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
奧斯卡最佳改編劇本獎(英語:Academy Award for Best Adapted Screenplay)是奧斯卡金像獎的其中一個獎項,每年由美國電影藝術與科學學會頒發給該年度寫出最傑出改編劇本的編劇。 因續集一定是根據前一集而寫的,所以所有續集的劇本都會自動被歸類為改編劇本。 此獎起初時是叫「最佳寫作,改編」(Best Writing, Adapatation)。第2及第3屆奧斯卡金像獎只頒發了一個名為「寫作成就」(Writing Achievement)的獎項,並沒有分原創或改編。1930/31年度的寫作獎項再次細分,此獎回復原名「最佳寫作,改編」。1935年,此獎被改名為「最佳寫作,劇本」(Best Writing, Screenplay)。2002年起,此獎被改名為「改編劇本」。 特殊記錄首位兩度獲頒該獎項者為約瑟夫·孟威茲,分別為1949年的《三妻豔史》和1950年的《彗星美人》。其他曾經兩次獲頒獎項者還有喬治·希頓、羅伯特·鮑特(同為連續兩年得獎)、法蘭西斯·柯波拉、馬里奧·普佐、阿爾文·薩金特、露絲·鮑爾·賈華拉、邁克爾·威爾遜和亞歷山大·潘恩。亞歷山大·潘恩的兩座獎項皆是與其他人共享,分別為2004年的《尋找新方向》(和吉姆·泰勒一同獲獎)以及2011年的《繼承人生》(和吉姆·羅許、奈特·法松一同獲獎)。邁克爾·威爾遜第二度獲獎時他還是好萊塢黑名單成員之一,所以當時獲獎者是以小說作者彼埃爾·布勒作為第一掛名,直至7年後美國影藝學院才正式承認他才是主要劇本撰寫者。 1930年以《牢狱鸳》獲獎的弗朗西丝·马里恩是第一位女性得獎者。 1937年皮埃尔·柯林斯和谢尔顿·基布尼是首次以改編自己的作品《万古流芳》而獲頒此獎的得獎者。 菲利普·G·愛普斯坦和朱利葉斯·J·愛普斯坦是第一組獲頒此獎項的兄弟檔(得獎作品為《北非諜影》)。詹姆斯·戈德曼和威廉·戈德曼則是第一組分別以不同電影獲頒獎項的兄弟檔。柯恩兄弟則是第三組兄弟檔(得獎作品為《險路勿近》)。 馬里奧·普佐的改編作品曾兩度獲獎,分別為《教父》和《教父II》(皆是和法蘭西斯·柯波拉一同獲獎)。愛德華·摩根·福斯特的作品 「窗外有藍天」和 「霍華德莊園」則都是由露絲·鮑爾·賈華拉改編並獲獎。 賴瑞·麥可莫特瑞是目前唯一一位其原創作品被改編且獲獎(得獎作品為《親密關係》),並且也改編他人作品也獲獎(得獎作品為《斷背山》)的人。 彼得·傑克森和法蘭·華許是目前唯一一對夫妻組獲獎者,其得獎作品為2003年的《魔戒:王者歸來》。 傑弗里·弗萊徹(得獎作品《珍愛人生》)和約翰·雷利(得獎作品《为奴十二年》)是唯二單獨贏得該獎項的非裔美國人;巴瑞·賈金斯和塔賴爾·阿爾文·麥卡尼(得獎作品《月光下的藍色男孩》)是第一組贏得該獎項的非裔美國人搭檔。史派克·李和凱文·威爾莫特是第二組(得獎作品《黑色黨徒》),但另有兩位白人共同獲獎。 曾經拿下原創劇本及改編劇本的得獎者包括:比利·懷德、查爾斯·布拉克特、帕迪·查耶夫斯基、法蘭西斯·柯波拉、霍頓·福特、威廉·戈德曼、罗伯特·本顿、波·戈爾德曼以及柯恩兄弟。 詹姆士·艾佛利是目前最高齡的得獎者(得獎時89歲,得獎作品為《以你的名字呼喚我》);查利·沃希特爾則是最年輕的得獎者(得獎時32歲,得獎作品《黑色黨徒》)。 塔伊加·維迪提是目前唯一一位原住民出身的毛利裔得主(得獎作品《兔嘲男孩》)。 艾瑪·湯普遜 是目前唯一一位曾經拿下演技獎(《此情可問天》)和改編劇本獎(《理性與感性》)的得主。比利·鮑伯·松頓和約翰·休斯頓兩位得獎人則都曾提名演技獎但並未獲獎。 《玉女奇男》(改編劇本得獎者查爾斯·施奈)、《彈簧刀》(改編劇本得獎者比利·鮑伯·松頓)和《眾神與野獸》(改編劇本得獎者比爾·坎登)是唯三部拿下該獎項,但卻未被提名最佳影片的電影。 威廉·莫納漢(《無間道風雲》)和夏安·海德(《健听女孩》)是僅有兩位改編自其他電影的得獎者。 1920年代
1930年代
1940年代
1950年代1960年代
1970年代
1980年代
1990年代2000年代
2010年代
2020年代
多次獲獎與提名者
年齡記錄
參見註釋
參考
外部連結
|
Portal di Ensiklopedia Dunia