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示 :此条目的主题不是
和田县 。
37°6′N 80°1′E / 37.100°N 80.017°E / 37.100; 80.017
和田市 (维吾尔语 :خوتەن شەھىرى ,拉丁维文 :Xoten Shehiri , 旧称“和阗市 ”,1959年更名为“和田市 ”[ 2] ),位于新疆 西南部和田地區 ,塔克拉玛干沙漠 南侧边缘的绿洲 内,是古代“丝绸之路 ”上的重镇,以“和田玉 ”、“和田毯 ”以及“和田绸 ”闻名天下。市人民政府驻乌鲁木齐北路1号。
历史
吐火羅人 在2000多年前就生活在這個地區[ 3] [ 4] [ 5] 。古代于闐 王國是世界上最早的佛教國家之一,也是佛教文化和學問從印度傳入中國的文化橋樑[ 6] 。三世紀 時,于闐與鄯善 、疏勒 、龜茲 、焉耆 並列塔里木盆地的五大國[ 7] 。648年 ,于闐與疏勒、龜茲、焉耆併入唐朝影響下的「安西四鎮」。[ 8] 喀喇汗王朝領導人優素福·卡迪爾汗在1006年左右征服了于闐[ 9] 。在喀喇汗國的統治下,于闐被伊斯蘭化,伊朗-印度文化消失了[ 10] 。
元代 忽必烈 治世時,于闐改名為斡端 或五端城 [ 11] ,並設立斡端宣慰使 元帅府,由蒙古帝國 王族統治。馬可波羅 在《馬可波羅遊記 》中記載斡端是農業和紡織業繁榮的城市[ 12] ,他寫道:“這是別失八里行省的一部分,居民都崇拜穆罕默德。它有許多城市和城鎮,其中最富麗堂皇,和省會一樣。生活資料充足,棉花在這裡盛產。葡萄園、莊園和果園很多。人民以貿易和工業為生,他們一點也不好戰”[ 13] [ 14] 。
1755年 ,清帝國 擊潰準噶爾汗國,1759年 (乾隆二十四年)於和阗设置和阗办事大臣,受叶尔羌办事大臣节制,徹底清剿白山派。清朝治下的和闐部署有少量官兵,作為地方治理的根據地之一。從十八世紀到十九世紀 ,和闐人口逐步増加,居民區擴展到古城牆外。1828年 ,為了防禦,在舊城附近新建了新城[ 15] 。
光绪九年(1883年),置和阗直隶州 ,驻喀拉喀什(今墨玉 县城)。
民国二年(1913年),改和阗直隶州为和阗县。
民国九年(1920年),设和阗道 。
民国十七年(1928年),改和阗道为和阗行政区,设行政长官公署。
民国三十二年(1943年),改和阗行政区为和阗专区,设行政督察专员公署。
1949年12月22日,中国人民解放军十五团抵达和阗
1950年,設立和闐專區專員公署[ 16] 。
1959年9月,改和阗为和田[ 17] 。
1971年6月,改和田专区为和田地区。
1977年,建立和田地区行政公署。
1979年,建立和田行政公署。
1983年9月,自和田縣析置和田市 ,但和田县人民政府依然在和田市境内直至2023年。
地理
和田地处塔里木盆地 西南部、玉龙喀什河 畔的绿洲内,邻近喀拉喀什河 。其北为塔克拉玛干沙漠 ,其南为昆仑山脉 。和田市地形南高北低,是喀拉喀什河与玉龙喀什河的冲积平原。海拔在1300-1450米之间。农业以种植蔬菜 、瓜果、花卉 、棉花 为主。工业有手工业、煤炭 采掘、食品 等门类。
和田市属干旱荒漠性气候,全市年平均气温12.5 ℃,降水38毫米。年均降水量只有35毫米,年均蒸发量高达2480毫米。四季多风沙,每年浮尘天气220天以上,其中浓浮尘(沙尘暴)天气在60天左右。据环保部门测定,和田全年没有一二类天气,三类、四类天气各28天,五类天气300多天,月均降尘124吨/平方公里。
1981−2010年间和田市的平均气象数据
月份
1月
2月
3月
4月
5月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全年
平均高温 °C(°F)
1.3 (34.3)
6.9 (44.4)
15.8 (60.4)
23.5 (74.3)
27.8 (82.0)
31.1 (88.0)
32.6 (90.7)
31.7 (89.1)
27.4 (81.3)
20.6 (69.1)
11.6 (52.9)
3.1 (37.6)
19.5 (67.0)
日均气温 °C(°F)
−3.9 (25.0)
1.3 (34.3)
9.6 (49.3)
16.8 (62.2)
21.1 (70.0)
24.3 (75.7)
25.8 (78.4)
24.9 (76.8)
20.4 (68.7)
13.2 (55.8)
5.1 (41.2)
−2.2 (28.0)
13.0 (55.5)
平均低温 °C(°F)
−8.2 (17.2)
−3.4 (25.9)
4.0 (39.2)
10.7 (51.3)
15.2 (59.4)
18.5 (65.3)
20.0 (68.0)
19.3 (66.7)
14.5 (58.1)
7.0 (44.6)
0.0 (32.0)
−6.3 (20.7)
7.6 (45.7)
平均降水量 mm(英寸)
1.9 (0.07)
1.9 (0.07)
2.5 (0.10)
2.9 (0.11)
7.2 (0.28)
8.9 (0.35)
7.2 (0.28)
4.6 (0.18)
3.6 (0.14)
1.5 (0.06)
0.5 (0.02)
1.4 (0.06)
44.1 (1.72)
平均降水天数(≥ 0.1 mm)
2.0
1.7
0.7
1.1
1.9
2.6
2.9
1.8
0.8
0.3
0.3
1.2
17.3
平均相對濕度 (%)
54
44
32
29
34
38
43
44
44
41
43
54
42
月均日照時數
167.8
163.9
185.8
208.3
234.5
253.2
242.5
231.2
240.0
260.5
221.1
178.2
2,587
可照 百分比
55
54
50
53
54
58
54
55
65
75
72
60
58
数据来源:中国气象局 (1971−2000年间的降水天数和日照数据)[ 18] [ 19]
行政区划
包括和田市的地圖(USATC , 1971年)
和田市下辖5个街道办事处 、3个镇 、5个乡 [ 20] :
奴尔巴格街道 、古江巴格街道 、古勒巴格街道 、纳尔巴格街道 、玉河街道 、拉斯奎镇 、玉龙喀什镇 、吐沙拉镇 、肖尔巴格乡 、伊里其乡 、古江巴格乡 、吉亚乡 、阿克恰勒乡 和北京工业园区 。
交通
人口
根据全国第七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截至2020年11月1日零时,和田市常住人口501028人。[ 21]
2016年,和田市總戶數為88557戶,總人口389749人(女性194007人),其中:鄉村人口175465人,城鎮人口214284人。按民族構成劃分,維吾爾族 人口35.19萬人,佔總人口的90.3%;漢族 3.65萬人,佔總人口的9.37%;其他民族0.13萬人,佔總人口的0.33%。全年人口出生率為17.29‰,人口死亡率為6.18‰,人口自然增長率11.12‰。
