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照相館
《南京照相舘》[註 3](英語:Dead To Rights)是2025年中國歷史劇情片,由申奧執導,劉昊然、王傳君、高葉等主演。影片以南京大屠殺為背景,講述一群平民在戰亂中躲進照相館避難,並冒險揭露日軍暴行的故事[2]。 劇情1937年南京大屠殺期間,郵差阿昌(劉昊然 飾)為求生存,冒充照相館學徒,在侵華日軍翻譯王廣海(王傳君 飾)的威脅下被迫為日軍攝影師伊藤(原島大地 飾)沖洗照片,包括日軍脅迫民眾拍攝的「親善照」。期間,他收留了多名中國軍民,使照相館成為臨時避難所。面對日軍暴行,阿昌冒險協助難民逃離,並將記錄屠殺罪證的膠捲公諸於世,而当时日本陆军省《报纸登载事项许可与否的判定要领》将“使人感到有虐待俘虏之嫌的”照片判定为“不许可”[3][4]。 演员
故事原型本片照相馆的原型为今估衣廊附近的华东照相馆。1938年初,该馆学徒罗瑾(大屠杀发生时15岁)意外在美国传教士约翰·马骥拍摄并送至后方的胶卷中,发现底片记录了日军暴行的画面[6],遂冒着生命危险冲洗這些底片,并将部分相片制成相册。后来罗瑾进入位于毗卢寺的汪精卫国民政府警卫旅直属通讯队,集训后曾将相册藏于毗卢寺厕所内,1941年被同在毗卢寺参加培训的吴连凯发现并藏起[7]。 1946年,在日本投降后已改名为“吴旋”的吴连凯得知南京市临时参议会正为国防部审判战犯军事法庭征集证据,将藏身多年的罪证相册呈递至南京市临时参议会,该相册成为审判南京大屠杀主犯之一谷寿夫的“京字第一号证据”,后存于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8]。1995年6月,罗瑾与吴旋在南京重逢[9]。 製作與發行2023年,导演申奥与电影《志愿军》编剧张珂交流,並回顾了1987年的电影《屠城血证》后,申奥受该片启发,决定“在这个时代再拍一遍”,遂联系《屠城血证》版权方南京电影制片厂[註 4]买下改编版权[10],并找版权方 进行溯源,以新视角再次改编[6][11]。在电影《孤注一掷》余热未散时,申奥便率领原创作班底投入《南京照相馆》的创作[10]。 電影的核心拍摄地位於上海影视乐园[12]。在拍摄初期,剧组本只设定了“屠杀照”一条故事线,但在查阅资料时发现多数被发表的南京戰時照片,還有在進佔時為了做出當地人簞食壺漿的樣子、製造日军正面形象的宣傳需要,强迫中国民众所合拍的“亲善照”,以及日本军官在南京著名建筑前拍摄的普通留影等紀錄存世。剧组遂透過日本記者的角色,将“亲善照”与“屠杀照”并列为影片两条主线,以增添抗戰歷史的深度與背景真實感[6]。拍摄过程中,剧组对大量残暴镜头进行了留白处理,且因“不愿让历史上受害的女性再次受伤”,在表现日军对中国女性的暴行时删减了首版剧本中对准受害者的描写,转而采用了以更加隐晦的手法间接呈现的方式[10][11][13]。 影片由中影集團等多家公司聯合出品,原定2025年8月2日上映,後提檔至7月25日,並於7月19日至20日進行全國點映。截至7月20日,點映及預售票房突破3000萬元人民幣。本片正式上映后,7月26日录得单日票房突破1亿元人民币[14]。截至7月28日(正式上映第4天)20时,该片总票房突破5亿元人民币[10][11]。8月1日又突破10億[15]。上映11天後票房突破16亿[16]。 评价与反应讚揚該影片內容以及藝術手法獲得中國大陸媒體讚揚,中国电影评论学会秘书长胡建礼在接受《北京晚报》采访时评价,影片成功的关键在于其“‘大历史,小切口’的叙事模式”,即没有采用宏大叙事,而是聚焦于照相馆这一特定空间,让观众能从普通人的视角代入,使故事更具感染力[17]。《扬子晚报》旗下紫牛新闻也称赞导演摒弃了传统英雄叙事,坚定地将视角投向了战火中普通人[18]。影评人陆支羽则认为,影片在处理暴力场面时表现出高明的克制,通过将血腥镜头进行留白、聚焦于人物反应等电影语言。