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房屋委員會工廠大廈列表
![]() 本頁以列表形式介紹由香港房屋委員會(下稱房委會)持有的工廠大廈。現時香港共有2間運作中的工廠大廈,總單位數目為3,402個,總出租面積達80,751平方公尺。此列表以啟用年份作為順序,會列出工廠大廈之名稱、地址、所屬區議會分區、啟用日期、樓宇座數、單位數目、可供出租的樓層數目及總出租面積。房委會運作中工廠大廈分佈在屯門及葵涌。房委會亦在葵涌荔景邨設有一座三層高工場大廈(1975年落成),但不屬於房委會定義下的「工廠大廈」,目前仍在運作中[1]。房委會工廠單位租約一律為期三年,而且只能容納小型產品等12種輕工業行業進駐[2]。近年來,房委會廠廈幾乎達至全面出租,大部份廠戶從事製造或修理[3]。 簡介房委會廠廈是早期香港公共房屋的其中一個組成部份,香港政府在1954年開始發展徙置區,為吸納受寮屋及平房區清拆計劃影響,俗稱「山寨廠」的家庭式工業及小規模工場,房委會前身徙置事務處於是開始發展徙置廠廈[4],目的是安置受寮屋及平房區清拆計劃影響的工廠和工場[5]。首座大廈為長沙灣工廠大廈第一座,於1957年落成,之後徙置事務處又在柴灣、九龍及新界西興建更多這類大廈[6]。早期落成樓宇的設計近似徙置房屋的第一型及第二型,即是「H型」及「I型」,樓高大約五至七層,而且不設升降機及獨立廁所[7]。 及至1973年4月起,當時新成立的房委會即時接管全港徙置廠廈,又因應私營小型工廠單位短缺問題,在1973年至1984年間再興建更多大廈,使全港由房委會管理的廠廈數目一度達到全盛時期的17間[8]。在這段期間落成的樓宇,樓層數目不單大增至最多26層,每座大廈單位數目亦多達千餘個,同時增設升降機方便廠戶使用[9]。可是由於香港工業在1980年代起因中國大陸改革開放而呈現北移現象,香港工廠單位需求開始下降,房委會至1984年之後便不再興建廠廈[7]。 房委會在1989年檢討其轄下廠廈的情況,決議長遠逐步減持廠廈單位,以集中發展公共房屋,結果房委會1990年起清拆原徙置事務處舊式廠廈[10]。到2000年起,房委會推出「提早退租計劃」及凍結出租空置單位政策,以便分階段拆卸餘下舊式廠廈,隨著柴灣工廠邨大廈在2016年改建為出租公屋,房委會舊式廠廈清拆或改建工作已告完成[5]。由於《2019年施政報告》及《2020年施政報告》皆建議房委會將旗下個別廠廈重建為公屋,房委會廠廈單位或將會持續減少[11]。 2021年5月,房委會公佈已完成相關研究,並擬將除晉昇工廠大廈及開泰工廠大廈外的四座廠廈,拆卸重建成為公營房屋,共涉及903份租約和1,185張暫准證,以及一份商舖租約。房委會預計到2031年後陸續有公屋單位供市民入住,到四座廠廈都重建完成後,能提供合計約4,800伙單位[12]。 運作中
重建中
已改建房委會在2000年代起陸續重建原徙置事務處的工廠大廈,但有以下兩間工廠大廈獲保留及改建為其他用途。當中原柴灣工廠邨大廈已改建為公共房屋華廈邨,而石硤尾工廠大廈則變更為藝術館賽馬會創意藝術中心。
已拆卸
參見![]() 维基共享资源上的相关多媒体资源:香港房屋委員會工廠大廈 註腳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