特色物产
和田的丝绸纺织
和田是古代“丝绸之路 ”南线上的交通和贸易重镇,物产丰富,由以“和田玉 ”、“和田毯 ”、“和田绸 ”(维吾尔语称“艾提莱斯”)三者最为著名,譽称“和田三宝”。
和田玉 古称昆仑玉,其中的羊脂玉 尤其珍贵,“价值连城”的和氏璧 (后制为传国玺 )和北京 2008年夏季奥林匹克运动会 会徽“中国印”印章 均是用这种玉石雕刻而成。
和田地毯系用当地产的羊 毛手工编织而成,弹性足、拉力强,图案丰富且富有光泽,即可作铺毯,也可作观赏用的挂毯。
和田是新疆最大的缫丝 生产中心,蚕茧 产量约占全疆的七成左右。所产丝绸质地柔软、轻盈飘逸,色泽艳丽而又不失端庄,轻盈飘逸而又不失稳重,极具西域 风情。
大学
中学
参考文献
^ 国务院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 中国人口普查分县资料—2020. 北京市: 中国统计出版社 . 2022-07. ISBN 978-7-5037-9772-9 . Wikidata Q130368174 (中文) .
^ 和田县—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中国 . 行政区划网. [2010-03-16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0-09-22).
^ Mallory, J. P. and Mair, Victor H. 2000. The Tarim Mummies: Ancient China and the Mystery of the Earliest Peoples from the West , pp. 132, 155-156. Thames & Hudson. London. ISBN 0-500-05101-1 .
^ Bonavia, Judy. The Silk Road: Xi'an to Kashgar. Revised by Christopher Baumer (2004), p. 317. Odyssey Publications. ISBN 962-217-741-7 .
^ Li, Chunxiang; Li, Hongjie; Cui, Yinqiu; Xie, Chengzhi; Cai, Dawei; Li, Wenying; Mair, Victor H.; Xu, Zhi; Zhang, Quanchao; Abuduresule, Idelisi; Jin, Li. Evidence that a West-East admixed population lived in the Tarim Basin as early as the early Bronze Age . BMC Biology. 2010-02-17, 8 (1): 15 [2025-01-04 ] . ISSN 1741-7007 . PMC 2838831 . PMID 20163704 . doi:10.1186/1741-7007-8-15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5-11-15).
^ Khotan - Britannica Online Encyclopedia . Britannica.com. [2012-04-06 ]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silk286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シルクロード事典』、287頁
^ James A. Millward. Eurasian Crossroads: A History of Xinjiang .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2007: 55– [2022-05-25 ] . ISBN 978-0-231-13924-3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1-04-15).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matsuda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高昌之西三四千里有五端城,即唐之于阗国也”见耶律楚材 《西游录 》
^ マルコ・ポーロ『東方見聞録』1巻(愛宕松男訳注, 東洋文庫 , 平凡社, 1970年)、115-116頁
^ Latham, Ronald. Marco Polo: the travels. 1958: 80.
^ Wood, Frances. The Silk Road: two thousand years in the heart of Asia . 2002: 18 [2022-05-25 ] . ISBN 9780520243408 . (原始内容 存档于2022-06-01).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jitentoshi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历史沿革 . Hotan Prefecture People's Government. 19 January 2019 [22 January 2020]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1-09-24) (中文(简体)) .
^ 引用错误:没有为名为chimeiyurai
的参考文献提供内容
^ 中国气象数据网 - WeatherBk Data . 中国气象局 . [2020-04-15 ] .
^ 中国地面国际交换站气候标准值月值数据集(1971-2000年) . 中国气象局 .
^ 行政区划搜索:和田市 . 中国·国家地名信息库.
^ 中國: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 (地级行政、县级行政区) - 人口统计,图表和地图 . www.citypopulation.de. [2023-12-25 ] .
外部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