对于人物塑造,影评人井润成称赞该片是“近几年抗战题材影片中最贴近真实、最还原人性的一部”[17]。《新京报》评价称,与以往的南京大屠杀题材电影相比,该片在尊重历史、观众和市场的基础上,找到了一种能争取到受众最大公约数的拍法[19]。 据《北京晚报》和大公網,该片不仅成为2025年暑期档的票房冠军,在豆瓣也由11万用户打出8.6的高分,成为年度国产院线电影的最高纪录[20]。据紫牛新闻报道,许多观众自发在社交平台进行推荐,许多家长也将这部电影视为对孩子的“历史启蒙课”,认为它能让年轻一代了解民族曾遭受的苦难[18]。《新华日报》分析指出,该引吸引了大量亲子观影群体,实现了从观看到铭记再到传承的价值跃迁[21]。新华社、《人民日报》發佈短片,講述河南一名9岁儿童在看完该电影後,「回家後自發地撕毀了自己珍藏的日本漫畫」[15][22],《湖北日报》对此评论称影片对年轻一代来说“像一堂刻进生命的历史课”[23]。一些中國大陸評論這是對历史虚无主义的正面反击,高贊基於史實的電影才是尊重歷史,而不是所謂的抗日神劇[24][25]。 批評因應抗日戰爭八十周年等歷史主題電影接連上映,在輿論反應也十分強烈[15]。据法国国际广播电台及《自由時報》报道,在中國互聯網上開始出現个别孩童看完電影片段後剪掉日本《奥特曼》漫畫卡片(實際上該作品是戰後才出現)、動手敲打地圖上日本的位置,甚至出現日本大使還發布消息提醒注意,針對外國人的街頭暴力事件等等,這類與批判歷史上的日軍侵略其實並無相關的行為開始激增[15][26]。 媒體人提到舉凡片中沒有著墨太多當年日本對戰俘殘忍的犯罪事實揭露,反而擺重點在「欺負婦孺與攪和雜事、起爭執等奇怪的橋段上」,日裔台籍、前产经新闻台北支局长矢板明夫評論稱「日本歷史學家已經指電影有很多問題」,這些「不符合軍事行動常識的」多為「訛傳虛構」等等,是「與當時日軍隨軍記者的紀錄模式存在矛盾」。台北教育大學李筱峰教授發布社評分析,就「他本人在新加坡曾看到」日本學生首次了解侵略歷史後,「全體感到羞愧與噁心的反省景象」,比較「中國對於建國後歷史掩蓋的容忍」,他總結史實不該具備選擇性與針對性,而是各國要去踏破自我束縛坦承地面對過去才是正道[27][28][29]。而本片上映「後針對日本文化整體進行的標籤化」,在這些「偏差」現象「廣泛」出現後,在本片未上映的台灣引发了该片是否是主要在「宣扬仇恨教育」的争议[30]。 《环球时报》则发表社论稱,这本來就是将历史纪念文藝化的作品,其表現形式自然會有不同看法的討論與進步的空間,但對於反法西斯歷史則不應如此惡毒對待,正因為是歷史的創造就藉由艺术讨论为名歪曲,想污名化为“仇日教育”的“网络霸凌”用心險惡,并赞扬影片瑕不掩瑜,《南京照相馆》是真正“一部重要的反种族主义艺术作品”,是替全世界所有人不忘歷史教訓而做,而非鼓吹報復與民族主義,拒絕海外好事分子疑似抹黑的企圖。而後該片登顶全球周末票房時,《环球时报》跟進了的第二篇社論,則強調“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而是为了开创未来,让子孙后代不再兵戎相见”等外交上較為緩和的說法,另外該後續报道留有篇幅正面提及日本,並認可日方內部维护正确二战史观的积极力量并未消失,如石破茂本人在8月4日公开澄清“迫于保守派压力,首相考虑不发表战后80周年谈话”的傳媒謠言,還舉例同天名古屋市长广泽一郎在记者会上对南京大屠杀的看法时表示“这是无法否认的事实”,也就此補充新的對日評價,特別是積極看待一些地方政府选择在战争结束80周年之际改善对华关系,体现了也是有日本人对历史问题的某种反思等語[31][25]。 有部分批评嘲讽该电影的网民被新浪微博禁言。北京日报报业集团旗下公眾號「长安街知事」发布评论批评这些网民将铭记历史与反法西斯的电影污蔑为反日和煽动对立,质疑他们在里应外合对中国人发动认知战[32]。 参见
注释參考資料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