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BM員工組織 (英語:IBM worker organization )在歷史上都未獲國際商業機器公司 (IBM)完全承認。該公司於1911年成立後,其員工於1970年開始積極建立工會組織 ,但均未在美國獲得承認;而部分工會於歐洲和澳洲 則獲得IBM有限度的承認。[ 1]
1999年,IBM歐洲的員工組建歐洲工作委員會 (歐洲勞資聯合委員會)。[ 2] 2011年,全球工會聯盟 和國際金屬工會聯合會 [ 註 1] 成立「IBM全球工會聯盟」(IBM Global Union Alliance),在聯盟下屬的工會間協調各IBM勞工發起的勞工運動 。[ 3] [ 4]
澳洲
2002年,澳洲IBM全球服務部(IBM Global Services Australia)未能和社區及公共部門工會 就所有按照澳洲電信 合約工作的3,500名員工達成共同的企業談判協議 ,隨後該工會組織了兩次各為期48小時的罷工 。[ 5] [ 6]
2010年4月,澳洲公平工作委員會 裁定澳洲IBM須與代表雪梨 寶琴山 員工的澳洲服務業工會 進行談判(因IBM有意將部分業務轉移至印度和中國大陸而計畫對澳洲進行裁員),IBM隨後提出上訴,理由是該組織可能未具有代表其員工的資格,但最終未果。[ 7] 大約有80名員工接受了集體協商後的合約,並同時解決遣散費 和病假的問題。[ 8]
美國
1970年,IBM全國黑裔工人聯盟(National Black Workers Alliance of IBM, BWA)成立,該組織為首個針對高科技領域少數族裔的運動,目的為抗議同工不同酬 ,並期望給予年輕、較窮困的群體更多機會。[ 9] 1978-1980年,該組織成員增加5倍達1,700人。而IBM公司對此解僱了聯盟8名高階成員中的4名。[ 10]
1970年代,李·康拉德(Lee Conrad)創建獨立的基層工會-IBM員工聯盟(IBM Workers United, IBMWU)。該聯盟出版一份名為《Resistor》的地下新聞通訊 [ 11] [ 12] ,曾指出IBM在南非 實施種族隔離 期間向其出售電腦,並將此事與向納粹德國 出售電腦 一事相比。[ 13] 之後IBM員工聯盟成員在一次股東大會 上散發印有「IBM會賣電腦給希特勒 嗎?」(WOULD IBM HAVE SOLD COMPUTERS TO HITLER?)標題的傳單,以抗議該公司與種族隔離下的南非進行貿易交易。[ 12] [ 1]
1999年,IBM員工聯盟成為美國通訊工人協會 (美國電訊工人聯合會)旗下組織,並改名為「Alliance@IBM, CWA Local 1701」[ 14] ,由康拉德擔任首席協調員。[ 15] [ 12] 2014-2015年,IBM為增加獲利及進行產業轉型開始大規模裁員。[ 16] [ 17] 次年,Alliance@IBM宣布終止工會活動,理由為會員人數減少以及IBM持續裁員。[ 18]
註釋
參見
參考資料
^ 1.0 1.1 Early, Steve; Wilson, Rand. Organizing High Tech: Unions & Their Future . 1986-04-01 [2021-05-3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美国英语) .
^ IBM . European Works Council Database. [2021-04-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Global Union Alliance launched at IBM . IndustriALL . 2011-05-09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IBM to cut 15,000 jobs globally, layoffs start from Bangalore . The Hindu (新德里). 2014-02-14 [2021-04-20 ] . ISSN 0971-751X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Siobhan Chapman. IBM, union in talks on 400 job cuts . ARN . 2002-05-29 [2021-04-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Rachel Lebihan. Further strikes loom for IBM Australia . CNET . 雪梨. 2002-01-02 [2021-04-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2) (英语) .
^ Liz Tay. IBM negotiates with union after failed appeal . CRN Australia. 2010-05-13 [2021-04-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Mark Skulley. Union wins new deal for IBM workers . Australian Financial Review. 2010-08-23 [2021-04-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Ford, Clyde W. Google's anti-worker actions evoke IBM's racist past | Clyde W Ford . the Guardian. 2019-12-06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英语) .
^ Gilman, Hank. Family Feud: IBM Dissidents Hope for Increased Support As Work Force is Cut (PDF) . The Wall Street Journal . 1987-01-13 [2021-06-01 ]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2021-04-20) (英语) .
^ Weir, Stan. Singlejack Solidarity . U of Minnesota Press. 2004 [2021-06-02 ] . ISBN 978-0-8166-4294-6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29) (英语) .
^ 12.0 12.1 12.2 Wright, Andy. Don't Call It a Trend: A Brief History of Organizing in Tech . Medium. 2020-02-17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3) (英语) .
^ African Activist Archive . African Activist Archive. African Studies Center, Michigan State University .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5-06) (英语) .
^ Quan, Margaret. Hard times spark EE interest in unions . EE Times . 2002 [2021-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0) (英语) .
^ Thibodeau, Patrick. IBM union calls it quits . Computerworld. 2016-01-05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2) (英语) .
^ 簡長盛. IBM開始裁減美國員工 . 台灣英文新聞. 台北: 中央通訊社. 2014-02-28 [2021-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4) (中文(繁體)) .
^ 陳曉莉. IBM開始大舉裁員 . iThome電腦報. 2015-01-29 [2021-06-0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6-02) (中文(繁體)) .
^ Kunert, Paul. IBM union: OK guys, you've beaten us down, we give in . The Register. 2016-06-06 [2021-04-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4-20) (英语) .
外部連結
歷史 產品 業務實體 事業部 倡議及推廣 發明 術語 執行長 董事會 其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