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D Radeon HD 6000系列,是AMD的顯示核心系列產品,研發代號Northern Islands。核心採用40nm製程。Northern Islands原來的設計是採用台積電(TSMC)的32nm製程,由於TSMC取消32nm製程的研發改為研發28nm製程。因此AMD只好改為採用40nm製程。
架構
除了Radeon HD 6900系列外,其餘核心的基本架構與上一代的Radeon HD 5000相近。AMD聲稱將核心的資源重新分配,研發出Radeon HD 6800的Barts核心。Radeon HD 6870的流處理器數量比上一代的Radeon HD 5850還要少。由於採用相同製程,核心面積因而縮小。不過,前者核心的工作頻率有大幅的提升,以致其幾何表現亦比較優勝[1]。就整體效能而言,Radeon HD 6870比Radeon HD 5870略差;Radeon HD 6850亦比Radeon HD 5850略差。這個新系列顯示核心主要有兩個改進,一是增強其Tessellation性能,二是增強了AA/AF的性能和質素。
Tessellation
Tessellation技術最早由ATI研發,在Radeon 8500時代引入。到了DirectX 11時代,微軟正式把此技術納為標準。AMD傳統對手NVIDIA的DirectX 11顯示卡,在Tessellation性能方面竟然比AMD還強。昔日的自家技術,卻成為別人的攻擊武器。當時AMD認為過高的Tessellation,會令圖像失真,所以並沒有集成太多的Tessellation功能單元。另外,過多的Tessellation功能單元會降低栅格化效率,導致資源浪費。過多的多邊形,亦會減低MSAA的性能。所以,Radeon HD 6800顯示核心仍只會集成一個Tessellation單元。性能提升依靠算法的改良。AMD聲稱新核心的Tessellation性能會有兩倍提升。一般的理論測試顯示,大概會有25%的性能提升。
第八代的Tessellation技術,容許顯示核心直接讀取顯示記憶體當中的紋理數據。而不需要預先放在緩衝當中[2]。
MLAA抗锯齿模式
Morphological Antialiasing是一種新的抗锯齿模式。MLAA曾經由Intel提議,透過CPU作抗锯齿計算。而AMD的MLAA抗锯齿技術,則由顯示核心負責,透過Direct Compute實現[3]。MLAA的原理是透過顏色,去尋找物件邊緣。此技術的好處是效率高,性能損失少。但由於奈奎斯特频率的限制,顯示頻率過高的話,會造成圖像失真。
各向异性过滤
增強其準確性,增加不同过滤等級之間的平滑過度。
實現MPEG-2的完全硬體解碼。增加對DivX/Xvid的硬體解碼支持。增加對蓝光3D的解碼支持。
顯示輸出
支援DisplayPort 1.2和HDMI 1.4a。利用前者,顯示卡只需要兩個DP接口,即可實現六屏輸出。對比以往的Radeon HD 5800,就只有一個DP接口。而HDMI 1.4a,就增加了對立體視頻的支援。顯示卡可傳輸立體視頻到立體電視。
HD3D
AMD自家的立體顯示技術,類似於NVIDIA的3D Vision。
色域重映射
(HD 6900系列) VLIW 4架構
部分型號採用新的4-Way VLIW 架構。以往的AMD顯示核心均採用VLIW5架構。每一個流處理器中有5個ALU。其中一個為ALU.trans,執行特殊函数运算。而新的VLIW4架構中,每一個流處理器中有4個ALU,不過功能是一樣的。ALU.trans已經融入到其他的ALU中。每個ALU都需要一個獨立的指令發射,而當執行特殊函数运算時,就需要用到3個指令發射。不過,由於指令被以往簡單,寄存器亦比較容易管理。整體電器的效率因而有所提升。雖然每一個流處理器的ALU數量有所減少,但隨之而來的配套卻大幅上升。在同樣流處理器數目的情況下,VLIW4架構對比VLIW5需要增加指令发射端、分支执行单元和通用寄存器的數量。
(HD 6900系列) 图形引擎
图形引擎增加為兩個。當中的Tessellation功能單元數量意味著加了一倍[4]。其他數量增加了一倍的元件有Geometry Assembler、Vertex Assembler、Rasterizer和Hierarchical Z。不過,跟對手NVIDIA相比,GeForce GTX 580擁有10個Tessellation功能單元。
(HD 6900系列) Render Back-Ends
Render Back-Ends在特定情況下,透過將指令的合併,AA效能可以提升一倍。
(HD 6900系列) EQAA抗锯齿模式
建基於MSAA[5],跟NVIDIA的CSAA相似。在運用MSAA的情況下,新增了覆盖采样。目前有三個模式。
AMD MSAA |
NVIDIA CSAA
|
