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巴克莱银行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2016 Barclays ATP World Tour Finals)是2016年11月13日-11月20日在英国伦敦的O2体育馆举行的男子網球巡迴賽。
參賽資格
頂尖八位球員(或組合)在大滿貫賽事、ATP巡迴賽、台維斯盃獲得最多績分可入圍2016年巴克莱银行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除了在2016年所獲得的積分外,還包括去年台維斯盃與2015年巴克莱银行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
一位球員要獲得資格,在2015年的年終排名前30位球員必須參加在2016年的四大滿貫賽事與八項大師1000系列賽。此外,他在2016年的ATP世界巡迴賽500賽中表現最佳的四項賽事與他在2016年的ATP世界巡迴賽250賽中表現最佳的兩項賽事會算入在他的排名內。在入賽截止日期獲得正選資格的球員不參加比賽就無法獲得這項比賽的積分。2009年,蒙地卡羅勞力士1000賽變成可選擇的賽事。但是有選手參賽的話,其結果則列入計算和ATP世界巡迴賽500賽表現四項最好的計分則忽略(他的三項ATP世界巡迴賽500賽仍保留)。如果球員沒打規定內的500賽和ATP250賽或挑戰賽最好的結果,台維斯盃則列入500賽的計算(取最好的結果),假如球員沒有打足夠的250賽與挑戰賽,世界團體錦標賽則列入250賽的計算(假如參加或取最好的結果)。假如球員沒有出席規定的賽事(受傷的原因),ATP250賽與挑戰賽被列入18項計分中。團體排名挑戰賽的績分被排除。
球員經核實因傷病而缺席比賽累積超過30天(含30天)不會面臨任何處罰。
參加了巴克萊年終總決賽的八位選手的總決賽積分可以額外算作第19站加入排名積分。[1]
獎金和積分
階段
|
單打
|
雙打1
|
積分
|
決賽勝者 |
+$1,560,000 |
+$245,000 |
+500
|
四強賽勝者 |
+$510,000 |
+$83,000 |
+400
|
循環賽 (3勝) |
$501,0002 |
$122,5003 |
600
|
循環賽 (2勝) |
$334,0002 |
$100,0003 |
400
|
循環賽 (1勝) |
$167,0002 |
$87,5003 |
200
|
循環賽 (0勝) |
$120,0002 |
$65,0003 |
0
|
候補者 |
$70,000 |
$25,000 |
–
|
- 1 雙打獎金對分
- 2 每場比賽基礎: $70,000 = 1場,$95,000 = 2場,$120,000 = 3場
- 3 每場比賽基礎: $30,000 = 1場,$50,000 = 2場,$65,000 = 3場
單打
諾瓦克·喬科維奇是四次衛冕冠軍。
安迪·穆雷在他的職業生涯中第一次,將以第一種子出賽。
羅傑·費德勒,因賽季受傷,從2001年以來第一次不會參加年底決賽; 結束了連續14次連續出場的紀錄(2002-2008網球大師杯,2009-2015 ATP世界巡迴賽決賽)。
拉斐爾·納達爾積累了足夠的積分,連續第12年成為第八個種子; 然而,他在今年早些時候宣布,由於受傷,將缺席。
多米尼克·蒂姆接替第八種子,並首次亮相世界巡迴賽決賽。
也是首次亮相的是加埃爾·孟菲爾斯,最近達到了職業生涯最高的世界排名6。
種子
候補
決賽
|
|
安迪·穆雷
|
斯坦·瓦林卡
|
錦織圭
|
馬林·契利奇
|
RR W–L
|
Set W–L
|
Game W–L
|
Standings
|
1
|
安迪·穆雷
|
|
6–4, 6–2
|
6–7(9–11), 6–4, 6–4[5]
|
6–3, 6–2[6]
|
3–0
|
6–1 (85.7%)
|
42–26 (61.8%)
|
1
|
3
|
斯坦·瓦林卡
|
4–6, 2–6
|
|
2–6, 3–6
|
7–6(7–3), 7–6(7–3)[7]
|
1–2
|
2–4 (33.3%)
|
25–36 (41.0%)
|
3
|
5
|
錦織圭
|
7–6(11–9), 4–6, 4–6
|
6–2, 6–3[8]
|
|
6–3, 2–6, 3–6
|
1–2
|
4–4 (50.0%)
|
38–38 (50.0%)
|
2
|
7
|
馬林·契利奇
|
3–6, 2–6
|
6–7(3–7), 6–7(3–7)
|
3–6, 6–2, 6–3
|
|
1–2
|
