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8毫米口徑50倍徑1929年型火炮
138毫米口徑50倍徑1929年型火炮 (法語:Canon de 138 mm Modèle 1929 ,以下簡稱1929年型) 是法國海軍在二戰時期使用的一款中口徑艦砲,主要安裝在空想級與莫加多爾級的大型驅逐艦(法語:contre-torpilleurs)上。 武器介紹槍砲簡介1929年型,是138毫米口徑40倍徑1927年型的延伸版本,繼承了原型的口徑、半自動水平滑桿與橫滑式閉鎖機構(簡單說就是關閉火砲尾端發射砲彈的方式)。它還配備了一根自緊式 (較能承受高壓) 一體式砲管。整體重達4,275公斤(大約9,425磅)[1]。 1929年型(Modèle 1929)這版本的火砲使用的是單門、手動操作、中央支點式的安裝方式,整體重約11.7公噸(約等於11.5英噸或12.9美噸),配有厚度約5毫米的防護砲盾。砲口最大可俯角10度,仰角則可達30度,最遠射程約20公里(22,000碼)[1]。 彈藥透過升降機從彈藥庫送至操作區,再由設置在砲座周圍的「彈藥滑槽」(法語:gouttières,像是溜滑梯的導軌)自動對準火砲尾端,無論砲身轉向哪個方向。火藥則透過類似的導槽[2],從中央送入。這款火砲的理論發射間隔是4到5秒一次,靠的是自動彈簧推進器,不過實際速度受限於彈藥升降機的效率,平均每分鐘只能射擊7發。僅有空想級驅逐艦使用這型號的艦砲[3]。 1934年改進型(Modèle 1934)![]() 這版本則是雙聯裝,電動操控,採用所謂的「偽裝砲台」(pseudo-turrets)結構,裝在莫加多爾級驅逐艦上。整座砲台重達34.6公噸,外殼厚度為10毫米,且後方是開放式設計。兩門砲各自有獨立的支架,也可以連動調整,仰角最高30度,俯角則是10度。不過本型艦的砲馬達動力不足,導致砲塔水平轉動速度最多10度/秒,仰俯速度最多14度/秒。此外,由於空間問題,砲塔一開始是把電動馬達裝在內部,後來才移到外側以增加內部空間[3]。 彈藥運輸系統是中間有一條固定升降軸,彈藥被送到一個「傾斜轉盤」(tipping drum),再根據火砲方向轉動並裝填。這個系統是勇敢級驅逐艦 (1938年)所用的130毫米固定彈藥裝填系統改良而來,但不太適合這種分開裝填(砲彈與火藥分開放置)的火砲。每門砲各有獨立的彈藥與火藥升降機(共四套),轉盤也有四個對應的彈藥托盤。砲彈是用動力推進器裝填,但火藥包還得靠人手推進。理論上這些砲可以在任何角度下裝填,但實際上,由於推進器太弱,仰角超過10度時,無法將彈藥推進去,所以發射角度相當受限。再加上砲的製造品質差、尾端設計不良,結果導致射擊速度只有3~4發/分鐘,跟原本目標的10發相差甚遠,還經常卡彈、故障。砲手配置也不足,每門砲只有兩位裝填員,長時間開火很容易疲勞[4]。 1939年中期,莫加多爾級的二號艦沃爾塔號進行海試時就進行過砲擊測試,結果可說是一團糟。當時提出一些修正方案,包括改造尾部結構、加裝分離式裝彈盤、加強砲彈推進器等,不過要等到下次整修才能實施。即使後來該級在1940年1月完成改裝,火砲仍然無法在仰角超過10度時裝填。但在1940年6月,即法國投降後,這類改進作業也就終止了[5]。為了彌補裝填系統不穩的問題,後來在砲塔兩側裝了每門砲5發的「即用備彈架」[3]。 彈藥配置原型和改進型火砲主要使用兩項不同的砲種,一開始搭配12.09公斤(26.7磅)的BM 11火藥,裝在分離式的黃銅彈殼中使用[3]。然而,從1940年1月起,升級成帶有染色標記的「OPFK染色火藥」,這些染料能讓各艘軍艦辨識自己的砲彈爆點,避免混淆。也有使用照明彈,但細節不詳。所以在下面砲彈數據中,只有穿甲與{{爆炸物|高爆彈]][5][6]。
參考資料資料來源參考書目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