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愛路 (臺北市)
![]() ![]() 仁愛路是臺灣臺北市的重要幹道,為東西向道路,共有四段,仁愛敦南圓環以西屬西向單行道,以東則為雙向道,仁愛敦南圓環的西向單行道與南邊的信義路東向單行道構成一個互補的單行道網。仁愛路東抵臺北市政府,西抵臺北府城東門(景福門)直通凱達格蘭大道;仁愛路東端之府前廣場假日常封閉舉辦活動使用。仁愛路與敦化南路交會處之圓環(仁愛敦南圓環),常做為臺北燈會活動之主燈區。仁愛路亦為臺北市著名的林蔭大道之一,路中央布設公車專用道。 行經行政區域(由西至東) 歷史仁愛路闢於日治時期。1925年,開闢旭小學校(今台北市中正區東門國民小學)北側路段,路幅18公尺。[1]在1932年的都市計畫中即已被預定闢為林蔭道路,稱為公園道路第四號路線、東門大通(或稱東門通、東門町通)。1936年,台灣總督府以第501號指令稱該路規劃為總督府通往松山之門戶,東門一帶已有四千多人居住,且大安區將設立幸小學校,亟應開闢該計畫道路。遂於1937年將道路延伸至文化村、新生南路大排水溝等地為三線路(中央快車道與兩側慢車道以安全島分開)。至領臺末期,依循都市計畫開闢今天仁愛路三段慢車道部分,北側至原空軍總部止,南側則連接幸小學校(今臺北市大安區幸安國民小學)。 1952年吳三連市長任內,因防空疏散政策,將原為死路之仁愛路三段北側終點從空軍總部門口往東打通至安東街,路幅10公尺、石子路面;同期將二段路面改鋪柏油。[2][3][4] 又為闢建連接松山機場至總統府之迎賓大道,台北市政府於1956年接受美援貸款、同時自籌資金,將仁愛路從安東街往東打通至南延之敦化路,並在交會處設一200公尺大圓環,1957年鋪石子路面,1958年9月連同分隔島、柏油路面全部完工,打通後路寬60公尺;同時將原本止於幸安國民小學之三段南側慢車道也延伸至安東街口,與四段銜接。[5][6][7]仁愛路四段之重要民生設施臺北市立聯合醫院亦在1957年發包興建。[8] 原定開闢為100公尺寬之仁愛路三段,在兩側慢車道之間快車道用地實有不少建物,不盡為違建(如省運會足球場用地位於三段路中央),曾組織指派代表請願停止拆遷,批評三段道路計畫太寬且與二、四段不稱,而成「大肚子型」;後市議會亦決議不宜單獨拓寬三段,黃啟瑞市府終未能徵得住戶同意,使三段園林大道計畫暫時擱置。[9][10][11] 1967年臺北升格直轄市之後,臺北市政府將仁愛路四段自敦化南路圓環處東延至基隆路、仁愛路三段拆除原位於快車道用地上之合法、非法建築,闢為100公尺寬的林園大道,今仍為目前臺北市最寬敞的道路。[12][13]仁愛路一段原無三線路設計,此時亦依二段樣式拓寬為三線路,全路於1970年竣工,但光復南路至基隆路段路幅由60公尺縮減至40公尺。[14][15][16] 為解決台北府城東側景福門圓環交通問題,於1979年指定仁愛路自該處至杭州南路間由東往西單行,同樣起於景福門之信義路到杭州南路則為配對單行由西往東;1989年,仁愛路單行區間擴大至新生南路止;1990年,又延伸到敦化南路。[17] 分段![]() 仁愛路共分四段。
道路設計車道數![]()
號碼
寬度
沿線設施(由西至東)
參見
參考來源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