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陸軍軍官學校(1912年6月—1923年8月),隸屬於中華民國陸軍部軍學司,因位處直隶省保定城东郊,又稱保定军校,是在大清陸軍軍官學堂的基礎上建立的,共辦九期,畢業生有6,300餘人,占地3,000余亩,首任校長為趙理泰。 1902年,袁世凯引进日本和德国先进军事科技和教育体制,創建北洋陆军行营将弁学堂,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1903年擴建為北洋陆军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8月,兵部改為陸軍部,学堂奉陆军部令更名通國陆军速成学堂,同時開辦陸軍軍官學堂,並從全國招生。1909年9月,通国速成学堂根据陆军部令停止办学并入军官学堂。1911年7月,军官学堂奉军谘处令更名为陆军预备大学堂。若從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算起,保定各军事学堂共培养、訓練了11000余名軍官。而保定軍校的畢業生中,取得少將以上頭銜的將軍達1800余人。 校區歷史![]()
學制設計保定軍校的設立規劃,始於清朝時期為訓練新軍,而在1904年制定公布的陸軍學堂辦法。在該辦法中,將正規軍事教育設定為四階段:小學堂、中學堂、兵官學堂、大學堂。保定軍校定位為清朝未開辦的兵官學堂,作為正規初級軍官培訓所用。 保定軍校學制章程參照日本陸軍士官學校,教育課程2年,自預備學校升學至保定軍校前須進行半年的入伍訓練。學校設有步兵、骑兵、炮兵、工程兵、輜重兵五種兵種科系。軍校教官則多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學成歸國之畢業生擔任,留日資歷的校長亦不在少數。 到中華民國北洋政府時代,軍校辦理方針作出調整,自四級制縮減為三級制。陸軍中學堂改名為陸軍預備學校,小學堂停招,在現有學生畢業後關閉,形成預備學校、陸軍軍官學校、陸軍大學等三級制。 保定軍校的學生來源,在前七期僅招收陸軍預備學校(清制之陸軍中學堂)之畢業生,至第八期始擴大招考。而承襲清制的陸軍中學堂則是僅招收各省開設的陸軍小學堂畢業生,理論上在入學前已經接受5年的軍事專業教育(陸小3年、陸中2年),在未擴大招生之前的保定軍校畢業生是具備7年以上的軍事專業教育,整體素質上較為整齊。 历任校长
歷屆學生由於保定校區內曾有多間軍事教育機構成立,因此許多在該處接受教育的軍人會自稱在保定接受教育,但此為廣義概稱,與狹義之保定軍官學校畢業生有所區分。 北洋陆军行营將弁學堂光绪二十八年(1902)6月,军咨处招考一批年轻体壮的秀才、童生等,并选派一些满族子弟,在直隶省滦县开平镇开办將弁學堂。将弁学堂学制为一年。该学堂只办了一期,即改为武备学堂。 袁世凯率先在保定西关(约小集街一带)开办了北洋行营将弁学堂,隶北洋军政司教练处。冯国璋为学堂监督,雷震春为学堂总办。学堂总教习为日本陆军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副总教习为日本陆军工兵大尉井上一雄。 按《北洋行营将弁学堂章程》规定:每期总设员额为一百二十名。内有将领二十名,哨官长四十名,弁兵六十名。主要安排旧军队(主要是淮军)中的统兵将官和侍卫入堂接受军事培训。另外,还召示山东、山西、河南等省选送一批陆军官弁来堂深造。因此,该堂又称为“各省将弁学堂”。学堂以八个月为一期。至1904年(光绪三十年)秋停办,共办四期,毕业学生计545人,但成名人物不多: 第一期:赵俊清、王恩贵、韩国饶、田作霖、米材栋、徐鸿宾、石振声、萧广传、李玉麟、宋玉峰、陈文运、何元春、李炳之、姚济仓、陶云鹤、魏宗翰、张敬尧、张联棻、吴新田、靳云鹗、吴光新、陈调元、吴鸿昌、吴恒赞、马毓宝、崔承炽、黄治绅、胡叔麒、师景云、王维城、熊炳琦等。 第二期:方本仁、孙 岳、王都庆、吴中英、张培勋、夏文荣、徐振坤、李济臣、何遂、吴德振、胡龙 骧、刘廷森、杜 持、姚任之、毕化东、刘文翰、李凤楼、沈寿常、徐世光等。 第三期:张 文、钟体道、刘 麒、齐燮元、张 性、赵学涛、李济深、郝国玺、张国元、何恩溥、杜经田、袁绩熙、刘玉珂、张 基、王贵德、王纯如、黄家濂、王树林、李 钺、马葆琛、高士傧、阮肇昌等 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北洋陸軍速成武備學堂1903年开设。