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廷顿的文明冲突论認為,冷战後,西方與其他文明之間的文化差異將是衝突的主要來源。[ 1]
反西方情緒 (Anti-Western sentiment),又称反大西洋主義 (Anti-Atlanticism)或西方恐懼症 (Westernophobia),是指對西方世界的人民、文化或政策的廣泛反對、偏見或敵意。[ 2] [ 3]
反西方情绪在全世界都存在,它往往源于反帝国主义 和西方列强 过去殖民行为的批评。在非洲,帕特里斯·卢蒙巴和蒙博托·塞塞·塞科等人将刚果地区的帝国主义归咎于西方。在埃塞俄比亚 ,提格雷战争 期间对国内政治和冲突解决的不满导致了反西方情绪。在中东,泛阿拉伯主义 和伊斯兰主义 助长了反西方态度。基地组织 和伊斯兰国 等圣战组织将西方国家视为恐怖主义目标,因为西方国家被认为是对伊斯兰教 的侮辱和对穆斯林国家的军事干预。许多拉美国家因历史上美国和欧洲的干预而受到批评。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亚洲的反西方情绪不断高涨,尤其是在中国 。诸如“百年屈辱”之类的历史恩怨,加剧了人们对西方动机的怀疑。中国共产党 的“爱国主义教育运动”强化了这种情绪,特别是在年轻一代中。在俄罗斯 ,反西方情绪得到了许多人的支持。俄罗斯领导人传统上拒绝西方自由主义,他们认为西方自由主义 对俄罗斯在该地区的霸权构成威胁。
这种现象常常因当代事件而加剧。近几十年来,伊拉克战争 、对以色列的支持以及对伊朗 等国家的制裁等因素助长了反西方情绪。
简介
在許多現代案例中,反帝國主義助長了反西方情緒,特別是針對“被認為犯有過去和現在的殖民罪行”的國家,例如德國、英國和荷蘭。許多國家都出現了反西方情緒,包括西方——尤其是歐洲國家。穆斯林世界也存在針對歐洲人和美國人的廣泛反西方情緒。反美情緒源於美國對以色列的支持、2003年入侵伊拉克以及對伊朗的多次製裁。[ 4]
亨廷顿認為,冷戰結束後,圍繞經濟意識形態的國際衝突將被圍繞文化差異的衝突所取代。[ 1] 他在“文明衝突”一文中認為,經濟和政治區域主義將越來越多地將非西方國家轉向與具有共同價值觀的國家進行地緣政治接觸。他認為,穆斯林人口的增長與伊斯蘭狂熱的增長同時導致了對西方化的拒絕。
非洲
刚果民主共和国 :剛果獨立領袖帕特里斯·盧蒙巴 將帝國主義歸咎於西方世界。1960年他“發表講話,毫不含糊地表明聯合國及其秘書長、美國和西方列強都是腐敗實體。”[ 5] 在剛果危機期間,盧蒙巴受到蘇聯的支持,這促成了他被西方支持的蒙博托·塞塞·塞科 推翻和處決。當蒙博托成為剛果領導人後,他將國家重新命名為扎伊爾,並製定了“纯洁性”(Authenticité)或“扎伊尔化”(Zaireanization)的國家政策,旨在消除該國的所有西方文化影響。2001年,剛果總統洛朗·卡比拉 被暗殺後,剛果的反西方情緒高漲,許多剛果公民將他的死歸咎於西方世界。[ 6]
埃塞俄比亚 :在提格雷戰爭期間,由於對內部政治壓力的不滿和對解決衝突的要求,埃塞俄比亞廣泛表達了反西方情緒。[ 7] 2021年,在亞的斯亞貝巴舉行了親政府集會,以抗議譴責“西方干預”和美國經濟和安全援助制裁的國際壓力。抗議者還揮舞橫幅支持有爭議的埃塞俄比亞復興大壩項目。[ 8]
加纳 :加納第一任總統夸梅·恩克魯瑪 持有堅定的反西方立場,並將非洲的許多困難歸咎於美國。[ 9]
