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市道路列表臺北市道路列表除列出臺北市境內道路外,並說明道路命名、分段等原則。 市區主要道路系統![]() ![]() 臺北市政府為了符合國際化與使外籍人士易於辨認,在不影響原有道路名稱功能下於2000年依道路南北、東西走向依序加掛英文序號附牌,並標示方向與幹道。除臺北外,僅有臺南市有類似編號系統。 臺北市東西向主要道路分為10條大道(Boulevard,簡寫Blvd.),南北向主要道路分為14條大街(Avenue簡寫Ave.)。 ![]() 英文序號之所以大街由西面編起,大道由南面編起,係考量西邊淡水河、南邊為文山區四獸山,未來比較沒有增加新道路序號的必要。 最早的規劃中,第二大街是包括塔城街,且第五大街是包括館前路,而第六大街尚包括羅斯福路。值得注意的是,因為道路規劃的問題,第九大街包含了一小段的新生北路(八德路─渭水路段)。這些是與原先規劃不同的地方。 本系統本意雖是幫助外籍人士辨認方位,但因為郊區道路多半沒有編列序號,加上成效不及當初的規劃,反而容易造成外籍人士困擾,因此本系統僅作為參考之用。郝龍斌市長主政時期已廢止此系統,因此新製路牌下方不再加掛英文序號附牌,惟舊設者不予拆除。
以上列表之序號、中譯隨系統廢止而失去功能。
![]()
屬於省道系統之道路![]() 台北市有部分道路已經納入為省道系統之一部分,分述如下:
屬於市道系統之道路路標牌及門牌門牌戰後,台北市的道路門牌根據不同時期大略分成三種形式:
門牌指標門牌指標是一種設置於主要道路騎樓外的樑柱上類似門牌之標示,目的在於放大門牌以便利慢車道更容易辨識門牌地址。目前的是第二代,自1999年11月起設置。[1]
道路命名原則根據台北市道路名牌暨門牌編訂辦法第3條規定,道路寬度超過15公尺以上者為路,在8至15公尺間為街;道路寬度未達8公尺者為巷弄;此外,路寬超過25公尺且具重要性(如堤頂大道)或跨區性者(如仰德大道、市民大道)則可編訂為大道。因此道路依路幅由大而小,分為「大道」、「路」、「街」、「巷」、「弄」、「衖」。而「大道」、「路」或「街」的分支為「巷」,「巷」的分支為「弄」或「衖」。 道路命名方式
方向分界基準市區東西向幹道命名,係以羅斯福路、中山南路及中山北路為分界,以東稱某某東路,以西稱某某西路;南北向幹道則以八德路、忠孝東路及忠孝西路(1954年3月1日以前稱「中正東路、中正西路」,1954年3月1日至1970年7月1日稱「中正路」)為界,以北稱某某北路,以南稱某某南路。 選擇中山路、羅斯福路作為東西分界,主要是因為1940年代台北市區仍以西區為主,隨著都市的發展,市區才漸漸向東擴展。選擇忠孝東西路接八德路作為南北分界,則是此路為早期台北通往基隆的縱貫公路。
路名英譯與羅馬拼音![]() 台北市的道路羅馬拼音,原先採用威妥瑪拼音,但在外籍人士命名上採用其本名(如羅斯福路、麥帥公路)。
但由於路牌的更換疏失,三種拼音路牌都尚存於台北市街頭;並因固有地名的翻譯、界定不同,也存在著一路多名的問題。
命名沿革日本殖民初期台北市並沒有為道路正式命名,但有延續清代「○○街」稱呼的小字命名道路兩旁街廓(參見臺北市 (州轄市)),部分較長道路更有分丁目,如北門街三丁目表示今博愛路在開封街以北的區域。 1926年台北市改正町名,市區數個街廓劃為一町,町內通衢便通稱「○○町通」。如今館前路兩側當時劃為表町,館前路即俗稱為「表町通」。其它尚有榮町通(衡陽路)、大和町通(延平南路)、京町通(博愛路)、本町通(重慶南路)、太平町通(延平北路)、永樂町通(迪化街)等等。另外也有以當時地標命名的道路俗稱,如紅葉橋通(南京西路);或紀念裕仁來台命名的敕使街道(又稱御成街道,中山北路)。 戰後於1946年,台北市政府以剷除日本色彩、便利記憶、紀念民族英雄、宣示三民主義與顯示政府首長為原則擬定改正街路名稱,新擬定的路名多數為清代使用的舊稱,一部分延續日治時期日本色彩較輕的町名(如位於蓬萊町內的蓬萊街,今撫順街),以及三民路、博愛路等訓示路名。[2][3]
1947年,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將改不到兩年的台北街道名稱全部改為以中國地名為主的街名,並由街廓範圍,改以線型道路為範圍。[5]命名的方式,以上述分界的經緯道路,將台北分為四大區,放大投射為整個中國,依其原有中國地名位置置用於相同區位的台北街道名。這些地名包含中國省份、大都市、名山大川(以路名為主)、城市史蹟(以街名為主),例如:東門外街依其東方位置改為徐州路,下奎府中街依其北部位置改為承德街(今承德路),八甲街依其西南方位置改名為桂林街(今桂林路),龍山街依其南方位置改名為廣州街。
之後台北市的路名並沒有太大的變化,而隨著都市發展的腳步,陸續完成都市計畫道路的開闢工作,誕生了不少新路。新路路名中有延續中國地名的(如西藏路、敦化南北路)、紀念性質的(如辛亥路、光復南北路)、本地地名(如大安路)等等不同的命名方式。1968年併入台北市的北投、士林、內湖、南港、景美、木柵地區除沿用原有路名外,也有部分與舊市區幹道相連者以幹道路名加以延伸,與舊市區路名相同但不相連的道路,則可能透過改名或是「路、街」、分段有無等做為區分依據。 因為都市重劃等理由,部分原已命名的道路可能改名、降為巷弄或消失。
台北市道路一覽以下依照不同命名原則列出目前台北市境內的大道、路、街以及使用文字命名的巷弄。
古今人物姓名
歷史事件
古文、思想訓示
祝福願景
本地名稱直接用當地地名:包括原住民社名、清代舊地名(庄)、日本統治時期大字、小字,街、町、村,或當地里名等。
自然景觀
地標景點
其他地標景點
組合型地名衍伸的字輩
兩端地名組合
其它
特殊功能道路
戰備道路
其他道路
巷弄
別名巷弄
註解
參見參考資料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