- 2xEQAA = 2xMSAA + 4個覆盖采样
- 4xEQAA = 4xMSAA + 8個覆盖采样
- 8xEQAA = 8xMSAA + 16個覆盖采样
|
- 8xCSAA = 4xMSAA + 8個覆盖采样
- 8xQ = 8xMSAA + 8個覆盖采样
- 16xCSAA = 4xMSAA + 16個覆盖采样
- 16xQ = 8xMSAA + 16個覆盖采样
|
(HD 6900系列) Asynchronous Dispatch
針對GPGPU應用。可以在同一個顯示核心中,劃分為不同虛擬Kernel。每一個Kernel可以有自己的排序器及記憶體定址。每一個Kernel最低限度為一個SIMD。所以一個GPU最多可以擁有24個虛擬Kernel,同時執行不同的平衡運算應用。
(HD 6900系列) PowerTune
以往的PowerPlay只有三個功率狀態。而新的PowerTune,顯示核心頻率可以在Intermediate P-State和Highest P-State兩個狀態之間浮動。
產品
Radeon HD 6400
代號為"Caicos","Caicos"是一款入門級的產品,於2011年2月7日發佈,此系列的產品只有Radeon HD 6450,Radeon HD 6450用以取代上一代的Radeon HD 5450。相比上一代的HD 5450,HD6450具有雙倍流處理器、支援GDDR5和UVD 3。
Radeon HD 6600/6500
代號為"Turks","Turks"是一款入門級至主流級的產品,於2011年2月7日發佈。"Turks"家族中包括有"Turks PRO"和"Turks XT"以分別作為HD 6500系列與HD 6600系列的區間。產品最初只發佈給OEM市場,後來也發佈至零售市場。
Radeon HD 6700
代號為"Barts LE"和"Juniper","Barts LE"和"Juniper"是一款主流級的產品。採用"Barts LE"核心的Radeon HD 6790發佈於2011年4月5日。HD 6700系列中只有HD 6790採用"Barts LE"核心,其餘的HD 6770和HD 6750都是採用與上一代HD 5700系列一樣的"Juniper"核心。
- HD 6790擁有800個流處理器,主頻為 840MHz,256 Bit記憶體頻寬和1 GB GDDR5 DRAM 頻率為1GHz,最大功耗為 150W。
AMD已經確定HD 6770和HD 6750都是HD 5770和HD 5750的更名產品
- HD6750擁有720個流處理器,主頻為 700MHz,128bit記憶體頻寬。顯然是與上一代的HD 5750是一樣的
採用"Juniper"核心的HD 6770和HD 6750與其他同是Radeon HD 6000系列的不同之處是不支援UVD 3,只支援UVD 2.2,但加入了對HDMI 1.4a和對藍光3D硬件加速的支援。
Radeon HD 6800
代號為"Barts","Barts"是一款中高級的產品,於2010年10月22日發佈。此系列產品包括Radeon HD6850和Radeon HD6870,"Barts"使用與Radeon HD5700系統一樣的5-way VLIW架構[6]。
- HD6850擁有960個流處理器,主頻為775MHz,256 Bit記憶體頻寬和1 GB GDDR5 DRAM 頻率為1GHz,最大功耗127 W。
- HD6870擁有1120個流處理器,主頻為900MHz,256 Bit記憶體頻寬和1 GB GDDR5 DRAM 頻率為1.05GHz,最大功耗151 W。
Radeon HD 6900
代號為"Cayman","Cayman"是一款發燒級的產品,於2010年11月12日發佈。此系列產品包括Radeon HD6950和Radeon HD6970。"Cayman"基於新的4-Way VLIW架構,用以取代舊式的5-Way VLIW架構,以降低GPU核心的複雜性。在一些測試中發現只有少數的程式能充分的利用VLIW 5架構中的流處理器。減少了流處理器的VLIW 4架構可以節省每個流處理器中的電晶體[7]。
- HD 6950和HD 6970所採用的GPU核心是一樣的,HD 6950是透過遮蔽"Cayman"部份流處理器而成的。
代號為"Antilles"的HD 6990是Radeon HD 6000系列中一款旗艦級產品,於2011年3月9日推出。"Antilles"是由2顆"Cayman"核心整合於同一PCB上的單卡雙GPU產品。
- HD 6990擁有3072個流處理器,主頻為830 MHz,2×256 Bit記憶體頻寬和4 GB GDDR5 DRAM,5.1 TFLOPS的計算性能,192個紋理單元,以及最大功耗375 W[8]。
列表
桌上型平台
獨立顯示核心
