、安塔利亚、顿涅茨克、烏拉爾、卢甘斯克、戈梅利、塞维利亚、波利斯 |
---|
区划代码 | 60701000001 |
---|
網站 | www.rostov-gorod.ru |
---|
顿河畔罗斯托夫(俄语:Ростов-на-Дону,羅馬化:Rostov-na-Donu),通称羅斯托夫(Ростов),是俄罗斯罗斯托夫州和南部联邦管区的首府。
建于1749年,1807年建市。人口111萬5,000人(2015年)。
歷史
自古以來,頓河河口周邊地區就具有重要的文化和商業意義。古代土著居民包括斯基泰人和薩馬提亞人部落。這裡是古希臘殖民地塔納伊斯、熱那亞人統治下的塔納堡以及奧斯曼帝國時期的阿扎克堡的所在地。
1749年,根據彼得大帝之女伊麗莎白女皇的法令,在頓河支流捷梅爾尼克河上建立了海關,以控制與土耳其的貿易。它與一座以羅斯托夫的迪米特里命名的堡壘位於同一地點,迪米特里是北方老城羅斯托夫的一位都主教。亞速是頓河上靠近亞速海的一個城鎮,由於新的堡壘而逐漸失去了該地區的商業重要性。十八世紀末,隨著先前奧斯曼帝國的黑海領土併入俄羅斯帝國,該定居點失去了作為邊境哨所的大部分軍事戰略重要性。
1796年,該定居點獲得特許,並於1797年成為新羅西斯克省羅斯托夫斯基縣的所在地。1806年,正式更名為頓河畔羅斯托夫。19世紀,由於與俄羅斯內陸有河流聯繫,羅斯托夫發展成為主要的貿易中心和通訊樞紐。連接哈爾科夫的鐵路於1870年竣工,隨後於1871年開通了通往沃羅涅日的鐵路,並於1875年開通了通往弗拉季高加索的鐵路。
隨著通訊的改善,重工業也隨之發展。來自頓巴斯的煤炭和來自克里維里赫的鐵礦石支持了1846年鑄鐵廠的建立。1859年,開始生產泵和蒸汽鍋爐。工業的發展伴隨著人口的快速增長,到19世紀末,羅斯托夫登記的居民已達119,500人,工業企業約有140家。該港口是俄羅斯南部最大的貿易中心之一,特別是小麥、木材和鐵礦石的出口。
1779年,頓河畔羅斯托夫與頓河畔納希切萬的克里米亞亞美尼亞難民定居點建立了聯繫。兩個定居點之間隔著一片麥田。1928年,兩鎮合併。前城鎮邊界位於頓河畔羅斯托夫市中心的劇院廣場下方。到1928年,隨著迄今為止鄰近的頓河畔納希切萬市的併入,羅斯托夫已成為俄羅斯第三大城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1918年頓河畔羅斯托夫曾短暫被德國和奧地利佔領。
俄羅斯內戰期間,俄國白軍和蘇聯紅軍爭奪當時南俄羅斯工業化程度最高的城市頓河畔羅斯托夫。1928年,地區政府從哥薩克舊都新切爾卡斯克遷至頓河畔羅斯托夫。
在蘇聯時期,布爾什維克拆除了頓河畔羅斯托夫的兩個主要地標:聖亞歷山大涅夫斯基大教堂(1908 年)和聖喬治大教堂(1783-1807 年)。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德國軍隊首先從1941年11月19日至20日至1941年12月2日占領頓河畔羅斯托夫,在羅斯托夫戰役中遭到德國第一裝甲集團軍的攻擊,然後從24日起持續七個月。1942年7月至1943年2月14日。該鎮作為通往石油和礦產豐富的高加索地區的鐵路樞紐和河港,具有重要的戰略意義。這座城市花了十年時間才從二戰期間的破壞中恢復過來。
1942年,德國軍隊在頓河畔羅斯托夫的茲米耶夫斯卡亞巴爾卡(Zmievskaya Balka)屠殺多達30,000名俄羅斯猶太人。
2023年6月24日,瓦格纳集团發動兵變,占领罗斯托夫的南部军区大楼[14]。
氣候
顿河畔罗斯托夫属于温带大陆性湿润气候(Dfa),[15]夏冬两季降水略多于春秋两季。年平均降水量为643毫米(25.3英寸),平均风速为2.7 m / s,平均空气湿度为72%。[16]
顿河畔罗斯托夫
|
月份
|
1月
|
2月
|
3月
|
4月
|
5月
|
6月
|
