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正在大撕裂的星系所做的動態模擬 想法。
大撕裂 是一種宇宙論 假說 ,在2003年首度被發佈,內容牽涉宇宙的終極命運 。假說認為宇宙中的物質,從恆星 和星系 到原子和次原子粒子,乃至时空 本身,都会在未來有限的時間內因宇宙加速膨脹 而逐漸被撕裂,直到粒子间距无限增大。根据宇宙学标准模型,宇宙標度因子 在未來有限的時間內會變得無限大,在宇宙常数占主导地位的未来,更会呈指数级增长。不过,这种膨胀在每时刻都相似(因此有指数律——在相同时间间隔内,局部体积的膨胀次数相同,特点是哈勃常数 不变且很小,对任何有束缚的物质结构而言都能忽略。大撕裂情形中,哈勃常数会在有限时间内发散。
只有令假想质能(幻能量 )具有难以置信的物理特性,才有可能到达突裂奇点(sudden rip singularity)。[ 1]
概览
这假说的真实性取决于现有宇宙 中暗能量 的类型。会导致大撕裂的暗能量是不断增加的,称作幻能量 。若宇宙中暗能量无限制增加,就能最终克服一切维系宇宙的力量;关键值是状态方程 参数w ,即暗能量压与能量密度 之比 。若
−
1
<
w
<
0
{\displaystyle -1<w<0}
,则宇宙膨胀将趋于加速,而暗能量将随之消散,不会发生大撕裂。若
w
<
−
1
{\displaystyle w<-1}
,则其密度将随宇宙膨胀而增加。
由幻能量主导的宇宙将是加速膨胀的宇宙 ,意味着可观测宇宙 与宇宙视界 将不断收缩——物体能影响观测者的距离变近,相互作用能传播的距离缩短。视界小于任何特定结构之后,结构的最远部分间便不能发生任何基本相互作用 ,可视作结构被“撕裂”。时间 进程本身也将终止。这模型暗示,在有限时间之后将抵达最终的奇点,即“大撕裂”,当中可观测宇宙的大小收敛到零,所有距离都发散。
这假说的提出者是达特茅斯学院 的Robert R. Caldwel,计算得从现在到大撕裂的时间为
t
r
i
p
−
t
0
≈
2
3
|
1
+
w
|
H
0
1
−
Ω
m
{\displaystyle t_{\mathrm {rip} }-t_{0}\approx {\frac {2}{3\left|1+w\right|H_{0}{\sqrt {1-\Omega _{\mathrm {m} }}}}}}
其中w 如上述,
H
0
{\displaystyle H_{0}}
是哈勃常数 ,
Ω
m
{\displaystyle \Omega _{m}}
是目前宇宙所有物质的密度。
钱德拉X射线天文台 对星系团 速度的观测似表明,w 的值约在−0.907到−1.075之间,意味着大撕裂不能被明确排除。(根据上述方程,若观测确定
−
1.075
<
w
<
−
1
{\displaystyle -1.075<w<-1}
,则大撕裂最早会发生在1520亿年后)[ 2]
示例
论文中,作者考虑了
w
=
−
1.5
,
H
0
=
70
k
m
/
s
/
M
p
c
,
Ω
m
=
0.3
{\displaystyle w=-1.5,\ H_{0}=70{\rm {km/s/Mpc}},\ \Omega _{m}=0.3}
的假想情形。这时,大撕裂将发生于约220亿年后,星系 将在之前2亿年开始相互分离。 大撕裂前6000万年,星系将开始解体,因为引力太弱。太阳系 这样的行星系 会在大撕裂前约3个月失去引力束缚,行星将飞入迅速膨胀的宇宙。最后几分钟,恒星和行星将被撕裂。原子 大约在大撕裂前
10
−
19
{\displaystyle 10^{-19}}
秒被摧毁(首先因电子 飞去而电离 ,然后原子核 离解 )。大撕裂时,时空本身都将被撕裂,宇宙标度因子将达到无穷大。[ 3]
可观测宇宙
证据表明,我们的宇宙中w 非常接近-1,所以w 成了方程的支配项。w 越接近-1,分母就越接近零,大撕裂就越遥远;而若w 恰好等于-1,则无论
H
0
,
Ω
m
{\displaystyle H_{0},\ \Omega _{m}}
有多大,大撕裂都不会发生。
根据最新宇宙学数据,不确定性仍然很大,不能区分是
w
<
−
1
,
w
=
−
1
,
w
>
−
1
{\displaystyle w<-1,\ w=-1,\ w>-1}
中的哪种情形。[ 4] [ 5]
此外,由于统计波动,几乎不可能精确测得
w
=
−
1
{\displaystyle w=-1}
。也就是说,w 的测量值将可以任意地接近-1,因此即便最终也几乎不能完全排除大撕裂的可能。[ 6]
相關條目
参考资料
^ Ellis, George F. R. ; Maartens, Roy & MacCallum, Malcolm A. H. Relativistic Cosmology .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 2012: 146 –147. ISBN 978-0-52138-115-4 .
^
Vikhlinin, A.; Kravtsov, A. V.; Burenin, R. A.; et al. Chandra Cluster Cosmology Project III: Cosmological Parameter Constraints. The Astrophysical Journal. 2009, 692 (2): 1060–1074. Bibcode:2009ApJ...692.1060V . S2CID 15719158 . arXiv:0812.2720 . doi:10.1088/0004-637X/692/2/1060 .
^ Caldwell, Robert R.; Kamionkowski, Marc; Weinberg, Nevin N. Phantom Energy and Cosmic Doomsday. Physical Review Letters. 2003, 91 (7): 071301. Bibcode:2003PhRvL..91g1301C . PMID 12935004 . S2CID 119498512 . arXiv:astro-ph/0302506 . doi:10.1103/PhysRevLett.91.071301 .
^ WMAP 9 Year Mission Results . wmap.gsfc.nasa.gov. [2017-09-22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17-01-01).
^ Allen, S. W.; Rapetti, D. A.; Schmidt, R. W.; Ebeling, H.; Morris, R. G.; Fabian, A. C. Improved constraints on dark energy from Chandra X-ray observations of the largest relaxed galaxy clusters. Monthly Notices of the Royal Astronomical Society . 2008, 383 (3): 879. Bibcode:2008MNRAS.383..879A . S2CID 18200810 . arXiv:0706.0033 . doi:10.1111/j.1365-2966.2007.12610.x .
^ Katie Mack, Tearing Apart the Universe , 2020-10-07 [2023-12-20 ] , (原始内容存档 于2023-11-20)
外部連結
技術 社会学 生物学
天文学 生態学
宗教及神秘学
小说及幻想 组织
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