- 全部型號的顯示核心包括Radeon HD 6870在內,都基於5Ways-VLIW指令集架構,而Radeon HD 6900系列則是基於4Ways-VLIW指令集架構
型號
|
發布日期
|
開發代號
|
製程 (nm)
|
電晶體數量 (百萬)
|
晶片面積 (mm2)
|
匯流排介面
|
顯示記憶體容量 (MiB)
|
時鐘頻率
|
核心佈置
|
填充率
|
顯示記憶體類型
|
運算效能 GFLOPS
|
熱設計功耗 (W)
|
GFLOPS/W 單精度浮點 運算能效
|
API支援 (版本)
|
發售價格 (美元)
|
核心 (MHz)
|
記憶體 (MHz)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記憶體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記憶體位寬 (位元)
|
單精度浮點數
|
雙精度浮點數
|
空載
|
滿載
|
DirectX
|
OpenGL
|
OpenCL
|
Radeon HD 6350
|
2011年4月7日
|
Cedar
|
40
|
292
|
59
|
PCIe 2.1 ×16
|
512
|
650
|
800
|
80:8:4
|
2.6
|
5.2
|
12.8
|
DDR3
|
64
|
104
|
否
|
6.4
|
19.1
|
5.45
|
11.0
|
4.3
|
1.2
|
$23
|
Radeon HD 6450
|
2011年2月7日(OEM)
|
Caicos
|
40
|
370
|
67
|
PCIe 2.1 ×16
|
512
|
625 750
|
533 800
|
160:8:4
|
2.5 3.0
|
5.0 6.0
|
8.5 12.8
|
DDR3
|
64
|
200 240
|
否
|
9
|
18 27
|
11.11 13.33
|
11.0
|
4.3
|
1.2
|
OEM
|
Radeon HD 6450
|
2011年4月7日
|
Caicos
|
40
|
370
|
67
|
PCIe 2.1 ×16
|
512 1024 2048
|
625 750
|
800 900
|
160:8:4
|
2.5 3.0
|
5.0 6.0
|
25.6 28.8
|
GDDR5
|
64
|
200 240
|
否
|
9
|
18 27
|
7.41 8.89
|
11.0
|
4.3
|
1.2
|
$55
|
Radeon HD 6570
|
2011年2月7日 (OEM)
|
Turks PRO
|
40
|
716
|
118
|
PCIe 2.1 ×16
|
1024
|
650
|
900
|
480:24:8
|
5.2
|
15.6
|
28.8
|
DDR3
|
128
|
624
|
否
|
10
|
44
|
14.18
|
11.0
|
4.3
|
1.2
|
OEM
|
Radeon HD 6570
|
2011年4月19日
|
Turks PRO
|
40
|
716
|
118
|
PCIe 2.1 ×16
|
2048 4096
|
650 650
|
667 1000
|
480:24:8
|
5.2
|
15.6
|
21.3 64.0
|
DDR3 GDDR5
|
128
|
624
|
否
|
11
|
60
|
10.4
|
11.0
|
4.3
|
1.2
|
$79
|
Radeon HD 6670
|
2011年4月19日
|
Turks XT
|
40
|
716
|
118
|
PCIe 2.1 ×16
|
512 1024 2048
|
800 800
|
800 1000
|
480:24:8
|
6.4
|
19.2
|
25.6 64.0
|
DDR3 GDDR5
|
128
|
768
|
否
|
12
|
66
|
11.64
|
11.0
|
4.3
|
1.2
|
$99
|
Radeon HD 6750
|
2011年1月21日(OEM)
|
Juniper PRO
|
40
|
1040
|
166
|
PCIe 2.1 ×16
|
512 1024
|
700 700
|
1150 1150
|
720:36:16
|
11.2
|
25.2
|
73.6
|
GDDR5
|
128
|
1008
|
否
|
16
|
86
|
11.72
|
11.0
|
4.3
|
1.2
|
OEM
|
Radeon HD 6770
|
2011年4月19日
|
Juniper XT
|
40
|
1040
|
166
|
PCIe 2.1 ×16
|
512 1024
|
850 850
|
1200 1050
|
800:40:16
|
13.6
|
34.0
|
76.8 67.2
|
GDDR5
|
128
|
1360
|
否
|
18
|
108
|
12.59
|
11.0
|
4.3
|
1.2
|
?