2–5 (28.6%)
|
32–37 (46.4%)
|
4
|
|
|
諾瓦克·喬科維奇
|
米洛斯·拉奧尼奇
|
孟菲爾斯
大衛·戈芬
|
多米尼克·蒂姆
|
RR W–L
|
Set W–L
|
Game W–L
|
Standings
|
2
|
諾瓦克·喬科維奇
|
|
7–6(8–6), 7–6(7–5)[9]
|
6–1, 6–2[10] (大衛·戈芬)
|
6–7(10–12), 6–0, 6–2[11]
|
3–0
|
6–1 (85.7%)
|
44–24 (64.7%)
|
1
|
4
|
米洛斯·拉奧尼奇
|
6–7(6–8), 6–7(5–7)
|
|
6–3, 6–4[12] (加埃爾·孟菲爾斯)
|
7–6(7–5), 6–3[13]
|
2–1
|
4–2 (66.7%)
|
37–30 (55.2%)
|
2
|
6 9
|
加埃爾·孟菲爾斯
大衛·戈芬
|
(大衛·戈芬) 1–6, 2–6
|
3–6, 4–6 (加埃爾·孟菲爾斯)
|
|
3–6, 6–1, 4–6 (加埃爾·孟菲爾斯)
|
0–2 0–1
|
1–4 (20.0%) 0–2 (0%)
|
20–25 (44.4%) 3–12 (20.0%)
|
X 4
|
8
|
多米尼克·蒂姆
|
7–6(12–10), 0–6, 2–6
|
6–7(5–7), 3–6
|
6–3, 1–6, 6–4[14] (加埃爾·孟菲爾斯)
|
|
1–2
|
3–5 (37.5%)
|
31–44 (41.3%)
|
3
|
雙打
讓-儒利安·路查和霍里亞·特卡烏是衛冕冠軍,但他們今年未能在獲得資格。
種子
候補
決賽
|
|
皮埃爾-雨果·赫伯特
尼古拉·馬俞
|
費利西亞諾·洛佩斯
馬克·洛佩斯
|
亨利·孔蒂寧
約翰·皮爾斯
|
雷文·克拉森
拉傑夫·拉姆
|
RR W–L
|
Set W–L
|
Game W–L
|
Standings
|
1
|
皮埃爾-雨果·赫伯特
尼古拉·馬俞
|
|
5–7, 7–5, [8–10]
|
7–6(7–5), 4–6, [4–10]
|
5–7, 4–6
|
0–3
|
2–6 (25%)
|
32–39 (45%)
|
4
|
4
|
費利西亞諾·洛佩斯
馬克·洛佩斯
|
7–5, 5–7, [10–8]
|
|
3–6, 6–7(7–9)
|
3–6, 6–7(8–10)
|
1–2
|
2–5 (29%)
|
31–38 (45%)
|
3
|
5
|
亨利·孔蒂寧
約翰·皮爾斯
|
6–7(5–7), 6–4, [10–4]
|
6–3, 7–6(9–7)
|
|
6–3, 6–4
|
3–0
|
6–1 (86%)
|
38–27 (58%)
|
1
|
7
|
雷文·克拉森
拉傑夫·拉姆
|
7–5, 6–4
|
6–3, 7–6(10–8)
|
3–6, 4–6
|
|
2–1
|
4–2 (67%)
|
33–30 (52%)
|
2
|
|
|
傑米·穆雷
布魯諾·蘇雷斯
|
鲍勃·布赖恩
麥克·布萊恩
|
伊萬·多迪格
馬塞洛·梅洛
|
崔特·康拉德·休伊
馬克斯·米爾內
|
RR W–L
|
Set W–L
|
Game W–L
|
Standings
|
2
|
傑米·穆雷
布魯諾·蘇雷斯
|
|
6–3, 6–4
|
6–3, 3–6, [10–6]
|
6–4, 7–5
|
3–0
|
6–1 (86%)
|
35–25 (58%)
|
1
|
3
|
鲍勃·布赖恩
麥克·布萊恩
|
3–6, 4–6
|
|
7–6(7–3), 6–0
|
6–4, 6–4
|
2–1
|
4–2 (67%)
|
32–26 (55%)
|
2
|
6
|
伊萬·多迪格
馬塞洛·梅洛
|
3–6, 6–3, [6–10]
|
6–7(3–7), 0–6
|
|
7–5, 6–4
|
1–2
|
3–4 (43%)
|
28–32 (47%)
|
3
|
8
|
崔特·康拉德·休伊
馬克斯·米爾內
|
4–6, 5–7
|
4–6, 4–6
|
5–7, 4–6
|
|
0–3
|
0–6 (0%)
|
26–38 (41%)
|
4
|
參考資料
|
---|
大师大奖赛 Masters Grand Prix | |
---|
ATP巡回赛世界锦标赛 ATP Tour World Championships | |
---|
网球大师杯赛 Tennis Masters Cup | |
---|
ATP世界巡回赛总决赛 ATP World Tour Finals | |
---|
ATP总决赛 ATP Finals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