尼日利亚 :在尼日利亞東北部,伊斯蘭恐怖組織博科聖地 的名稱翻譯為“禁止西方教育”或“禁止西方文明”。
津巴布韦 :津巴布韋前總統羅伯特·穆加貝 在演講中使用反西方言論,並實施了從歐洲白人農民手中奪取農田的政策。[ 10]
亚洲
中华人民共和国 :自1990年代初以來,中國大陸的反西方情緒一直在增加,尤其是在中國年輕人中。[ 11] 引起強烈反西方反彈的值得注意的事件包括1999年北約轟炸中國駐貝爾格萊德大使館[ 12] 、2008 年奧運會火炬傳遞期間的示威活動 [ 13] 以及據稱“西方媒體的偏見”[ 14] ,尤其是與2008年西藏騷亂有關的报道。[ 15] 雖然現有的民意調查顯示,中國人對美國持積極態度,但人們仍然懷疑西方對中國的動機主要源於歷史經驗,特別是“百年國恥 ”。[ 16] [ 17] 中國共產黨在1989年六四事件 后发动的愛國主義教育運動 加劇了对西方的懷疑。[ 18] 儘管中國的千禧一代對政治基本上漠不關心,但自70年代末中國經濟改革以來,中國Z世代對西方和“西方價值觀”的看法空前低落,集中在科技公司、反東亞種族主義、反華宣傳、對中國內政施壓等問題。在多倫多大學 於2020年4月進行的一項研究中,每5個30歲以下的中國人中就有4個表示他們不信任美國人。[ 19] [ 20]
日本 :在日本现代思想史上,有一段批評“西方”的传统。[ 21] 日本右翼团体 也对美军驻日、日本二战期间被核炸不满。
印度 :儘管民意調查顯示今日印度對西方國家持積極態度,但由於印度獨立運動,反西方情緒在二十世紀初的印度很普遍。[ 22]
新加坡 :新加坡前總理李光耀 認為,中國、東帝汶、印度尼西亞、日本、韓國、馬來西亞、菲律賓、新加坡和越南等東亞和东南亚國家應該以“亞洲價值觀 ”為基礎。[ 23] 換句話說,像亞洲四小龍這樣的國家應該追求西方式的生活水平,而不接受自由民主的社會制度和原則。
韩国 :从历史上看,韩国的反西方情绪与该地区反对基督教 传教活动有关,尤其是东学运动。这与美韩关系 偶尔出现的困难有关。[ 24] [ 25] [ 26] [ 27]
在大韩民国 的早期阶段,反西方情绪如此极端。它仅限于极少数根据国家安全法(1948)面临逮捕和监禁的人。李承晚 政府在很大程度上利用《国家安全法》为其极右翼权力基础赢得支持。它的使用还确保了反美主义仍然是随时可能被捕的极端分子的保留地。实际上,这意味着反美主义 仍然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一直与反马克思列宁主义 联系在一起,直到民主化运动开始。[ 28] [ 29]
伊斯兰
伊斯兰主义:與政治薩拉菲派一起,聖戰分子(也稱為薩拉菲派聖戰分子)將基督教歐洲視為異教徒(Dar al-Kufr)居住的土地。對於聖戰分子來說,基督教歐洲是武裝聖戰例如戰爭行為或恐怖襲擊的合理目標。聖戰分子將這些土地稱為Dar al-Harb(戰爭之地)。[ 30] 聖戰分子本身以兩種突出的方式激發他們的攻擊:抵制西方/基督教對穆斯林國家的軍事干預,並阻止對伊斯蘭教的侮辱,例如穆罕默德漫畫。[ 31] 在他們對西方的批判中,伊斯蘭主義者引用了亚历克西·卡雷尔 、奧斯瓦爾德·斯賓格勒 、阿诺尔德·J·汤因比 和阿瑟·库斯勒 等西方思想家。[ 32] 恐怖組織基地組織和伊斯蘭國都是反西方的。他們知名于在包括俄羅斯在內的西方國家宣揚恐怖主義。[ 33]
土耳其 :在奧斯曼帝國時期,土耳其的反西方主義的傳統發展了起來。[ 34] [ 35]
俄罗斯