|
Radeon HD 6790
|
2011年4月4日
|
Barts LE
|
40
|
1700
|
255
|
PCIe 2.1 ×16
|
1024
|
840
|
1050
|
800:40:16
|
13.4
|
33.6
|
134.4
|
GDDR5
|
256
|
1344
|
否
|
19
|
150
|
8.96
|
11.0
|
4.3
|
1.2
|
$149
|
Radeon HD 6850
|
2010年10月22日
|
Barts Pro
|
40
|
1700
|
255
|
PCIe 2.1 ×16
|
1024
|
775
|
1000
|
960:48:32
|
24.8
|
37.2
|
128.0
|
GDDR5
|
256
|
1488
|
否
|
19
|
127
|
11.72
|
11.0
|
4.3
|
1.2
|
$179
|
Radeon HD 6870
|
Barts XT
|
40
|
1700
|
255
|
PCIe 2.1 ×16
|
1024
|
900
|
1050
|
1120:56:32
|
28.8
|
50.4
|
134.4
|
GDDR5
|
256
|
2016
|
否
|
19
|
151
|
13.35
|
11.0
|
4.3
|
1.2
|
$239
|
Radeon HD 6930
|
2011年12月
|
Cayman CE
|
40
|
2640
|
389
|
PCIe 2.1 ×16
|
1024 2048
|
750 750
|
1200 1200
|
1280:80:32
|
24.0
|
60.0
|
153.6
|
GDDR5
|
256
|
1920
|
480
|
18
|
186
|
10.32
|
11.0
|
4.3
|
1.2
|
$180
|
Radeon HD 6950
|
2010年12月15日
|
Cayman Pro
|
40
|
2640
|
389
|
PCIe 2.1 ×16
|
1024 2048
|
800 800
|
1250 1250
|
1408:88:32
|
25.6
|
70.4
|
160.0
|
GDDR5
|
256
|
2253
|
563
|
20
|
200
|
11.27
|
11.0
|
4.3
|
1.2
|
$259 $299
|
Radeon HD 6970
|
Cayman XT
|
40
|
2640
|
389
|
PCIe 2.1 ×16
|
2048
|
880
|
1375
|
1536:96:32
|
28.2
|
84.5
|
176.0
|
GDDR5
|
256
|
2703
|
675
|
20
|
250
|
10.81
|
11.0
|
4.3
|
1.2
|
$369
|
Radeon HD 6990
|
2011年3月8日
|
Antilles XT
|
40
|
2640x2
|
389x2
|
PCIe 2.1 ×16
|
2048×2
|
830
|
1250
|
1536:96:32 ×2
|
2× 26.5
|
2× 79.6
|
2× 160.0
|
GDDR5
|
256×2
|
5099
|
1276.88
|
37
|
375
|
13.6
|
11.0
|
4.3
|
1.2
|
$699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2GDDR5顯示記憶體的資料傳送速率是其時鐘頻率的4倍,而非其它DDR記憶體的兩倍
3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來源於超微官方資料。不同廠商的非公版顯示卡電路板設計會使得實際TDP數值和官方資料的有所不同。
整合式顯示核心
- 全部型號支援DirectX 11、OpenGL 4.1以及OpenCL 1.1
- 所有型號內建統一北橋(UNB)/記憶體控制器(MC)匯流排I/O介面
- 所有型號『不支援』雙精度浮點數運算
- 全部型號擁有與角度無關的各向異性過濾、UVD3以及最高支援3熒幕顯示輸出的Eyefinity多熒幕顯示輸出技術。Radeon HD 6300D系列以及更高階的型號還有3D藍光加速特性(型號後無『D』的型號不支援)
型號
|
發售日期
|
代號
|
製程 (nm)
|
時鐘頻率 (MHz)
|
核心佈置1
|
填充率
|
共用記憶體
|
單精度浮點運算(GFLOPS)
|
熱設計功耗2 (W)
|
能效(GFLOPS/W)
|
備註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匯流排位寬 (位元)
|
空載
|
滿載
|
Radeon HD 6250[9]
|
2010年11月9日[10]
|
Wrestler[11][N 1]
|
40
|
280-400[9]
|
80:8:4
|
1.12
|
2.24
|
8.525
|
DDR3-1066
|
64
|
44.8
|
未知
|
9
|
4.98
|
|
Radeon HD 6290
|
2011年1月7日
|
Ontario[N 2]
|
276-400
|
1.12
|
2.24
|
8.525
|
64
|
44.8
|
未知
|
9
|
4.98
|
|
Radeon HD 6310[9]
|
2010年11月9日[10]
|
Wrestler[11][N 3]
|
492
|
2.0
|
4.0
|
8.5
|
64[12]
|
80
|
未知
|
18
|
4.44
|
|
Radeon HD 6320
|
2011年8月15日
|
Zacate (?)[N 4]
|
508-600
|