冯国璋为督办,冯祖培为监督,聘日本陆军步兵少佐多贺宗之及咸瑶圃、李泽均为总教习。第一学年习普通学科,第二学年分各种兵科学习。招生办法,与参谋速成学堂同。光绪二十九(1903)年八月在保定公开招考,录取220余人;另由北京八旗选送30人、练官营内选成绩较好的50人、常备军内选士兵100人,一同入学,分为一、二、三、四队。1913年九月间开学。第一队皆常备军士兵,名官长班,专习军事学术,一年毕业。第四队选拔年少或志愿学习外国文字的100人,名洋文班,依各人志愿分别学习日、德两国文字,3年毕业。在保定东郊建筑新学舍,将弁学堂合住于内,亦归冯国璋管理,原将弁学堂总办鄢玉春调任天津督练公所总办。光绪三十年(1904年)八月招考第二期学生230人,其中八旗选送三、四十人,另有前清举人齐振林等10余人也来报考皆准予免试入学。第二期学生分为五、六、七队。第七队为洋文班,与第一期的第四队同。督办冯国璋具情呈请袁世凯批准后,又录取自费生120人,另为一队(每月缴伙食费3元,一年后改官费)。1904年终由二、三两队挑选100人为师范班,预备派往各省陆军学堂作为师资之用,定为一年毕业。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招考第三期学生200人,八旗选送20人,分为两队。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北洋练兵处裁撤,军事统隶于陆军部,冯国璋调任北京贵胄学堂总办,段祺瑞继任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督办,郑汝成为总办。光绪三十三年冬第三期毕业。北洋速成武备学堂由光绪二十九年八月起至三十三年底止,历时4年余,共3期,前后毕业学生1426人。 孫傳芳(一期)、李樹春(三期德文班)、齊燮元(炮兵二期)、王承斌(步兵二期)、蔣鴻遇、李炳之、商震(加入同盟會被退學)、阎治堂、张中和、李如璋、程长发、翟殿林、张拱臣、张继善、孙岳、周荫人、冯绍闵、臧式毅、陈嘉谟、王都庆、刘凤图、魏朝彦、刘文明、刘郁芬、宋邦翰等。 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陸軍速成學堂由陆军部直属,又称通国陆军速成武备学堂、协和速成武备学堂。1906年筹办。学生来源由北洋各省扩大到全国,计划各年考收学生1400名,主要招收各省毕业的武备学生。各省分配名额如下:京旗80名,直隶、江苏、湖北、四川、广东各60名,其余省份30至40名,南京、杭州、福州、荆州、成都、广州、绥远、热河、察哈尔九地各10名,密云、青州、西三地各8名,宁夏6名。该校于1907年、1909年共招收两期,培训学员1281人。 馬曉軍、劉郁芬、陳樹藩、張群、王柏齡(肄業)、蔣中正(陸軍速成學堂留學生預備班)、杨杰、练秉章、刘世钧、方声涛、刘建藩、黄永社、姚琮、吕公望、童保喧、伍文渊、张钫、黄实、李韫珩、陈能芳、李藻麟、李景林、赵凤楼、梁忠甲、张国威、阮肇昌、王普、刘世珑、党仲昭、胡忠相[2]等 陸軍軍官學校第一期(1912年8月秋入學1,500名、1914年11月畢業1114名,括弧中數字代表各科人數,來源:張力云-《從北洋武備學堂到保定陸軍軍官學校》)
1914年10月27日,保定军校第一期毕业典礼。段祺瑞亲临保定军校参加,并亲向每名毕业生颁发毕业证书。 第二期(1914年初入學、1916年5-6月畢業、956名)
第三期(1914年8月入學、1916年8月畢業、801名)
、 第四期(1915年秋入學、1917年秋畢業、209名) 第五期(1916年6月入學、1918年9月畢業、630名)
第六期保定六期的入学资格规定为第一陆军预备学校第三期毕业生(郝梦龄、刘培绪、高汝桐、李文田、上官云相等)、武昌的第二陆军预备学校第二期毕业生(余汉谋、樊崧甫、黄琪翔、叶挺、刘家琪等)和模范团第二期学兵(赵博生、刘茂恩等)。1917年初入學、1919年春畢業、1,333名。
第七期(1917年秋入學、1919年秋畢業、191名) 第八期(1918年8月入學、1922年7月畢業、638名)
第九期(1919年8月入學、1923年8月畢業、702名)
參考文獻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