俄羅斯的反西方情緒可以追溯到19世紀西方主義者和斯拉夫主義者之間的思想辯論。雖然前者認為俄羅斯是一個落後的西方國家,但後者完全拒絕了這些說法,並認為西方基督教世界是“腐朽的”。在俄羅斯亞歷山大三世 統治時期,一位重要的反西方人物是康斯坦丁·波別多諾采夫 ,他原先是自由主義者,最終放棄並徹底批評了自己以前的觀點。蘇聯時期,“西方”最終成為“資本主義世界”的代名詞,從而出現了著名的宣傳陳詞濫調“西方的腐敗影響”。冷戰後,俄羅斯聯邦的一些政客支持明確宣揚俄羅斯東正教傳統主義和拒絕西方自由主義。一些極端民族主義的政客,如已故的弗拉基米爾·日里諾夫斯基 ,表達了最強烈的反西方情緒。
俄罗斯总统弗拉基米爾·普京 在國內外的社會、文化和政治事務上都推行了明確的保守主义政策。普京抨擊全球主義和新自由主義[ 36] ,並推動新智囊團強調俄羅斯民族主義、恢復俄羅斯的歷史辉煌,以及系統地反對自由主義思想和政策。[ 37] 在這場文化運動中,普京與俄羅斯東正教教會密切合作。莫斯科宗主教基里爾是教會的領袖,他在2012年支持普京當選,稱普京就像“上帝的奇蹟。”[ 38] [ 39] 眾所周知,俄羅斯東正教教會舉辦促進民族主義和反西方的團體。[ 40] [ 41] 俄羅斯政府限制了一些自由派非政府組織的外國資助。前蘇聯的親俄活動家經常將西方等同於同性戀和同性戀議程。[ 42] 2013年俄羅斯的《同性戀宣傳法》受到俄羅斯民族主義和宗教政治人物的歡迎,作為抵禦西方影響的堡壘。《亚罗娃亚法 》禁止宗教少數派傳福音,禁止總部設在美國的耶和華見證人。[ 43] 塞繆爾·P·亨廷頓在《文明的衝突》中將俄羅斯和其他東正教歐洲國家歸類為與西方文明不同的文明。
拉丁美洲
拉丁美洲也存在反西方情緒,特別是在人口主要由美洲原住民組成的國家,如玻利維亞 、危地馬拉 或秘魯 。[ 44] 另一方面,在阿根廷 、巴西 、智利 和烏拉圭 等國家,歐洲人的人口比例更高。因此,有許多拉美人認同西方人,因此反西方的話語並不像其他地區那樣突出。然而,這並不是說沒有反西方的話語。事實上,在有民族主義和民粹主義領導人或運動的國家,甚至在古巴 、墨西哥 或委內瑞拉 的左翼政黨中也能找到。[ 45] 近年來,拉丁美洲國家越來越遠離美國和歐洲.[ 46]
反美反歐情緒與歐美對拉美的政治干預歷史有關。拉美地區許多人對美國支持冷戰時期的政變和右翼反共獨裁提出尖銳批評。大多數拉丁美洲國家往往更加區域化,側重於內部合作,隨之而來的是對全球化 的顯著不信任。[ 47] 南方共同市場 、南美洲进步论坛 和南美洲国家联盟 等拉丁美洲組織是代表拉丁美洲外交政策這一方面的強大團體。
参见
参考资料
^ 1.0 1.1 Huntington, Samuel P. 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 Foreign Affairs. 1 June 1993, 72 (3): 22–49 [2022-08-09 ] . JSTOR 20045621 . doi:10.2307/200456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12-31).
^ Definition of ANTI-WESTERN . www.merriam-webster.com. [30 November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01).