2.0
|
4.1
|
10.6
|
DDR3-1333
|
64[12]
|
82-97
|
未知
|
18
|
4.56-5.39
|
|
Radeon HD 6370D
|
2011年第四季度
|
WinterPark[N 5]
|
32
|
443
|
160:8:4
|
1.77
|
3.54
|
25.6
|
DDR3-1600
|
128
|
142
|
未知
|
65
|
2.18
|
|
Radeon HD 6410D
|
2011年6月20日[10]
|
WinterPark[N 6]
|
600
|
160:8:4
|
2.4
|
4.8
|
29.9
|
DDR3-1866
|
128
|
192
|
未知
|
65
|
2.95
|
|
Radeon HD 6530D
|
2011年6月20日[10]
|
BeaverCreek[N 7]
|
443
|
320:16:8
|
3.54
|
7.08
|
29.9
|
DDR3-1866
|
128
|
284
|
未知
|
65-100
|
2.84-4.37
|
|
Radeon HD 6550D
|
2011年6月20日
|
BeaverCreek[N 8]
|
600
|
400:20:8
|
4.8
|
12
|
29.9
|
DDR3-1866
|
128
|
480
|
未知
|
65-100
|
4.8-7.38
|
|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 2 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來源於AMD的技術參數表格,包括CPU核心的發熱功率,實際最終零售產品的TDP數值會有所不同
- ^ 使用於C-30和C-50 AMD APU上
- ^ 使用於C-60 AMD APU上
- ^ 使用於E-240、E-300和E-350 AMD APU上
- ^ 使用於E-450 AMD APU上
- ^ 使用於E2-3200 AMD APU上
- ^ 使用於A4-3300以及A4-3400 AMD APU上
- ^ 使用於A6-3500、A6-3600、A6-3650以及A6-3670K AMD APU上
- ^ 使用於A8-3800、A8-3850以及A8-3870K AMD APU上
行動平台
獨立顯示核心
型號[13]
|
發布日期
|
型號代號
|
開發代號
|
製程 (nm)
|
匯流排介面
|
記憶體容量 (MiB)
|
時鐘頻率 (MHz)
|
記憶體時脈 (MHz)
|
核心佈置1
|
填充率
|
記憶體
|
API相容性 (版本)
|
運算能力 GFLOPs
|
GPU熱設計功耗 (瓦)
|
特性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匯流排位寬 (位元)
|
DirectX
|
OpenGL
|
Radeon HD 6330M[14]
|
2010年11月26日
|
Robson LP
|
Cedar
|
40
|
PCIe 2.1 x16
|
up to 1024
|
500
|
800
|
80:8:4
|
2.0
|
4.0
|
12.8
|
DDR3
|
64
|
11
|
4.2
|
80
|
7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350M[14]
|
2010年11月26日
|
Robson Pro
|
Cedar
|
40
|
PCIe 2.1 x16
|
up to 1024
|
500 500
|
800 900
|
80:8:4
|
2.0
|
4.0
|
12.8 14.4
|
DDR3
|
64
|
11
|
4.2
|
80
|
7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370M[14]
|
2010年11月26日
|
Robson XT
|
Cedar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750
|
900
|
80:8:4
|
3.0
|
6.0
|
14.4
|
DDR3
|
64
|
11
|
4.2
|
120
|
11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430M[15]
|
2011年1月4日
|
Seymour LP
|
Caico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480
|
800
|
160:8:4
|
1.92
|
3.84
|
12.8
|
DDR3
|
64
|
11
|
4.2
|
153.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450M[15]
|
2011年1月4日
|
Seymour Pro
|
Caico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600
|
800
|
160:8:4
|
2.4
|
4.8
|
12.8
|
DDR3
|
64
|
11
|
4.2
|
192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470M[15]
|
2011年1月4日
|
Seymour XT
|
Caico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700 750
|
800 800
