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 (傳媒及出版界人士)
黎明,OBE(Lai Ming, Richard,1920年6月20日—2011年2月3日)是英國籍的香港傳媒工作者、公務員及作家,1976年至1978年擔任政府新聞處歷來首位華人處長,1978年至1987年獲香港中文大學聘任為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 黎明是文學家林語堂的女婿,曾與妻子林太乙為林語堂的《天風月刊》擔任主編。黎明早年曾在中國、美國和星加坡等地生活,1962年至1987年間定居香港,之後與妻子定居美國,曾負責編校林語堂多份中國古典文學英文譯作。 生平早年生涯黎明祖籍廣東梅縣,[1]1920年6月20日生於英屬毛里裘斯首府路易港,是當地華僑,在家中十四名兄弟姊妹中排行第九。[1][2] 黎明也是作家戴天的舅父。黎明早年返回中國就讀於上海聖約翰大學附屬中學,[2] 嗣後升讀廣州國立中山大學,並獲得文學士學位。[3] 畢業後,黎明負笈美國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教育學院,主修教育,後獲得文學碩士學位。[2] 傳媒工作黎明畢業後於聯合國秘書處擔任中文翻譯專員;[1] 他在1952年與妻子林太乙擔任《天風月刊》主編,該刊以紐約為基地,由黎明的岳父林語堂於同年創辦,並自任社長,主要邀請旅居美國、英國、和香港的華人作家撰稿。[4] 在1954年,林語堂應邀擔任星加坡南洋大學校長,黎明即獲岳父聘任為南洋大學行政秘書,可是,林語堂未幾與校董會就大學經費和大學校園規劃等問題出現爭執,再加上林語堂質疑大學籌劃一事受共產黨滲透,林語堂未及大學在1955年正式成立,便決定辭去校長一職,而黎明等由林語堂聘任的大學教職員,亦一概跟隨。[5] 辭去南洋大學職務後,黎明繼續出任《天風》月刊主編,亦曾任職於英國廣播公司。[6] 除此以外,他還從事寫作和翻譯工作,當中包括在1960年為周鯨文《風暴十年:中國紅色政權真面貌》一書翻譯成英文版本「Ten Years of Storm」,內容對中國共產黨自1949年建國十年來的施政作出批判。[3] 在1962年,具備傳媒經驗的黎明舉家移民香港,獲香港政府聘任,於政府新聞處出任特級新聞主任,[6] 工餘時仍不忘寫作,並在1964年寫成英文著作「A History of Chinese literature」(《中國文學史話》),由倫敦及紐約三家出版社發行。[6] 在1974年,黎明累遷為政府新聞處助理處長,主管公共關係事務。[7] 未幾,他再於1976年1月接替霍德出任政府新聞處處長,成為香港歷來首位華人處長,也是首位由新聞主任職系晉升、而非由外派「空降」的處長。[8] 在處長任內,雖然受制於部門舊有勢力,但黎明仍著意栽培本地的新聞主任。[8] 此外,在1977年金禧事件發生期間,外界有指黎明私下要求傳媒按照官方口徑報導事件,但傳媒並不支持官方立場而沒有跟隨,事後黎明相當不滿,據聞曾責罵有關記者「是否想共產黨來接管」。[9] 不久以後,港府在1978年1月宣佈時年58歲的黎明在1978年6月展開退休前休假,結束前後16年的公務員生涯,而處長一職則由助理處長史廉明接替。[1][8] 為表揚他在新聞處處長任內的貢獻,英廷在1978年6月的英女皇壽辰授勳名單中,向他頒授OBE勳銜。[2] 黎明退出政府後,同一時間獲香港中文大學招攬,在1978年9月1日接替潘光迥為中文大學出版社社長,一任九年。[1] 在1987年,他與妻子林太乙編纂《最新林語堂漢英詞典》,由大盛出版有限公司出版。同年,黎明退任社長一職,與家人移居美國,至於社長一職則由詹德隆接替。 晚年生涯黎明移民美國後,定居維珍尼亞州的阿靈頓縣。[2][4] 在1991年至1994年間,台北正中書局出版多本由林語堂翻譯的中國古典文學著作,其中包括《西湖七月半》、《不亦快哉》、《東坡詩文選》和《孔子的智慧》等,全部由黎明編校。黎明在2011年2月3日心臟病病發,卒於阿靈頓縣,終年90歲。[4] 家人其後於《華盛頓郵報》刊登訃告,喪禮以私人形式舉行,獲得賻儀全數捐贈科技教育協會(Education and Science Society)。[2] 個人生活黎明在哥倫比亞大學求學時,認識文學家林語堂的次女林太乙(1926年-2003年),當時林太乙也在哥倫比亞大學進修。黎明與林太乙在1949年結婚,兩人共育有一子一女,[2] 兩人的興趣包括旅遊和美食。[2] 黎明與妻子曾一同任職於林語堂的《天風》月刊,亦負責照顧晚年的林語堂。林太乙在1965年起擔任香港《讀者文摘》總編輯,1987年後與丈夫一同移居美國,翌年卸下總編輯一職,2003年7月5日在當地去世,終年77歲。黎明為紀念亡妻,曾向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捐贈大批齊白石、張大千和徐悲鴻等人的山水字畫,成為該館館藏。[10] ![]() 個人榮譽殊勳部份著作
相關條目注腳
參考資料英文資料
中文資料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