^ anti-Western | Definition of anti-Western in English by Oxford Dictionaries . Oxford Dictionaries | English. [30 November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2-01).
^ Abdul-Ahad, Ghaith. Anti-western violence gripping the Arab world has little to do with a film . The Guardian. 14 September 2012 [22 August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18).
^ Frindéthié, Martial K. From Lumumba to Gbagbo : Africa in the eddy of the Euro-American quest for exceptionalism. Jefferson, N.C. 2016. ISBN 9781476623184 .
^ Congo Anti-Western Sentiment Grows . AP NEWS.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4-04).
^ Adem, Seifudein. Why Ethiopia Should Trust the West . Foreign Policy. [2022-06-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2) (美国英语) .
^ Ethiopians protest against US over Tigray . amp.dw.com. [2022-06-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11-21).
^ Kwame Nkrumah and the United States — A Tumultuous Relationship . Association for Diplomatic Studies & Training.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7-06).
^ Diaspora Mugabe Supporters and the Limits of a Neocolonial Pan-Africanism . OkayAfrica. 18 October 2016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4-04).
^ Anti-western sentiment flourishes in China . ABC. 24 April 2008 [8 June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7-27).
^ Peter Hays Gries. Tears of Rage: Chinese Nationalist Reactions to the Belgrade Embassy Bombing. The China Journal (Canberra, Australia: Contemporary China Center, Australian National University). July 2001, 46 (46): 25–43. ISSN 1324-9347 . JSTOR 3182306 . OCLC 41170782 . S2CID 145482835 . doi:10.2307/3182306 .
^ Protests against 'Tibet independence' erupt in cities . China Daily. 19 April 2008 [23 May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10-20).
^ Looking past Western media bias against China . China Daily. 28 February 2008 [7 June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3-03).
^ Bristow, Michael. China criticizes Western media . BBC News. 25 March 2008 [7 June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8-03-31).
^ Hope and Fear: Full report of C-100's Survey on American and Chinese Attitudes Toward Each Other (PDF) . Committee of 100 with assistance from Zogby International and Horizon Research Consultancy Group. 2008 [8 June 2009] . (原始内容 (PDF) 存档于9 November 2008).
^ Peter Ford. Chinese vent anti-Western fury online . The Christian Science Monitor. 17 April 2008 [8 June 200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09-02-12).
^ Zhao, Suisheng: "A State-led Nationalism: The Patriotic Education Campaign in Post-
Tiananmen China", Communist and Post-Communist Studies , Vol. 31, No. 3. 1998. pp. 287–302
^ As attitudes to the West sour, China's students turn home . The Economist. 21 January 2021 [2 November 2021] . ISSN 0013-06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8-09).
^ It's a generational thing: China's youth leading nation away from US culture .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20 March 2021 [2 November 2021]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24).
^ Aydin, Cemil (9 July 2007) - The Politics of Anti-Westernism in Asia: Visions of World Order in Pan-Islamic and Pan-Asian Though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p. 1–2 ISBN 0231510683 part of Columbia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History Accessed 1 July 2017
^ Anti-Western alliance . amp.dw.com.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6-05-06).
^ Human Rights and Asian Values | Carnegie Council for Ethics in International Affairs . [22 August 2018]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9-09-20).
^ Park, Chung-shin. Protestantism in Late Confucian Korea: Its Growth and Historical Meaning . Journal of Korean Studies. 1992, 8 (1). ISSN 2158-1665 .
^ Hwang, Jae-Buhm. Korean theologians’ deep-seated anti-missionary sentiment . HTS Teologiese Studies / Theological Studies. 2020, 76 (1) [2023-12-14 ] . ISSN 2072-805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1) (英语) .
^ Young, Ryu Dae. Treaties, Extraterritorial Rights, and American Protestant Missions in Late Joseon Korea . Korea Journal. 2003-03, 43 (1) [2023-12-14 ] . ISSN 0023-390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1) (韩语) .