|
160:8:4
|
2.8 3.0
|
5.6 6.0
|
12.8
|
DDR3
|
64
|
11
|
4.2
|
224 240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490M[15]
|
2011年1月4日
|
Seymour XT
|
Caicos
|
40
|
PCIe 2.1 x16
|
512
|
800
|
800
|
160:8:4
|
3.2
|
6.4
|
25.6
|
GDDR5
|
64
|
11
|
4.2
|
25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530M[16]
|
2010年11月26日
|
Capilano Pro
|
Redwood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500
|
900
|
400:20:8
|
4.0
|
10.0
|
28.8
|
DDR3
|
128
|
11
|
4.2
|
400
|
26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550M[16]
|
2010年11月26日
|
Capilano Pro
|
Redwood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600
|
900
|
400:20:8
|
4.8
|
12.0
|
28.8
|
DDR3
|
128
|
11
|
4.2
|
480
|
26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570M[16]
|
2010年11月26日
|
Capilano XT
|
Redwood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650
|
900
|
400:20:8
|
5.2
|
13.0
|
28.8 57.6
|
DDR3 GDDR5
|
128
|
11
|
4.2
|
520
|
30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630M[17]
|
2011年1月4日
|
Whistler LP
|
Turks
|
40
|
PCIe 2.1 x16
|
256(mac) 1024
|
485
|
800
|
480:24:8
|
3.88
|
11.64
|
51.2 (mac) 25.6
|
GDDR5(mac) DDR3
|
128
|
11
|
4.2
|
465.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650M[17]
|
2011年1月4日
|
Whistler Pro
|
Turk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600
|
900
|
480:24:8
|
4.8
|
14.4
|
28.8
|
DDR3
|
128
|
11
|
4.2
|
57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730M[17]
|
2011年1月4日
|
Whistler XT
|
Turk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725
|
800
|
480:24:8
|
5.8
|
17.4
|
25.6
|
DDR3
|
128
|
11
|
4.2
|
69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750M[17]
|
2011年1月4日
|
Whistler Pro
|
Turks
|
40
|
PCIe 2.1 x16
|
256 512 1024
|
600
|
800 900
|
480:24:8
|
4.8
|
14.4
|
51.2 57.6
|
GDDR5
|
128
|
11
|
4.2
|
57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770M[17]
|
2011年1月4日
|
Whistler XT
|
Turks
|
40
|
PCIe 2.1 x16
|
1024
|
725
|
900
|
480:24:8
|
5.8
|
17.4
|
57.6
|
GDDR5
|
128
|
11
|
4.2
|
696
|
未知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830M[18]
|
2011年1月4日
|
Granville Pro
|
Juniper
|
40
|
PCIe x16 2.1
|
up to 2048
|
575
|
800
|
800:40:16
|
9.2
|
23.0
|
25.6
|
DDR3
|
128
|
11
|
4.2
|
920
|
39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850M[18]
|
2011年1月4日
|
Granville XT
|
Juniper
|
40
|
PCIe x16 2.1
|
up to 2048
|
675
|
800
|
800:40:16
|
10.8
|
27.0
|
25.6
|
DDR3
|
128
|
11
|
4.2
|
1080
|
