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後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發佈紀錄
本頁以列表形式介紹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1946年)以來香港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及其前身——五至八號烈風信號)的懸掛或發出紀錄,截至2025年5月為止,香港天文台共懸掛或發出過129次此信號。最近一次八號信號於2024年11月13日至14日生效,當時香港受到颱風桃芝吹襲。此列表以年代劃分,排名依年份為序。 八號烈風或暴風信號是香港熱帶氣旋警告信號之一,每當香港境內現正或天文台預料普遍吹烈風或暴風,持續風力達63至117公里每小時,且風勢可能持續,天文台便會發出八號信號。[1]此信號起源可追溯到1917年香港初次使用數字信號的時候,當時設有一至七號信號,其中二至五號分別表示烈風將會由北、南、東或西四個方向吹襲香港。[2]天文台於1931年改用一至十號信號,其中五至八號分別是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烈風信號,相等於現在的八號信號之四個方向。[2]天文台為避免公眾誤以為五至八號信號代表風力之強弱,到1973年起,五至八號信號正式改為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信號,並沿用至今。[2]另外,以往天文台透過香港境內的信號站懸掛信號,隨著最後一個信號站(長洲信號站)在2002年起停用,天文台此後改以「發出」等字眼發佈信號。[3] 根據八號信號的懸掛或發出紀錄,每個年代都有十多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差不多每年也有最少一次八號信號,當中有不少熱帶氣旋更引致天文台發出更高信號,即九號烈風或暴風風力增強信號或十號颶風信號。[4]這些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的熱帶氣旋,均為熱帶風暴級或以上,而且大部分都為颱風或以上等級。四個信號方向中,東北(原七號信號)、東南(原八號信號)發出次數較多,西北(原五號信號)、西南(原六號信號)發出次數則較少。[4]另外,從死亡/失蹤/受傷人數數字也可見到,在20世紀中期仍有約一、兩百人因風暴而死亡(如颱風溫黛、露絲),不過隨著天文台預報的改善,市民的防災意識也提高,在1980年代之後,引致重大人命損失的熱帶氣旋大為減少,甚至在21世紀以來所有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或以上信號之風暴當中,尤其是最終發出十號信號的風暴韋森特、天鴿、山竹及蘇拉均出現無人死亡的情形。[5][6] 根據香港法例第62章《司法程序(烈風警告期間聆訊延期)條例 (页面存档备份,存于互联网档案馆)》第5(1)(a)(i)條,八號或以上信號在香港法律中會統稱為「烈風警告」;而天文台在取消八號或以上信號後,天文台台長需根據該條例第5(2)條,盡快在憲報公告宣佈該次「烈風警告」的開始與終止日期與時間。 說明列表會列出熱帶氣旋所屬的太平洋颱風季年份、風暴名稱[註 1]、信號持續日期(視發出至取消八號信號為一整體的數目,包含改發更高信號的時段)、最高持續風速(十分鐘平均)、中心最低氣壓、信號方向(西北、西南、東北、東南,並以勾號表示有發出的信號方向)、是否曾改發更高信號(若有的話會標明最高信號,即九號或十號信號,否則會以交叉號表示)、以及死亡/失蹤/受傷人數。 以下數據以香港天文台《熱帶氣旋年報》資料及天文台網站內的「警告及信號資料庫」記錄為準。因應天文台在1973年起將五號、六號、七號及八號信號,分別由八號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信號代替,表內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另外,天文台在2009年增設「強颱風」和「超強颱風」分級,表內熱帶氣旋強度將以新熱帶氣旋分級制顯示,2009年或之後之熱帶氣旋以《熱帶氣旋年報》為準,2009年前的則以「警告及信號資料庫」為準。由於天文台僅提供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數據,所以1940至50年代風速、氣壓數據,以及死亡/失蹤/受傷人數都沒有提供。1940至50年代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當中在最高強度一欄中,會以以下圖例說明:
19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1949年止,共有9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香港天文台僅提供之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風速、氣壓數據,以及相關的死亡、失蹤及受傷人數,所以此年代上述的數據都沒有提供。本年代段落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1950年代1950年代共有16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香港天文台僅提供之1960年起之熱帶氣旋的風速、氣壓數據,以及相關的死亡、失蹤及受傷人數,所以此年代上述的數據都沒有提供。本年代段落列出的中心最低氣壓,則改為採用由聯合颱風警報中心提供,美國海軍當時記錄的最佳路徑數據。
1960年代196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列表中這些信號已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除了1969年外,所有年份都有發出八號信號的記錄。
1970年代197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五至八號信號(分別用作表示西北、西南、東北及東南方向),這些信號自1973年起替換至現今通用之信號。1970年代亦是至目前為止唯一每年皆需發出八號信號的年代。
1980年代1980年代共有11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八號信號。
1990年代1990年代共有16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八號信號。另外,自1995年起,熱帶氣旋多在香港以東登陸或掠過,香港多受西北及西南烈風影響,懸掛西北及西南信號的次數開始增加,情況持續至2000年代。
2000年代2000年代共有14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懸掛(2001年及以前)/發出(2002年起)八號信號。
2010年代2010年代共有17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除了2010年外,所有年份均有發出八號信號的記錄,是1960年代及1970年代以來發出最多八號信號的年代。
2020年代截至2025年5月為止,2020年代共有12個熱帶氣旋引致天文台發出八號信號。由2011年至2024年間,連續14個風季都需要發出八號信號,刷新二戰後的紀錄。
參看註腳
參考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