^ Shin, Gi-Wook. South Korean Anti-Americanism: A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 Asian Survey. 1996, 36 (8) [2023-12-14 ] . ISSN 0004-4687 . doi:10.2307/264543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21).
^ Aydin, Cemil. The Politics of Anti-Westernism in Asia: Visions of World Order in Pan-Islamic and Pan-Asian Thought. The Politics of Anti-Westernism in Asia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06-29 [2023-12-14 ] . ISBN 978-0-231-51068-4 . doi:10.7312/aydi13778/html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0-09) (英语) .
^ Robertson, Jeffrey S. Anti-Americanism in South Korea and the Future of the U.S. Presence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nd Area Studies. 2002, 9 (2) [2023-12-14 ] . ISSN 1226-855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08-30).
^ Muslimska församlingar och föreningar i Malmö och Lund – en ögonblicksbild . Lund University CMES. 2010. (原始内容存档 于22 January 2021).
^ Military Interventions, Jihadi Networks, and Terrorist Entrepreneurs: How the Islamic State Terror Wave Rose So High in Europe . CTC at West Point. March 2019. (原始内容存档 于22 March 2019).
^ John Calvert, Islamism: A Documentary and Reference Guide , 2008, p. 38
^ Woodrow Wilson 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Scholars - Al Qaeda v ISIS: Ideology & Strategy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Accessed 1 July 2017
^ Aydin, Cemil (9 July 2007) - The Politics of Anti-Westernism in Asia: Visions of World Order in Pan-Islamic and Pan-Asian Thought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p.2 ISBN 0231510683 part of Columbia Studies in International and Global History Accessed 1 July 2017
^ Finkel, Caroline (19 July 2012) Osman's Dream: The Story of the Ottoman Empire 1300-1923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Hachette UK, ISBN 1848547854 Accessed 1 July 2017
^ Sergei Prozorov, "Russian conservatism in the Putin presidency: The dispersion of a hegemonic discourse." Journal of Political Ideologies 10#2 (2005): 121–143.
^ Marlene Laruelle, "The Izborsky Club, or the New Conservative Avant‐Garde in Russia." Russian Review 75#4 (2016): 626–644.
^ Julia Gerlach and Jochen Töpfer (编). The Role of Religion in Eastern Europe Today . Springer. 2014: 135 [2022-08-09 ] . ISBN 9783658024413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8-17).
^ Andrew Higgins, "In Expanding Russian Influence, Faith Combines With Firepower," New York Times Sept 13, 2016 (页面存档备份 ,存于互联网档案馆 )
^ Darmaros, Marina.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won't be silent . Russia Beyond The Headlines. 23 April 2012 [28 February 2017]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8-10-18).
^ Aleksandr Verkhovsky, "The role of the Russian Orthodox Church in nationalist, xenophobic and antiwestern tendencies in Russia today: Not nationalism, but fundamentalism." Religion, State & Society 304 (2002): 333-345.
^ Applebaum, Anne. Anne Applebaum: Russia's anti-Western ideology has global consequences . The Washington Post . 28 March 2014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10-26).
^ Russia Authorities Move To Ban Jehovah's Witnesses As Extremists . RadioFreeEurope/RadioLiberty. [2022-08-09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4-04).
^ Da Mata, Janaina. Nunca mais a Bolívia sem os povos indígenas (PDF) . Revista Repositório. UFMG. [13 March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3-25).
^ De Galíndez, Jesus. Anti-american sentiment in Latin-America .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Affairs (JTOR). 1955, 9 (1): 24–32 [13 March 2022] . JSTOR 24355569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5-14).
^ Bernard, L.L. Why South America Fear Us . The North American Review (JSTOR). 1928, 226 (6): 665–672 [12 March 2022] . JSTOR 25110634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2-04-04).
^ Patriota, Antônio. Brasil e a cooperação sul-sul (PDF) . FUNAG. Brazilian government. [13 February 2022] . (原始内容存档 (PDF) 于2022-04-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