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萊茵金屬開始研發一支骡马拖曳式木质车轮的3.7厘米反戰車砲(3.7厘米 PaK L/45)第一支成品則於1928年投放到戰場上。[2]20世紀30年代初,馬拉式火砲明顯過時了。因此,設計人員以鎂合金車輪和充氣輪胎代替了原來的木輪。新式反戰車砲喚作3.7厘米 PaK 35/36,1933年定型,1934年起開始正式替換德军装备的骡马拖曳式PaK L/45,並於1936年西班牙內戰中首次參與戰爭。方便地能由汽车、装甲车、甚至三轮摩托车拖曳,也可以由畜力牵引。在平坦的地形上,4名砲班成员也可以很方便地推动这种战防砲迅速转移阵地。第二次世界大戰首年成為了不少國家的基本反戰車武器。KwK 36 L/45實際上是同一支反戰車砲,发射被帽穿甲弹时,100米距离上能穿透34毫米厚的垂直均质钢装甲,500米距离上穿甲能力为29毫米,在1000米距离也有20毫米穿甲能力。各国当时装备的戰車装甲厚度普遍都很薄:苏制T-26轻型戰車装甲厚度只有15毫米,法国的雷诺FT-17为22毫米。日制89式中型戰車正面装甲只有17毫米,侧后装甲15毫米,顶甲10毫米。95式轻型戰車正面装甲仅仅12毫米,其他部分装甲最厚仅为6毫米。被称为“豆战车”的94式超轻型戰車最大装甲厚度仅10毫米。
Gander, Terry and Chamberlain, Peter. Weapons of the Third Reich: An Encyclopedic Survey of All Small Arms, Artillery and Special Weapons of the German Land Forces 1939-1945. New York: Doubleday, 1979 ISBN 0-385-15090-3
Hogg, Ian V. German Artillery of World War Two. 2nd corrected edition. Mechanicsville, PA: Stackpole Books, 1997 ISBN 1-85367-480-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