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坡中化中学
麻坡中化中學(英語:Chung Hwa High School),簡稱中化、CHHS,舊稱蔴坡中化中學,是一所位於馬來西亞柔佛麻坡黄金丹絨街的華文獨立中學,其前身為中華學校和化南女校,現今為馬來西亞歷史最悠久的華文獨立中學之一。 校训
校史私塾時期18世紀末期,英國殖民勢力開始滲入馬來半島。為了開採馬來半島中西部的錫礦,英國殖民政府引進中國華人前往英屬馬來亞從事開採工作。1860年,清朝與英國於北京簽訂《中英北京條約》,允許外國商人招聘華人出洋工作,大量中國華工開始移居至東南亞地區。 隨著大量華人的移入,來自中國不同籍貫的鄉賢紛紛創辦私塾,並以方言傳授四書等中國經典,供當地華人孩童學習。
潮州學堂故址為麻坡二馬路街中華基督教堂正對面騎樓,由黃若時及廖天益擔任塾師。[1] [2]
泉廈私塾故址為華商局樓上(現大眾銀行),位於潮州學堂隔鄰。[1]
永春私塾故址為海墘街永春會館,由鄭親秀和顏逢梯擔任塾師。[1] 完全小學校時期
1912年,在胡椒甘蜜公局與各幫領袖的幫助下,組織董事會,並購置位於砂香街的馬來高腳亞答屋作為校舍,將麻坡原先的潮州學堂、泉廈私塾、永春私塾三間私塾合併,成立中華學校,為柔佛第一所新式現代完全小學校。[1] 受到中華民國壬子癸丑學制和軍國民教育學潮影響,中華學校以國語作為教學語言,教授國文、算術、手工等科目,同時實行「文武合一,德術兼備」理念,師生以軍服、軍帽作制服,提倡武尚精神,增列兵式體操、體育競技等科目。[1]
1918年,中華學校就讀女生人數逐漸增多,校方於三馬路民房分辦新女校,即化南女校。[1] 十二年一貫制學校時期
1915年,校方開設特別班,教授高小畢業生中學校課程。[1] 1924年,中華學校正式開設初中部。1929年,化南女校正式開設初中部。[3] 1940年,中華學校開辦高中部,男女兼收。[4] 1941年,日本突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隨後發動南方作戰,第25軍從馬來半島北端入侵英屬馬來亞。在經過馬來亞海戰,馬來亞戰役與新加坡戰役之後,日軍僅在55天內便控制馬來亞全境,馬來亞正式進入了日本佔據時期。 麻坡在被日軍攻佔之後,兩校被迫停辦。中華學校四維堂與化南女校華南樓被日軍一三五六部隊佔用,中華學校九思樓則轉變為日語學校。1942年,中華學校操場甚至變成麻坡大檢閱場地。[4]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太平洋戰爭結束,留守馬來亞的日軍紛紛被遣返回日本。兩校小學部隨即復課,合併易名中華化南女校。1946年,兩校中學部復課,並易名中化中小學。[4] 中小學校分辦時期1958年,中化中小學宣布接受政府全部津貼,改制成為標準型小學。小學共被劃分成五間學校,即中化第一小學上午班與下午班,中化第二小學上午班與下午班,以及中化第三小學。至此,中化中學與中化小學正式分別辦理。[5] 華文獨立中學時期1960年8月4日,由時任教育部長拉曼達立擔任主席的「教育政策檢討委員會」,依據《拉薩克報告書》實施經驗檢討結果而撰成的《拉曼達立報告書》正式公布。 《拉曼達利報告書》主要建議內容包括:
1961年7月2日,董事會在四維堂召開贊助人及學生家長大會,逾500百人出席。大會主席余鑑發表演說吁不接受改制,隨後公布贊助人的意見調查結果。回收的704張中,贊成接受改制者僅為10張,不贊成者為691張,大會在群情激昂的氛圍中通過不接受改制的動議。[6] 1961年10月21日,馬來亞聯合邦立法會通過《1961年教育法令》,《拉曼達立報告書》被正式賦予法律地位。[6] 1962年起,由於《1961年教育法令》的施行,因中化中學拒絕改制成為國民型华文中學,中化中學成為了華文獨立中學。[6] 戰後歷任校長以下為麻坡中化中學馬來亞日占時期後歷任校長。其中,第十一任及第十四任為陳蘇弟同一人出任,第十五任及十七任為陳維武同一人出任。[7]
校歌
聯課活動截止到2024年,中化中學共有47個學會團體,其中學藝團體為21個,演藝團體12個,體育團體為11個,制服團為三個[8]。 學藝團體
演藝團體
體育團體
制服團體
著名校友傳媒與文藝界参见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