7月
|
8月
|
9月
|
10月
|
11月
|
12月
|
全年
|
历史最高温 °C(°F)
|
15.0 (59.0)
|
19.8 (67.6)
|
26.0 (78.8)
|
33.6 (92.5)
|
35.6 (96.1)
|
38.4 (101.1)
|
39.6 (103.3)
|
40.1 (104.2)
|
38.1 (100.6)
|
31.0 (87.8)
|
23.1 (73.6)
|
18.5 (65.3)
|
40.1 (104.2)
|
平均高温 °C(°F)
|
−0.1 (31.8)
|
0.7 (33.3)
|
6.8 (44.2)
|
16.2 (61.2)
|
22.6 (72.7)
|
26.8 (80.2)
|
29.4 (84.9)
|
29.0 (84.2)
|
22.8 (73.0)
|
14.9 (58.8)
|
6.4 (43.5)
|
1.3 (34.3)
|
14.7 (58.5)
|
日均气温 °C(°F)
|
−3.0 (26.6)
|
−2.8 (27.0)
|
2.4 (36.3)
|
10.5 (50.9)
|
16.6 (61.9)
|
20.9 (69.6)
|
23.4 (74.1)
|
22.7 (72.9)
|
16.7 (62.1)
|
9.9 (49.8)
|
3.0 (37.4)
|
−1.6 (29.1)
|
9.9 (49.8)
|
平均低温 °C(°F)
|
−5.4 (22.3)
|
−5.7 (21.7)
|
−1.1 (30.0)
|
6.0 (42.8)
|
11.5 (52.7)
|
15.8 (60.4)
|
18.0 (64.4)
|
17.1 (62.8)
|
11.8 (53.2)
|
6.1 (43.0)
|
0.4 (32.7)
|
−3.9 (25.0)
|
5.9 (42.6)
|
历史最低温 °C(°F)
|
−31.9 (−25.4)
|
−30.9 (−23.6)
|
−28.1 (−18.6)
|
−10.4 (13.3)
|
−4.3 (24.3)
|
−0.1 (31.8)
|
7.6 (45.7)
|
2.6 (36.7)
|
−4.6 (23.7)
|
−10.4 (13.3)
|
−25.1 (−13.2)
|
−28.5 (−19.3)
|
−31.9 (−25.4)
|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
57 (2.2)
|
51 (2.0)
|
52 (2.0)
|
44 (1.7)
|
52 (2.0)
|
65 (2.6)
|
50 (2.0)
|
44 (1.7)
|
43 (1.7)
|
39 (1.5)
|
50 (2.0)
|
67 (2.6)
|
615 (24.2)
|
平均降雨天数
|
11
|
10
|
12
|
13
|
14
|
13
|
11
|
9
|
10
|
11
|
15
|
13
|
142
|
平均降雪天数
|
16
|
15
|
9
|
1
|
0.1
|
0
|
0
|
0
|
0
|
1
|
6
|
14
|
62
|
平均相對濕度(%)
|
84
|
81
|
76
|
66
|
63
|
64
|
61
|
59
|
67
|
75
|
84
|
86
|
72
|
月均日照時數
|
64
|
82
|
128
|
189
|
265
|
286
|
314
|
293
|
240
|
159
|
64
|
38
|
2,122
|
数据来源1:Pogoda.ru.net[17]
|
数据来源2:NOAA (日照时间, 1961–1990)[18]
|
交通
姐妹城市
參考文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