50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850M[18]
|
2011年1月4日
|
Granville Pro
|
Juniper
|
40
|
PCIe x16 2.1
|
1024
|
575
|
800
|
800:40:16
|
9.2
|
23.0
|
57.6
|
GDDR5
|
128
|
11
|
4.2
|
920
|
39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870M[18]
|
2011年1月4日
|
Granville XT
|
Juniper
|
40
|
PCIe x16 2.1
|
1024
|
675
|
1000
|
800:40:16
|
10.8
|
27
|
64
|
GDDR5
|
128
|
11
|
4.2
|
1080
|
50
|
UVD2.2, PowerPlay
|
Radeon HD 6950M[19]
|
2011年1月4日
|
Blackcomb Pro
|
Barts
|
40
|
PCIe 2.1 x16
|
up to 2048
|
580
|
900
|
960:48:32
|
18.56
|
27.84
|
115.2
|
GDDR5
|
256
|
11
|
4.2
|
1113.6
|
50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970M[19]
|
2011年1月4日
|
Blackcomb XT
|
Barts
|
40
|
PCIe 2.1 x16
|
up to 2048
|
680
|
900
|
960:48:32
|
21.76
|
32.64
|
115.2
|
GDDR5
|
256
|
11
|
4.2
|
1305.6
|
75
|
UVD3.0, PowerPlay
|
Radeon HD 6990M[20]
|
2011年7月12日
|
Blackcomb XTX
|
Barts
|
40
|
PCIe 2.1 x16
|
2048
|
715
|
900
|
1120:56:32
|
22.88
|
40.04
|
115.2
|
GDDR5
|
256
|
11
|
4.2
|
1601.6
|
75
|
UVD3.0, PowerPlay
|
型號[13]
|
發布日期
|
型號代號
|
開發代號
|
製程 (nm)
|
匯流排介面
|
記憶體容量 (MiB)
|
時鐘頻率 (MHz)
|
記憶體時脈 (MHz)
|
核心佈置1
|
填充率
|
記憶體
|
API相容性 (版本)
|
運算能力 GFLOPs
|
GPU熱設計功耗 (瓦)
|
特性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匯流排位寬 (位元)
|
DirectX
|
OpenGL
|
整合式顯示核心
- 全部型號支援DirectX 11、OpenGL 4.1以及OpenCL 1.1
- 所有型號內建統一北橋(UNB)/記憶體控制器(MC)匯流排I/O介面
- 所有型號『不支援』雙精度浮點數運算
- 全部型號擁有與角度無關的各向異性過濾、UVD3以及最高支援3熒幕顯示輸出的Eyefinity多熒幕顯示輸出技術。
型號
|
發售日期
|
代號
|
製程 (nm)
|
時鐘頻率 (MHz)
|
核心配置1
|
填充率
|
共用記憶體
|
單精度浮點運算(GFLOPS)
|
總熱設計功耗2 (W)
|
備註
|
像素 (GP/s)
|
材質 (GT/s)
|
頻寬 (GB/s)
|
匯流排類型
|
匯流排位寬 (位元)
|
空載
|
滿載
|
Radeon HD 6380G
|
2011年1月14日
|
WinterPark[N 1]
|
32
|
400
|
160:8:4
|
1.6
|
3.2
|
17.06
|
DDR3-1333
|
128
|
128
|
未知
|
35
|
|
Radeon HD 6480G
|
2011年6月14日
|
BeaverCreek[N 2]
|
32
|
444
|
240:12:4
|
1.77
|
3.55
|
17.06
|
DDR3-1333
|
128
|
213.1
|
未知
|
35-45
|
|
Radeon HD 6520G
|
2011年6月14日
|
BeaverCreek[N 3]
|
32
|
400
|
320:16:8
|
3.2
|
6.4
|
17.06
|
DDR3-1333
|
128
|
256
|
未知
|
35-45
|
|
Radeon HD 6620G
|
2011年6月14日
|
BeaverCreek[N 4]
|
32
|
444
|
400:20:8
|
3.55
|
8.88
|
25.6
|
DDR3-1600
|
128
|
355.2
|
未知
|
35-45
|
|
- 1 統一渲染單元數量 : 紋理對映單元數量 : 渲染輸出單元數量
- 2 熱設計功耗(TDP)數值來源於AMD的技術參數表格,包括CPU核心的發熱功率,實際最終零售產品的TDP數值會有所不同
- ^ 使用於E2-3000M AMD APU上
- ^ 使用於A4-3300M和A4-3310MX AMD APU上
- ^ 使用於A6-3400M、A6-3410MX以及A6-3420M AMD APU上
- ^ 使用於A8-3500M、A8-3510MX、A8-3520M以及A8-3530MX AMD APU上
注释及参考资料
更多資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