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世界七大奇迹![]() 古代世界七大奇蹟,常稱七大奇蹟,為最早被提出的七大奇蹟觀念。公元前2世紀拜占廷人斐羅(Philo of Byzantium)寫下《世界七大奇蹟(希臘語:Επτά θαύματα του αρχαίου κόσμου)》一書,描述當時在地中海附近7個偉大建築,分別是「埃及的金字塔」、「巴比倫的空中花園」、「奧林帕斯的宙斯神像」、「以弗所的阿耳忒彌斯神廟」、「哈利卡納蘇斯的摩索拉斯王陵墓」、「羅得島的太陽神銅像」及「亚历山大灯塔」,為現存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憑據。(《世界七大奇蹟》其實應譯為世界七大必看景點,它其實是本旅遊書) 來源考據![]() 地中海是地球上最大的陸間海,處於歐亞非3個大洲之間,以直布羅陀海峽接連大西洋,風浪較小,海水不冰封,海岸線曲折,島嶼眾多,擁有許多天然港口。沿著地中海東岸,從尼羅河三角洲、黎凡特、新月沃土、兩河流域至安那托利亞,孕育了許多重要的人類文明,從前40世紀至前2世紀,先後有人類最早的信史兩河文明、四大文明古國的巴比倫與古埃及、西方文明的源祖古希臘、以及洲際大帝國古羅馬,被稱為「文明的搖籃」(Cradle of civilization)[1]。 前11世紀開始,古希臘文明伊始,至前8世紀其特有的城邦式社會架構逐漸成型,透過繁盛的海上貿易,沿著地中海殖民發展,古希臘船員將他們出海所見所聞,帶到各城邦。 前5世紀,古希臘人希羅多德為了研究希波戰爭,遊歷地中海沿岸諸國,並將收集的資料編寫成《歷史(希臘語:Ἱστορίαι)》一書,內容包含了描寫巴比倫的城市規劃,以及古埃及的金字塔,此為有關古代七大奇蹟最早的文字記載[2]。 前334年,亞歷山大大帝帶領古希臘大軍越過赫勒斯滂(今達達尼爾海峽),征服了整個波斯帝國,穿過興都庫什山脈進入印度後折返。至此古希臘達到鼎盛時期,興建許多代表性的重大工程、建築與紀念碑[2]。於此時期,出生在古希臘殖民地利比亞,著名詩人、學者以及目錄學家,卡利馬科斯(希臘語:Καλλίμαχος)於當時古埃及亞歷山卓的圖書館任職時,編寫了一份名為《世界各地奇蹟》(A collection of wonders in lands throughout the world)的文獻,現已失傳[2]。 前2世紀,古希臘經過四次馬其頓戰爭後,被羅馬共和國征服,羅馬文化被深厚的古希臘文化影響。相傳於前224年,力學先驅拜占廷人斐羅寫下《世界七大奇蹟》,所列的偉大建築便成為現存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現已失傳。直至公元七至八世紀,中古英格蘭諾森布里亞王國歷史學家畢德(又稱畢德尊者(Venerable Bede)或聖畢德(Saint Bede)),在其著作中有一份論文名為《關於世界七大奇蹟(拉丁語:de Septem Mundi Miraculis)》,記述斐羅所列的世界七大奇蹟[3],為現存最早的完整記載。 除此以外,前140年前後,住在賽達的希臘詩人安提帕特(Antipater of Sidon)寫下了一首讚美世人成就的詩,其中也列出了七個奇蹟,除了並未納入亞歷山大燈塔外,其餘皆與流傳至今的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相同[2]:
七大奇蹟
吉薩大金字塔![]() 吉薩大金字塔是指吉薩金字塔群中的古夫金字塔,位於今埃及開羅近郊吉薩高地上,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第一順位、興建年代最古老、同時為唯一保存良好的奇蹟。是古埃及第四王朝古夫法老的陵墓,由石灰岩塊堆砌成的正方型錐體金字塔,約在前2560年完成,現存部份高138.8米(455英尺),每邊寬230.5米(756英尺),截至英國倫敦林肯座堂於1300年落成以前,吉薩大金字塔一直維持為地球上最高的建築物達3800年之久。 巴比倫空中花園![]() 巴比倫空中花園臨近於今伊拉克巴比倫省希拉,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第二順位,約在公元前600年,由新巴比倫王國尼布甲尼撒二世所興建,據記載是為了取悅他王后阿米蒂斯(英語:Amytis of Media)而建,安美依迪絲為伊朗高原上米底王國的公主,終日思念故鄉,尼布甲尼撒二世便在幼發拉底河河岸旁,建造了一個高於平地許多的大型花園,從幼發拉底河引水至花園內,種植來自伊朗高原的植物,讓安美依迪絲解思鄉病,古希臘歷史學家斯特拉波與狄奧多羅斯對空中花園有完整記載。前2世紀,空中花園毁於連串地震,未留下任何遺跡。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 奧林匹亞宙斯神像放置在奧林匹亞宙斯神廟中,位於今希臘奧林匹克,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第三順位,宙斯神像為一座坐像,是由古希臘雕刻家菲迪亞斯於前432年完成的作品,高12米(39英尺),為由鍍金的銅與象牙鑲嵌而成,古希臘旅行家保薩尼亞斯曾為宙斯神像寫下完整記述。 以弗所阿耳忒彌斯神廟![]() 以弗所阿耳忒彌斯神廟於今土耳其伊茲密爾以南50公里(31英里)以弗所廢墟處,為古代世界七大奇蹟的第四順位,於前550年由居住在以弗所的希臘人,請建築師克里特人伽雨瑟夫農(希臘語:Χερσίφρων)、梅塔傑那斯(希臘語:Μεταγένης)父子設計興建,作為祭拜阿耳忒弥斯的聖殿。據古羅馬科學家普林尼所記述,神廟幾乎是用大理石建成,長115米(377英尺)、寬55米(180英尺),用127根高19米(62英尺)的愛奧尼柱支撐起屋頂。 前356年當地年輕人黑若斯達特斯,為能成名而縱火燒毁神廟,33年後(前323年)重建修復。262年哥德人攻擊以弗所,搶刧並破壞神廟,隨後神廟被修復,至4世紀因日漸沒有人祭拜而遭荒棄。直至401年,約翰一世帶領民眾,拆毀神廟,並將石材用作興建其他的建築。1869年大英博物館出資的調查隊發現了神廟遺址,並將部份挖掘文物收藏於大英博物館以弗所廳。 參見參考文獻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