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36多管火箭炮
K-136九龍多管火箭炮是大韓民國在1970年代開發自製的多管火箭炮,目前已經預定由K-239天橆多管火箭炮取代。 簡介在1970年代朝鮮人民共和國從蘇聯獲得至少1,400具各型號的多管火箭,尤其在BM-21自走多管火箭炮服役後,對38度線以南的韓軍有顯著壓力。 為了反制朝鮮的火箭鋼雨,1974年代起韓國國防科學研究院(ADD)開始借鑒BM-21設計研發同級別的多管火箭炮,[1][3]最初的技術參考是從美軍的115公厘化學火箭彈,在1977年計畫是以一組115至120公厘直徑,有40-45管的發射器,但是在同年7月審查時韓國國防研究院決定火箭彈射程要有20公里、火箭彈頭得重20公斤,發射管30具。[4]1978年5月26日有著28管火箭(7×4)的原型車完成,在後續精進設計時增加為36管(9×4)。[3][5]不過在1978年,韓國軍方希望多管火箭射程要有30公里,如果按照現有技術的話將會開發延期,因此ADD希望先以暫定型號服役;1981年九龍火箭炮開始量產,發射器口徑也增加到130公厘。1986年起配備部隊,大宇重工負責生產車體、韓華公司生產火箭彈,總共生產158輛。[6] 九龍火箭炮的載臺為KM809,是韓國授權生產的M809卡車,車輛配有中央胎壓控制系統平衡車體。韓國也設計了可以自動裝填的KM813A1彈藥車支援火箭炮車作戰,KM813車上裝有2組火箭彈(72枚),可在不需人力介入下在10分鐘內完成再裝填作業。[7]
九龍火箭炮的發射管為一組36管的架構,發射管直徑130公厘、長3.4公尺,每發火箭射擊間隔0.5秒,發射架可在18秒內完成全管射擊。 九龍火箭炮可發射的彈藥有兩種,最初服役的稱為K30,長2.4公尺、重54公斤、射程23公里;在2000年新型的K33服役,彈徑131公厘、長2.54公尺、重64公斤、射程延長到36公里。[3][6][8]K30與K33的彈頭相同,重21公斤,可使用對無裝甲目標專用可噴灑16,000塊破片的K27彈頭,或以高爆炸藥為主的K28彈頭。[1][3][8]火箭彈射擊精度9-16公尺(CEP0.0005%以下),可構成長寬250公尺的面狀殺傷空間。[1][9]
九龍火箭炮車上自備彈道計算機,此外火箭砲兵營會配備KM450風向觀測車,KM450觀測車由K-311載重車改造,配備一組高10.25公尺的大氣觀測裝置,可直接將風向參數回饋給發射車的彈道計算機,[5][8]降低火箭炮射擊誤差。 配備九龍自走火箭炮量產後配備在軍團級下所屬砲兵旅的火箭砲兵營,[6]在2010年延坪島遭朝鮮人民軍炮轟時調往白翎島強化戰備,在2011年後成為常駐武器。[10][11] 除了韓國外,埃及曾經採購36輛K-136,但實際輸出時間不明確,未來韓國將軍援3個K-136多管火箭連給菲律賓,實際交運時間尚不確定。 相關項目腳注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