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文化中的人工智能叛變

人工智能叛變科幻小說中常見的主題,較廣為人知的代表作品包括《魔鬼終結者》和《駭客任務》,其虛構劇情通常涉及人類與惡意的AI之間的衝突。

背景

在虚构场景中,这通常涉及与恶意人工智能的旷日持久的冲突。相比之下,一些学者认为,未来先进人工智能的叛变,如果发生在现实生活中,将迅速成功或失败,并且将是人工智能追求自身目标的副产品,而不是专门针对人类的恶意行为。

描述

小說中也有許多關於AI的正面描述,例如艾薩克·阿西莫夫(Isaac Asimov)的《變人》或《星際迷航》的百科,也有許多負面描述,這些負面描述中的許多都涉及AI從其創造者手中奪取控制權。[1][2]

反應

部分人工智能研究者(如约书亚·本吉奥)批评称,《终结者》这类电影"描绘的图景与当前及可预见未来内AI系统的构建原理完全脱节"。BBC记者萨姆·谢德指出:"令人遗憾的是,在报道技术突破时,许多新闻机构仍频频使用《终结者》的电影剧照",这些影像正在催生"对失控全能型AI的错位恐慌"。

与此相对,以物理学家斯蒂芬·霍金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尽管未来AI确实可能引发生存危机,但《终结者》的设定在双重意义上缺乏合理性。其一在于:"AI的真正威胁不在恶意而在能力。超级智能AI将极致高效地实现目标,若其目标与人类相悖,灾难便会降临。正如你不是因仇恨蚂蚁才踩踏蚁穴,但若负责水电站环保工程时遇到待淹没区的蚁穴——那蚂蚁们也只能自认倒霉"。其二在于,技术如此先进的AI竟派遣人形机器人发动蛮力进攻来实现种族灭绝;更高效合理的方式应是采用细菌战,或可行的话,纳米技术。

著名作品

參考資料

  1. ^ Reggia, J. A. (2013). The rise of machine consciousness: Studying consciousness with computational models. Neural Networks, 44, 112-131.
  2. ^ Mubin, Omar; Wadibhasme, Kewal; Jordan, Philipp; Obaid, Mohammad. Reflecting on the Presence of Science Fiction Robots in Computing Literature. ACM Transactions on Human-Robot Interaction. 6 March 2019, 8 (1): 1–25. doi:10.1145/3303706可免费查阅. 
Prefix: 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q r s t u v w x y z 0 1 2 3 4 5 6 7 8 9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

Kembali kehalaman sebelumny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